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闭
  • 1:头版
  • 2:要闻
  • 3:路演回放
  • 4:焦点
  • 5:产经新闻
  • 6:财经海外
  • 7:观点·专栏
  • 8:公 司
  • 9:公司纵深
  • 10:公司前沿
  • 11:公司融资
  • 12:人物
  • A1:市 场
  • A2:市场·新闻
  • A3:市场·机构
  • A4:市场·动向
  • A5:市场·资金
  • A6:市场·观察
  • A7:市场·期货
  • A8:股指期货·融资融券
  • B1:披 露
  • B4:产权信息
  • B5:信息披露
  • B6:信息披露
  • B7:信息披露
  • B8:信息披露
  • B9:信息披露
  • B10:信息披露
  • B11:信息披露
  • B12:信息披露
  • B13:信息披露
  • B14:信息披露
  • B15:信息披露
  • B16:信息披露
  • B17:信息披露
  • B18:信息披露
  • B19:信息披露
  • B20:信息披露
  • B21:信息披露
  • B22:信息披露
  • B23:信息披露
  • B24:信息披露
  • B25:信息披露
  • B26:信息披露
  • B27:信息披露
  • B28:信息披露
  • B29:信息披露
  • B30:信息披露
  • B31:信息披露
  • B32:信息披露
  • B33:信息披露
  • B34:信息披露
  • B35:信息披露
  • B36:信息披露
  • B37:信息披露
  • B38:信息披露
  • B39:信息披露
  • B40:信息披露
  • B41:信息披露
  • B42:信息披露
  • B43:信息披露
  • B44:信息披露
  • B45:信息披露
  • B46:信息披露
  • B47:信息披露
  • B48:信息披露
  • B49:信息披露
  • B50:信息披露
  • B51:信息披露
  • B52:信息披露
  • B53:信息披露
  • B54:信息披露
  • B55:信息披露
  • B56:信息披露
  • B57:信息披露
  • B58:信息披露
  • B59:信息披露
  • B60:信息披露
  • B61:信息披露
  • B62:信息披露
  • B63:信息披露
  • B64:信息披露
  • B65:信息披露
  • B66:信息披露
  • B67:信息披露
  • B68:信息披露
  • B69:信息披露
  • B70:信息披露
  • B71:信息披露
  • B72:信息披露
  • B73:信息披露
  • B74:信息披露
  • B75:信息披露
  • B76:信息披露
  • B77:信息披露
  • B78:信息披露
  • B79:信息披露
  • B80:信息披露
  • B81:信息披露
  • B82:信息披露
  • B83:信息披露
  • B84:信息披露
  • B85:信息披露
  • B86:信息披露
  • B87:信息披露
  • B88:信息披露
  • 打开经济增长新动力源
  • 去杠杆化将带来全球经济休整期
  • 互联网成假药“推手”
  • 堵漏之后,BP何去何从
  • 楼市限购政策:关键时刻贵在坚持
  • 高盛认罚的警示意义
  •  
    2010年7月20日   按日期查找
    7版:观点·专栏 上一版  下一版
     
     
     
       | 7版:观点·专栏
    打开经济增长新动力源
    去杠杆化将带来全球经济休整期
    互联网成假药“推手”
    堵漏之后,BP何去何从
    楼市限购政策:关键时刻贵在坚持
    高盛认罚的警示意义
    更多新闻请登陆中国证券网 > > >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400-820-0277) 。
     
    稿件搜索:
      本版导航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收藏 | 打印 | 推荐  
    楼市限购政策:关键时刻贵在坚持
    2010-07-20       来源:上海证券报      作者:⊙章剑锋

      ⊙章剑锋

      

      沸沸扬扬地议论第三套房屋限购政策是否有必要全面撤退,现在看起来真还不合时宜。从来就没有一项政策恒定不变,因此,适当的时候,都会被收起来。不过具体到限购政策来说,现在却还不到被收起来的时候。所谓适当的时候,就理论而言,应是当房价被控制在一个“合理区间”的时候。目前,房地产价格离“合理区间”显然还差得太远了点儿。

