关闭
  • 1:头版
  • 2:焦点
  • 3:要闻
  • 4:产经新闻
  • 5:路演回放
  • 6:财经海外
  • 7:特别报道
  • 8:观点·专栏
  • 9:公 司
  • 10:公司纵深
  • 11:公司·融资
  • 12:调查·公司
  • A1:市 场
  • A2:市场新闻
  • A3:机构动向
  • A4:资金观潮
  • A5:市场趋势
  • A6:市场评弹
  • A7:数据说话
  • A8:一周策略
  • B1:披 露
  • B4:产权信息
  • B5:信息披露
  • B6:信息披露
  • B7:信息披露
  • B8:信息披露
  • B9:信息披露
  • B10:信息披露
  • B11:信息披露
  • B12:信息披露
  • B13:信息披露
  • B14:信息披露
  • B15:信息披露
  • B16:信息披露
  • B17:信息披露
  • B18:信息披露
  • B19:信息披露
  • B20:信息披露
  • B21:信息披露
  • B22:信息披露
  • B23:信息披露
  • B24:信息披露
  • B25:信息披露
  • B26:信息披露
  • B27:信息披露
  • B28:信息披露
  • B29:信息披露
  • B30:信息披露
  • B31:信息披露
  • B32:信息披露
  • B33:信息披露
  • B34:信息披露
  • B35:信息披露
  • B36:信息披露
  • B37:信息披露
  • B38:信息披露
  • B39:信息披露
  • B40:信息披露
  • B41:信息披露
  • B42:信息披露
  • B43:信息披露
  • B44:信息披露
  • B45:信息披露
  • B46:信息披露
  • B47:信息披露
  • B48:信息披露
  • B49:信息披露
  • B50:信息披露
  • B51:信息披露
  • B52:信息披露
  • B53:信息披露
  • B54:信息披露
  • B55:信息披露
  • B56:信息披露
  • B57:信息披露
  • B58:信息披露
  • B59:信息披露
  • B60:信息披露
  • B61:信息披露
  • B62:信息披露
  • B63:信息披露
  • B64:信息披露
  • B65:信息披露
  • B66:信息披露
  • B67:信息披露
  • B68:信息披露
  • B69:信息披露
  • B70:信息披露
  • B71:信息披露
  • B72:信息披露
  • B73:信息披露
  • B74:信息披露
  • B75:信息披露
  • B76:信息披露
  • B77:信息披露
  • B78:信息披露
  • B79:信息披露
  • B80:信息披露
  • B81:信息披露
  • B82:信息披露
  • B83:信息披露
  • B84:信息披露
  • B85:信息披露
  • B86:信息披露
  • B87:信息披露
  • B88:信息披露
  • B89:信息披露
  • B90:信息披露
  • B91:信息披露
  • B92:信息披露
  • B93:信息披露
  • B94:信息披露
  • B95:信息披露
  • B96:信息披露
  • 央行的回笼力度大吗?
  • 机构视点
  • 商品期货实践是领略股指期货风险的最佳路径之一
  • 哪些情形下可以采用
    卖出套期保值策略?
  • 计算机净流入3亿元 券商净流出6.9亿元
  • 小企业贷款增速加快
    1月新增1363亿元
  • 新品超市
  • 备战流动性收紧 银行揽储热情重新高涨
  • 基本面多空交织
    天胶期价蓄势待发
  •  
    2010年3月23日   按日期查找
    A4版:资金观潮 上一版  下一版
     
     
     
       | A4版:资金观潮
    央行的回笼力度大吗?
    机构视点
    商品期货实践是领略股指期货风险的最佳路径之一
    哪些情形下可以采用
    卖出套期保值策略?
    计算机净流入3亿元 券商净流出6.9亿元
    小企业贷款增速加快
    1月新增1363亿元
    新品超市
    备战流动性收紧 银行揽储热情重新高涨
    基本面多空交织
    天胶期价蓄势待发
    更多新闻请登陆中国证券网 > > >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400-820-0277) 。
     
    稿件搜索:
      本版导航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收藏 | 打印 | 推荐  
    备战流动性收紧 银行揽储热情重新高涨
    2010-03-23       来源:上海证券报      作者:⊙记者 但有为 ○编辑 陈羽

      ⊙记者 但有为 ○编辑 陈羽

      

      面对“旱情”挑战,重拾“开源”之策。流动性紧缩的大势所趋,让众商业银行揽储的积极性重新被点燃。

      今年以来,央行接连通过公开市场操作和存款准备金率等货币政策工具加大流动性回收力度,2009年初曾一度放松的贷存比不得高于75%的监管要求也将于2010年回归,这使得市场竞争的天平重新向经营稳健、资金充裕的银行倾斜,而那些2009年在信贷上比较激进的银行则面临着较大的压力。

      在这种情况下,今年以来各家商业银行对于存款的争夺越来越激烈,一些中小股份制银行甚至明确将2010年定为“存款年”,要求将存款作为立行之本、效益之源。据一些银行工作人员透露,不少银行都将拉存款作为考核指标之一,甚至后勤人员也都有任务。

      值得注意的是,各家银行今年不约而同地将储蓄存款作为存款营销工作的重中之重。因为在各种类型的存款中,储蓄存款来自千家万户,受到经济波动的影响较小,是商业银行最为可靠和稳定的资金来源。但是,也正是因为储蓄存款来源极为分散,发展储蓄存款业务对于商业银行来说绝非一日之功。

      3月22日,工行北京市分行宣布,经过26年持之以恒的投入,该行人民币储蓄存款余额突破5000亿元,这在国内金融分支机构尚属首家。据记者了解,作为目前在区域金融市场中储蓄存款最多的金融机构,该行拥有北京同业中最多的客户群,服务网络也最为广泛。

      据介绍,作为一项基础的商业银行业务,储蓄存款业务长期以来一直是银行最重要的资金来源。进入新世纪以来,欧美的一些银行在选择盈利模式时,出现了对储蓄存款的不同理解,一些银行采取了主动负债模式,即不再将客户存款作为主要资金来源,转而通过在金融市场上主动发债来筹集资金。

      另外一种模式则是中国商业银行所采取的稳健发展模式,其主要特征是在坚持储蓄存款基础地位的前提下,一方面较好地控制存款成本,并通过理财业务分流和有效管理客户存款,另一方面努力转变经营模式和发展方式,不断拓展贷款领域和调整贷款结构,同时大力发展中间业务拓宽收入来源。

      业内人士表示,在金融危机爆发之前,由于金融市场运行平稳,市场流动性充足,融资成本较低,上述两种模式的表现基本上是平分秋色。但是随着危机的爆发,金融市场的流动性迅速萎缩,主动负债的银行发现原来唾手可得的廉价资金突然间成本骤升甚至融不到了,从而给这些银行带来了致命打击。而采取存款稳健发展模式的银行因为具有可靠的资金来源,表现非常稳定。

      上述业内人士指出,经过这次危机,存款对于银行流动性管理的重要性被重新认识,目前全球范围内商业银行都出现了重新重视存款业务的趋势,比如高盛、摩根斯坦利等昔日投行巨头正在转变为可以吸收公众存款的商业银行集团,这也许算得上是一种“回归”或“校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