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闭
  • 1:头版
  • 2:要闻
  • 3:焦点
  • 4:产经新闻
  • 5:财经海外
  • 6:观点·专栏
  • 7:公 司
  • 8:公司纵深
  • 9:公司·价值
  • 10:调查·市场
  • 11:专版
  • 12:车产业
  • A1:市 场
  • A2:市场新闻
  • A3:机构动向
  • A4:资金观潮
  • A5:市场趋势
  • A6:市场评弹
  • A7:数据说话
  • A8:信息披露
  • B1:披 露
  • B4:信息披露
  • B5:信息披露
  • B6:信息披露
  • B7:信息披露
  • B8:信息披露
  • B9:信息披露
  • B10:信息披露
  • B11:信息披露
  • B12:信息披露
  • B13:信息披露
  • B14:信息披露
  • B15:信息披露
  • B16:信息披露
  • B17:信息披露
  • B18:信息披露
  • B19:信息披露
  • B20:信息披露
  • B21:信息披露
  • B22:信息披露
  • B23:信息披露
  • B24:信息披露
  • B25:信息披露
  • B26:信息披露
  • B27:信息披露
  • B28:信息披露
  • B29:信息披露
  • B30:信息披露
  • B31:信息披露
  • B32:信息披露
  • B33:信息披露
  • B34:信息披露
  • B35:信息披露
  • B36:信息披露
  • B37:信息披露
  • B38:信息披露
  • B39:信息披露
  • B40:信息披露
  • B41:信息披露
  • B42:信息披露
  • B43:信息披露
  • B44:信息披露
  • B45:信息披露
  • B46:信息披露
  • B47:信息披露
  • B48:信息披露
  • B49:信息披露
  • B50:信息披露
  • B51:信息披露
  • B52:信息披露
  • B53:信息披露
  • B54:信息披露
  • B55:信息披露
  • B56:信息披露
  • B57:信息披露
  • B58:信息披露
  • B59:信息披露
  • B60:信息披露
  • B61:信息披露
  • B62:信息披露
  • B63:信息披露
  • B64:信息披露
  • B65:信息披露
  • B66:信息披露
  • B67:信息披露
  • B68:信息披露
  • B69:信息披露
  • B70:信息披露
  • B71:信息披露
  • B72:信息披露
  • B73:信息披露
  • B74:信息披露
  • B75:信息披露
  • B76:信息披露
  • B77:信息披露
  • B78:信息披露
  • B79:信息披露
  • B80:信息披露
  • B81:信息披露
  • B82:信息披露
  • B83:信息披露
  • B84:信息披露
  • B85:信息披露
  • B86:信息披露
  • B87:信息披露
  • B88:信息披露
  • B89:信息披露
  • B90:信息披露
  • B91:信息披露
  • B92:信息披露
  • B93:信息披露
  • B94:信息披露
  • B95:信息披露
  • B96:信息披露
  • B97:信息披露
  • B98:信息披露
  • B99:信息披露
  • B100:信息披露
  • B101:信息披露
  • B102:信息披露
  • B103:信息披露
  • B104:信息披露
  • B105:信息披露
  • B106:信息披露
  • B107:信息披露
  • B108:信息披露
  • B109:信息披露
  • B110:信息披露
  • B111:信息披露
  • B112:信息披露
  • B113:信息披露
  • B114:信息披露
  • B115:信息披露
  • B116:信息披露
  • B117:信息披露
  • B118:信息披露
  • B119:信息披露
  • B120:信息披露
  • B121:信息披露
  • B122:信息披露
  • B123:信息披露
  • B124:信息披露
  • B125:信息披露
  • B126:信息披露
  • B127:信息披露
  • B128:信息披露
  • B129:信息披露
  • B130:信息披露
  • B131:信息披露
  • B132:信息披露
  • B133:信息披露
  • B134:信息披露
  • B135:信息披露
  • B136:信息披露
  • B137:信息披露
  • B138:信息披露
  • B139:信息披露
  • B140:信息披露
  • B141:信息披露
  • B142:信息披露
  • B143:信息披露
  • B144:信息披露
  • B145:信息披露
  • B146:信息披露
  • B147:信息披露
  • B148:信息披露
  • B149:信息披露
  • B150:信息披露
  • B151:信息披露
  • B152:信息披露
  • B153:信息披露
  • B154:信息披露
  • B155:信息披露
  • B156:信息披露
  • B157:信息披露
  • B158:信息披露
  • B159:信息披露
  • B160:信息披露
  • B161:信息披露
  • B162:信息披露
  • B163:信息披露
  • B164:信息披露
  • B165:信息披露
  • B166:信息披露
  • B167:信息披露
  • B168:信息披露
  • B169:信息披露
  • B170:信息披露
  • B171:信息披露
  • B172:信息披露
  • B173:信息披露
  • B174:信息披露
  • B175:信息披露
  • B176:信息披露
  • B177:信息披露
  • B178:信息披露
  • B179:信息披露
  • B180:信息披露
  • B181:信息披露
  • B182:信息披露
  • B183:信息披露
  • B184:信息披露
  • 备战流动性收紧 银行变相高息揽储抬头
  • 存款业务再获重视 规范市场渐成呼声
  •  
    2010年3月26日   按日期查找
    10版:调查·市场 上一版  下一版
     
