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闭
  • 1:头版
  • 2:要闻
  • 3:公司巡礼
  • 4:焦点
  • 5:财经海外
  • 6:产经新闻
  • 7:观点·专栏
  • 8:信息披露
  • 9:公 司
  • 10:公司纵深
  • 11:创业板·中小板
  • 12:地产投资
  • A1:市 场
  • A2:市场·新闻
  • A3:市场·机构
  • A4:市场·动向
  • A5:市场·资金
  • A6:市场·观察
  • A7:市场·期货
  • A8:股指期货·融资融券
  • B1:披 露
  • B4:信息披露
  • B5:信息披露
  • B6:信息披露
  • B7:信息披露
  • B8:信息披露
  • B9:信息披露
  • B10:信息披露
  • B11:信息披露
  • B12:信息披露
  • B13:信息披露
  • B14:信息披露
  • B15:信息披露
  • B16:信息披露
  • B17:信息披露
  • B18:信息披露
  • B19:信息披露
  • B20:信息披露
  • B21:信息披露
  • B22:信息披露
  • B23:信息披露
  • B24:信息披露
  • B25:信息披露
  • B26:信息披露
  • B27:信息披露
  • B28:信息披露
  • B29:信息披露
  • B30:信息披露
  • B31:信息披露
  • B32:信息披露
  • B33:信息披露
  • B34:信息披露
  • B35:信息披露
  • B36:信息披露
  • B37:信息披露
  • B38:信息披露
  • B39:信息披露
  • B40:信息披露
  • B41:信息披露
  • B42:信息披露
  • B43:信息披露
  • B44:信息披露
  • B45:信息披露
  • B46:信息披露
  • B47:信息披露
  • B48:信息披露
  • B49:信息披露
  • B50:信息披露
  • B51:信息披露
  • B52:信息披露
  • B53:信息披露
  • B54:信息披露
  • B55:信息披露
  • B56:信息披露
  • B57:信息披露
  • B58:信息披露
  • B59:信息披露
  • B60:信息披露
  • B61:信息披露
  • B62:信息披露
  • B63:信息披露
  • B64:信息披露
  • B65:信息披露
  • B66:信息披露
  • B67:信息披露
  • B68:信息披露
  • B69:信息披露
  • B70:信息披露
  • B71:信息披露
  • B72:信息披露
  • B73:信息披露
  • B74:信息披露
  • B75:信息披露
  • B76:信息披露
  • B77:信息披露
  • B78:信息披露
  • B79:信息披露
  • B80:信息披露
  • B81:信息披露
  • B82:信息披露
  • B83:信息披露
  • B84:信息披露
  • B85:信息披露
  • B86:信息披露
  • B87:信息披露
  • B88:信息披露
  • B89:信息披露
  • B90:信息披露
  • B91:信息披露
  • B92:信息披露
  • B93:信息披露
  • B94:信息披露
  • B95:信息披露
  • B96:信息披露
  • B97:信息披露
  • B98:信息披露
  • B99:信息披露
  • B100:信息披露
  • B101:信息披露
  • B102:信息披露
  • B103:信息披露
  • B104:信息披露
  • B105:信息披露
  • B106:信息披露
  • B107:信息披露
  • B108:信息披露
  • B109:信息披露
  • B110:信息披露
  • B111:信息披露
  • B112:信息披露
  • B113:信息披露
  • B114:信息披露
  • B115:信息披露
  • B116:信息披露
  • B117:信息披露
  • B118:信息披露
  • B119:信息披露
  • B120:信息披露
  • B121:信息披露
  • B122:信息披露
  • B123:信息披露
  • B124:信息披露
  • 在“盛宴之前”撤酒杯
  • 中国“全球企业”希望之光在民企
  • 借鉴国外“推定”经验
    严惩内幕交易
  • 谁是真正管用的人
  • 证券投资咨询业渴求平等发展环境
  • 令人揪心的超短板
  •  
    2010年10月27日   按日期查找
    7版:观点·专栏 上一版  下一版
     
     
     
       | 7版:观点·专栏
    在“盛宴之前”撤酒杯
    中国“全球企业”希望之光在民企
    借鉴国外“推定”经验
    严惩内幕交易
    谁是真正管用的人
    证券投资咨询业渴求平等发展环境
    令人揪心的超短板
    更多新闻请登陆中国证券网 > > >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400-820-0277) 。
     
    稿件搜索:
      本版导航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收藏 | 打印 | 推荐  
    谁是真正管用的人
    2010-10-27       来源:上海证券报      作者:孙 涤
      孙 涤