      房价略有滑动,就引起一片风声鹤唳,这说明我们中间有些人正在进行自我惊扰和自我心理暗示。其中有些人是叶公好龙,有些人则是内心不安。面对市场在调控之下如期而至的适当反应,我们理应事先了然于胸,有充分的准备。

      市场有这样的反应,实际上是一种积极的征兆,说明调控政策是把准了市场病灶的,是收到了效果的。现在的房价,涨幅峰值不过是被削低了0.1、0.2个百分点,不算什么大不了的事,就算是将涨幅峰值削低10到20个百分点,也无碍大局,市场照样是波澜不惊。为什么这样说呢?可以看看近些年来的房价走势,涨起来是连破高位,跌起来却只是零星微坠,有时候掉落到一定的价位阶区上还会出现微幅反弹,表明市场存在一种面对下坠时堪以接托的底部基础,并非所有人都拒绝交易,上岸观望。

      况且,一个涨幅过快的大城市,均价跌上个两三千元,说是“理性调整、平稳回归”可能更为合适一点。分析官方数据,房价回调的步伐如此缓慢、有序,可以印证出政策是健康的,所引起的副作用不大,市场不存在被限购政策一棍子抡趴下的危险性。从另一个层面来看,也影射出楼市的抗压力依然非常充分。

      在这种关节点上,倘若限购政策浅尝辄止,点到为止,那所有潜在的调控成果可能均将毁于一旦,调控一线也将因为这个堤坝决口而尽悉溃败。此种纵虎归山的代价未免太大了。

      如今,我们已经走到不得不形成一种最基本共识的关键时刻——限购是最后一道防线,贵在坚持。

      按照目前的态势,房地产价格的“合理区间”不会很快出现。若要问,什么样的价格才是合理、合适的?它在什么时候才会出现?唯一的答案应该是,均衡价格才是合理、合适的一种价格,它的出现,才是限购政策退出的时点。

      均衡价格出现的唯一一个前提,是供需的均衡。在这个点上,大家都愿意接受。你愿意卖,我愿意买,皆大欢喜的局面才会出现。除此之外,没有第二种“合理区间”的解释存在。要是以房价收入比来作答,依然会是一片混乱,房价水平高于当地收入水平或低于当地收入水平,无论哪一种情况,都是不能被买方和卖方所接受的,供需矛盾的激烈性不可能消除。

      均衡价格或者说合理区间的出现,需要长时期的努力。目前只是千里之行第一步,难度委实不小,但如果没有着手实践和尝试的勇气,它就只能永远是一个梦想。现在我们都能看到,政府正千方百计在作增量调控的冲刺。时不我待,限购政策之所以只能进不能退,并且退无可退,在于此项政策可以给增量调控留出一定的空间和时间,创造出不可错过的时机。

      在增量调控还不到位,结构调整还没有出现一个实质性和根本性的突破时,限购政策作为一种迫不得已的办法,可以立竿见影地弹压住潮水一般的炒资汹涌肆虐,约束住价格过于非理性的疯狂,从而相应削减市场和政策面已经堆积起来的超负荷与压力。作为一种有效缓冲,如果不能采取严厉限购政策,今日市场不知会被炒资挟制到何种地步。在利用一个早已扭曲和变形的楼市托住整个下坠的经济体,使之趋好企稳之后,继而着手来理顺楼市、整肃楼市、重构楼市已是势在必行,这是历史交付的重大民生课题,无法再回避了。

      还必须看到,民生性的保障住房体系目前还没有建立和完备起来,这要求在出台调控举措时具备高超的技巧和应对手腕。以前笔者批评过一些调控手法,认为过于呆板而缺乏灵活性,比如用一些生硬的条条框框去控制需求,捆得死死的,却不能做到“控制需求”与“创造供给”并举,还是治标难治本。然而,限购政策的推出却是值得首肯的。它不仅仅在控制需求,调节需求,还是一种增量调控。

      限购,不只是在需求环节上粗线条地加以收紧,敲打炒家,这同时,也能将那些原可能被炒资尽悉收入囊中的住房资源挤入市场,增加供给量,时间坚持愈久,增量便愈大。所谓从量变到质变,这是一个开端。如此一来,限购政策正好与保障性、政策性住房体系建设从不同角度和方位相呼应,形成一股不容小觑的调控合力。

      (作者系房地产事务专栏作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