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直面内外部经济环境变化
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保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当前世界经济还处在“混沌”状态。主要发达经济体国家财政状况堪忧,没有能力在短期内摆脱低水平的增长和通缩的风险,失业率和罢工潮也风起云涌。在如此复杂的外部环境下,要保证我国经济平稳快速发展,就需要我们继续保持积极的财政政策。
针对可能出现的外需疲软,积极的财政政策能有效抵御外部需求下滑的冲击,保证经济增长在平稳可控的轨道上。目前,提前退出积极财政政策具有很大风险,特别是在全球经济还处于后危机时代,哪个国家提早退出积极财政政策,哪个国家将率先承担经济“混沌”带来的冲击。
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配合货币政策回归中性。根据对国际热钱的监测和对国内流动性的分析,我们发现在宽松的利率和公开市场操作环境之下,有过度活跃的风险。今年9月通胀水平达到3.6%,创年内的新高。而按照我们的预测,10月的通胀水平还有可能达到3.96%,超过9月的水平。随着基数原因和农产品价格的周期性下降,预计四季度通胀压力将略微减轻,但仍将达到3%以上,因此,通胀预期是在加强。
在通胀压力增强和流动性泛滥可能带来的资产价格泡沫的双重压力下,货币政策有必要及时回归中性。我们预计从4季度开始,中国的货币政策将呈现“适度宽信贷,适度紧货币”的态势。
在货币政策显著转向的过程中,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将能有力的保证经济的平稳过渡,也将使得紧货币政策能专注于应对通胀预期和资产价格泡沫,而不用过度担心短期的经济增长波动,从而达到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最佳协调。
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保证产业、区域政策的连续性。随着保障型住房和基建项目的加快,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能在财政预算的总量上支持国家产业、区域政策保持连续性,从而避免出现资金的断档和缺失。
产业振兴和区域协调发展是中长期战略考虑,在实施过程中具体项目需要保持3到5年的预算资金供应,所以财政政策不能像货币政策那样瞬时变化,应该保持一定的延续性,从而更加有利于产业政策、区域政策的实施和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
如何直面国内经济结构调整需求
继续加大对重点产业扶持,保证经济结构调整顺利进行。财政政策的一个重要作用就是能灵活地针对经济结构运行中的重点产业和行业进行差别化的扶持或限制。目前我国正面临人口结构、社会转型和城镇化、工业化的大变革,加快经济结构调整,更多地依靠内需,更多地扶持我国重点产业,是财政政策的重中之重。
继续加大对社会保障的投入,增加经济增长的“包容性”。经过30年的高速增长,我国经济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但过去的增长,没有发展成为共享式的“包容性”增长。城乡差距,地区差距日益加大,对我国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社会长治久安有所影响。今后,建立“包容性”增长的体制,需要财政加大对社会保障的扶持,加大对低收入人群的转移支付,加大对教育、医疗、卫生体系的投入,加大对中西部地区的财政支持,加大对灾害易发生地区防灾减灾财政资金的保障。
继续加大对重点发展区域的扶持,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目前我国正处于产业转型、产业转移和城镇化的关键时期。在这样的背景下,要更好地发挥区域协调,发挥中国经济增长的纵深能力,挖掘中国经济发展的潜力,平衡区域之间的差异,就必须继续加大对重点发展区域的扶持,促进区域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比如东部沿海经济带的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的扶持、重庆两江经济带的产业转移支持、安徽皖江经济带的产业承接和区域协作等,都需要财政政策在具体实施过程中的支持。
在全球经济处于“后危机”时代的今天下,发达经济体和新兴市场经济体之间的差异日益加大,全球经济增长和通胀的不平衡也在继续扩大。我国经济能成功地实现“软着落”,保持平稳增长,实属不易。但是,目前的通胀压力和热钱的过度活跃所引起的资产价格泡沫压力,正在迫使宽松的货币政策将逐步转为中性。此时,我们应该继续保持积极的财政政策,配合货币政策的中性,保证经济平稳较快增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