      ——明智的市场决策系列之一

      大约八年前,我在上证报开设的第二个专栏“工商名人堂”(后来集结成小书《CEO智慧》出版于2003年)里曾说,“临做一件事,青年人别过于追逐它的利润;成年人别过于计较它的成本;企业经理更要精于盘算不做它的风险;而政府官员则更需勤于思索不做它的好处。”随着市场规范的演进,人们选择的丰富,和笔者见识的扩展,我们来重拾如何抉择的话题,或许对大家追求各自幸福和组织效益会有所帮助。

      至于探讨的路径,还是依旧,以个案来说“教”。个人追求自身幸福的努力,或企业竞逐经营成功的活动,正需要在事件边界模糊,后果信息不明,因果联系错综、取舍利弊混沌的情状下,做出选择和决断。于是,为汲取前人和邻人的成败经验,合适的方法大致就落到了历史诠释和故事描述之间。使用个案,引申出其中的教益,因而适得其所。

      引用个案来启发答案的另一个理由,是人的确受到榜样的强烈驱动。人类在克服艰险困阻的努力中,尽管再三再四地受挫,可一旦有个同类应战成功了,我们的信心便会大增。这个成功的孤案会瓦解我们内心的束缚,应战成功的机会就不绝如涌。莱特兄弟飞离了地面不到一分钟,旬月之间全球的飞机就不断涌现;林白上校飞越大西洋不到一年,女士都接踵突破了更远的航程;英国人在尼泊尔土著的帮助下登上珠穆朗玛峰之后,王石就相信登顶对他也是迟早的事了……总之,人们在求变创新时,是不会受制于以前的“统计规律”的。他们凭恃的是“非理性”的信念:只要有一个人成功,就被引为楷模,构成自己起而应战的动因。

      这里先来介绍美国著名管理学家吉姆·柯林斯对决策的看法。柯林斯的两本名著,《基业长青》和《从优秀到卓越》,都有了中译本,而且常被中国读者引用,影响广泛。柯林斯核对了他多年来对企业高管的访谈记录后发现,贯穿杰出人士决策活动始终的关注点,不在于决定做什么,而是决定由谁来做,大都是人事上的决策。

      柯林斯总结道,这是因为,世界从根本上说是不确定的,所以决策总是围绕未来会怎样,你在未来的位置和角色如何来做出的。应对不确定未来的关键之选择,就是你要与合适的人在一起,成为你工作和生活的伙伴。

      记得王石在冒险登顶珠峰后,回忆了他在困守中苦待队友从基地送氧气瓶上来所亲历的艰难,设想他若对伙伴没有坚固的信念,无论如何是坚持不下来的;而要是他在组成团队时所选非此人,他也必死无疑。选对你的同伴,可以说是风险事业成功的第一要义。

      柯林斯以美国的富国银行为例,来谈企业应对风险环境的决策。里根总统胜选上台之前,业界就已明白,银行业取消管制的冲击即将到来,但没有人确切知道结果会是怎样。何时开始解禁?采取何种方式?当时富国银行的CEO库里(Dick Cooley)坦率地承认,其实并不知道将怎么做才能够在取消管制中胜出,不确定的因素太多了。但库里清楚,银行应建立一支精干的管理团队,能对取消管制后的种种状况迅速应对,至少在同行之前就能反应。库里的决定,实际上是一组人事决定,也就是找到能应付将来不确定局面的团队的那些人,来积极响应未来的挑战,不论将来会发生什么。其后几十年,富国银行力压群伦脱颖而出,靠的就是那个团队。巴菲特对富国银行取得的成果大为称赞,还成了它的第一大股东。

      库里的这个决定,貌似简单,却很不容易做到。从富国银行的案例在决策意义上,起码有两条教益值得注意。

      第一是坦诚。面对不确定的局面,领导要坦然承认“我不知道”,别自欺欺人假装知道,自以为有招,或是令同事和下属以为自己有招,而要在一定范围内说实话:“我现在还不知道,我知道的是公司必须要做对。”通常,在一个企业组织,一把手让别人参与进来,为的是要大家认同自己已经做出的决策。其实,CEO更应该做的,是尽力设法让自己能听到更有见地的想法。

      第二是全力找到真正管用的人。除了坦诚,CEO还必须保持警觉,别让自己的权位和个性阻碍最有建设性信息的获得。首先是团队成员本身的素质,要那种不畏权位、能独立思考的人,而不能是应声附和之徒,在所议的事理之外有其他的计较。其次领导也要创造良性的互动氛围和奖惩机制,善于用富有启发性的问题来引起对话和交锋,特别要奖励能给自己的想法挑出毛病的成员,以此减少由于势位和个性导致偏离现实的可能性。

      因此,从一个团队及追随者的素质,往往就能判别一个CEO是否真正出类拔萃的决策者。若要待到决策真的实施见到结果,不但得等很久,恐怕也已难以挽回了。

      (作者系美国加州州立大学(长堤)商学院教授,美国华裔教授学者学会(南加州)会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