     
     
       | 10版:调查·市场
    备战流动性收紧 银行变相高息揽储抬头
    存款业务再获重视 规范市场渐成呼声
    更多新闻请登陆中国证券网 > > >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400-820-0277) 。
     
    稿件搜索:
      本版导航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收藏 | 打印 | 推荐  
    备战流动性收紧 银行变相高息揽储抬头
    2010-03-26       来源:上海证券报      作者:⊙记者 田野 ○编辑 陈羽 颜剑
      尤霏霏 制图

      备战流动性收紧

      银行变相高息揽储抬头

      如果说2009年是银行业的贷款年,那么2010年很可能是存款年。

      去年信贷创纪录式的增长,加上今年货币信贷政策的趋紧,使得多年不见的银行大力吸收存款(简称“吸存”)现象再现江湖。与此同时,变相高息揽储行为也有所抬头。

      ⊙记者 田野

      ○编辑 陈羽 颜剑

      1 吸存花样增多

      存款50万到100万,可以送无绳电话、电饭煲;100万到300万可得到数码相机、手机、GPS;300万以上送笔记本电脑……最近类似这样的存续按优惠活动,在当前很多银行的宣传板上并不鲜见。

      事实上,即使有的银行没有正式贴出相关告示,但只要有客户进行询问,工作人员往往同样回复表示有类似的优惠。

      为进一步证实此事,记者日前走访了北京地区的数家银行,谎称一位朋友有500万资金要存定期。听到此消息后,不少银行都显得相当热情。特别是在一些吸存能力相对较弱的中小股份制银行,他们开出的条件也明显比大银行更具吸引力。

      一家银行工作人员甚至对记者表示,除了正常的利息外,还可以一次性地给记者的朋友送价值5000元的超市购物卡一张。

      除了赠送各类礼品外,一些银行甚至提出直接给存款客户返点。据了解,目前业内最常见的返点率是万分之五。也就是说,如果客户在银行存款100万,往往可以得到500元的现金返利。以此类推,存款500万则可以得到2500元。如果存款期限越长,给出的返点也会越高。

      业内人士告诉记者,早在几年前,银监会就叫停了银行将一般储蓄存款产品作为理财计划销售,并违反国家利率管理政策进行变相高息揽储的行为。但上有政策下有对策,随着形势的变化,银行吸存的形式也有所变化,上述银行的这种做法也可以视作是另一种变相的高息揽储。

      除了通过各种途径吸引客户外,银行自身在吸存方面也是使足了劲。记者注意到,一些银行甚至明确将2010年定为“存款年”,要求将存款作为立行之本、效益之源,并将在存款构成中占据重要位置的储蓄存款作为存款营销工作的重中之重。

      据一些银行工作人员透露,目前不少银行都将拉存款作为考核指标之一,甚至后勤人员也都有任务。“我们现在实行的是按日排名,行里不时还会通报储蓄存款营销情况,加强业务营销指导,搞得大家压力特别大。”一家大银行北京宣武支行的业务员表示。

      深受任务和指标重压的不仅是一线的客户经理,根据部分银行的规定,没有完成任务的机关部室、支行主要负责人都要被“问责”;各支行对没有完成任务的网点、部门实行严格“问责”;对月末负增长的支行行长和挂钩行长实行诫勉谈话。

      当然,安排任务也并不是银行唯一的办法。俗话说“重赏之下,必有勇夫”,正因为如此,为了尽可能多地争取存款,几乎所有银行都制定了一整套考核或激励方法,对拉存款业务量大的工作人员进行直接有效的物质激励。

      一家股份制银行的客户经理李小姐告诉记者,目前他所在行的政策为80万元存款每存一天,可奖励业务员5元,数额越大时间越长奖励也越高。

      除了送礼、返点、定任务、给奖励之外,银行的吸存招数还有很多。比如,如果你现在要向银行贷款1000万元的话,真正能拿到手的可能只有900万元,而另外100万元则被要求“先存在银行里一段时间”,以帮助银行完成存款指标,这已经成为当下很多银行的“潜规则”。

      不过,如果寻求贷款的客户把相关企业日常结算放在该银行或能拉其他客户来存款,或者这些客户确实是各家银行争抢的对象,银行往往就没返存要求。

      2 备战流动性收紧

      至于为何多年不见的银行大力吸存现象再现江湖,专家表示并不奇怪。

      中央财经大学中国银行业研究中心主任郭田勇认为,当前银行之所以如此热衷于拉存款,主要原因可能有两个:首先,今年以来货币政策回归适度宽松,央行连续两次上调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冻结了约6000亿资金,近期更是通过公开市场操作加大回收市场流动性,导致部分银行资金吃紧。

      统计数据显示,今年以来,央行通过公开市场操作回笼资金的力度明显加大。上周央行从银行间市场回笼资金2130亿元,为两年来单周净回笼量的新高,预计本周的回笼量仍可能超过2000亿元。

      郭田勇指出,当前银行大力吸存的另一个重要原因在于2009年初放松的贷存比不得高于75%的监管要求将于2010年回归。

      去年年初,为了鼓励银行放贷以刺激经济增长,银监会一度允许符合条件的中小银行适当突破贷存比75%的比例限制,这在当时对鼓励中小银行放贷发挥了积极作用。然而时过境迁,今年以来,为了在保增长的同时管理好通胀预期,监管层多次要求银行注意控制信贷增长速度,贷存比不得高于75%也再次成为重要的监管手段之一。

      而需要降低贷存比时,银行一般不太愿意放弃收益较高的贷款,而是往往倾向于考虑增加存款做大分母,从而降低贷存比。

      国都证券金融分析师邓婷指出,由于09年信贷高增长,大部分银行存款增长落后贷款增长,导致贷存比上升,随着银监会对银行贷存比的要求重新回归至75%的水平,拓展存款将是2010年银行工作的重心。

      根据近日陆续公布2009年业绩的多家银行年报,截至去年年底,兴业银行和中国银行的贷存比均已接近72%,宁波银行的贷存比为73%,均已离监管红线不远。深发展贷存比更是达到79.14%,已超过监管要求,补充资金来源的需求强烈。

      事实上,虽然今年银行新增贷款相对去年来说并不多,但是无论是绝对额和增长速度相对前几年来说仍属于最高水平。因此,不排除当前银行的贷存比高于去年年底的情况,对于不少中小银行来说,存贷比指标的回归确实带来了不小的压力,尽管监管层给予了6个月的过渡期。

      值得注意的是,央行不久前公布的数据显示,今年2月人民币贷存比上升至67.57%。这一数据自2009年11月以来连续4个月上升,且达到近一年来的高点。

      分析人士认为,虽然去年的信贷潮使得工商银行的贷存比有一定幅度的上升,但也就略超50%。如果排除这些大行,目前中小银行的平均贷存比只会比67.57%更高。

      中信证券银行业分析师朱琰日前撰写的研究报告也指出,当前上市股份制银行存款增长持续分化,预计股份制银行平均贷存比为78%,推测民生、兴业、深发展、中信银行贷存比仍在80%以上。

      3 未来揽储压力或加大

      然而,随着经济金融形势的变化,这场本来就已竞争白热化的存款争夺战可能会进一步升级。

      多位在银行一线的客户经理也明确坦言,未来吸存的形势不容乐观。

      一位银行人士对记者表示,之所以可能会出现吸存难的现象,重要原因在于刚刚发布的2月份CPI数据为上涨2.7%,已经高于目前2.25%的一年期定存利率,也就是说,现在已经进入“负利率”时代,将会导致市民的存款意愿下降。

      根据央行2010年2月中下旬在全国50个大、中、小城市进行的城镇储户问卷调查,在当前物价和利率水平下,一季度城镇居民储蓄和投资意愿则不断加强。15.3%的城镇居民愿意“更多地消费”,43.6%选择“更多地储蓄存款”,41.2%倾向于“更多地投资”。

      与一年前相比,目前倾向于储蓄的居民比例已经明显降低,而倾向于投资的比例明显上升。一家股份制银行北京分行的客户经理告诉记者,从实际的情况来看,随着居民理财意识的逐渐提高,加之要对抗通胀的缩水效应,目前越来越多的人正倾向于把钱用于各种各样的投资,而不是储蓄。

      而据专家预计,今后几个月CPI的增幅不会太低,如果这段央行不加息的话,负利率的情况持续,将更大程度地影响居民的储蓄意愿。而如果资本市场恢复火爆,对银行来说情况将更糟糕。

      历史数据显示,每当股市火爆的时候,居民储蓄都呈现出向股市搬家的现象。在最高峰的时候,甚至出现过储蓄余额的下降。在此情况下,银行简单的揽储措施效果并不佳。

      正因为如此,针对大量居民尤其高层次客户将钱从储蓄账户搬到了保证金存管账户的状况,银行再次动起了脑筋。记者发现,通过开展第三方存管业务促销活动往往成了银行吸收保证金存款的一大办法。

      “我们发现很多客户把钱转到保证金账户炒股,且保证金账户的存款占到个人资产的大半。推出第三方存管业务促销活动,就是为了吸引这部分资金在我们银行沉淀下来。第三方存管业务本身并不会给银行带来多少收益。”银行人士向记者透露。

      面对近乎白热化的存款争夺战,也有专业人士注意到了其中蕴含的风险。“存款的大量增加意味着成本的上升,如果银行不能有效地运用这部分负债,可能导致收益率低下甚至是负收益。另外,资产负债的货币错配风险也值得关注。”一家大行研究部人士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