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头版
  • 2:要闻
  • 3:焦点
  • 4:焦点
  • 5:财经海外
  • 6:产经新闻
  • 7:观点·专栏
  • 8:公 司
  • 9:公司纵深
  • 10:公司前沿
  • 11:创业板·中小板
  • 12:特别报道
  • 13:专版
  • 15:专版
  • A1:市 场
  • A2:市场·新闻
  • A3:市场·机构
  • A4:市场·动向
  • A5:市场·观察
  • A6:路演回放
  • A7:市场·期货
  • A8:股指期货·融资融券
  • B1:披 露
  • B4:信息披露
  • B5:信息披露
  • B6:信息披露
  • B7:信息披露
  • B8:信息披露
  • B9:信息披露
  • B10:信息披露
  • B11:信息披露
  • B12:信息披露
  • B13:信息披露
  • B14:信息披露
  • B15:信息披露
  • B16:信息披露
  • B17:信息披露
  • B18:信息披露
  • B19:信息披露
  • B20:信息披露
  • B21:信息披露
  • B22:信息披露
  • B23:信息披露
  • B24:信息披露
  • B25:信息披露
  • B26:信息披露
  • B27:信息披露
  • B28:信息披露
  • 市场风格难以彻底改变
  • 一季度市场机会在哪里
  • 关注产业结构升级的投资机会
  • 宏观经济走向不确定因素多 震荡筑底将是市场主要特征
  • 蓄势2011 A股迈开长周期牛市第一步
  • 建议采用防御+进攻的行业配置组合
  • 今年A股将震荡筑底
  • 流动性变数将影响今年市场走势
  • 2011年:估值回归之年
  • 寻找市场纠结的主因
  • 2010年通货膨胀将前高后低
  • 大盘蓝筹股:
    大鹏一日同风起!
  • 转型孕育新周期 新产业现新蓝筹
  •  
    2011年1月19日   按日期查找
    15版:专版 上一版  下一版
     
     
     
       | 15版:专版
    市场风格难以彻底改变
    一季度市场机会在哪里
    关注产业结构升级的投资机会
    宏观经济走向不确定因素多 震荡筑底将是市场主要特征
    蓄势2011 A股迈开长周期牛市第一步
    建议采用防御+进攻的行业配置组合
    今年A股将震荡筑底
    流动性变数将影响今年市场走势
    2011年:估值回归之年
    寻找市场纠结的主因
    2010年通货膨胀将前高后低
    大盘蓝筹股:
    大鹏一日同风起!
    转型孕育新周期 新产业现新蓝筹
    更多新闻请登陆中国证券网 > > >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400-820-0277) 。
     
    稿件搜索:
      本版导航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收藏 | 打印 | 推荐  
    寻找市场纠结的主因
    2011-01-19       来源:上海证券报      作者:⊙曾小勇

      ⊙曾小勇

      

      经济基本面是好的。从众多主流机构及市场的一致预期来看,今年经济高增长的确定性还是很强的,消费继续平稳高速增长、新兴产业及保障房建设等驱动投资仍是经济增长的第一动力,顺差规模比去年将略有扩大为GDP提供正贡献。考虑到价格因素的季节性及农产品的上涨周期,通胀总体是可控的,核心通胀水相对低位。分季度看GDP前低后高、全年CPI前高后低,是市场比较理想的经济环境。

      市场整体估值是低的。目前,上证综指及沪深300指数整体PE水平,已回到12倍的低水平,相当多的行业估值回到历史低位,银行股估值也回到8倍以内。相对全球主要的成熟市场指数和参考龙头行业公司在H股的溢价率,A股估值上是低的。考虑到经济增长的持续性和前景,A股合意的PE中枢应在12-15倍以上。如果结合流通市值占GDP以及M2的比率两个指标看,对市场应持乐观态度。

      对政策持续紧缩的预期是市场弱市和纠结的主要原因。近期,常规的紧缩政策手段,包括存款准备金率及利率被频繁使用,以收紧流动性和控制物价。但我们认为,历史上常规的这几个手段已对目前的通胀治理难以奏效,一方面中国的农业产品及服务价格进入上涨周期,这既有部分的人口红利消失因素更重要的是劳动力成本原因。另一方面,中国目前的货币、信贷、通胀从源头上看是体制机制上导致多印了货币,目前甚至未来靠利率、存准率等工具实现货币政策调控目标的空间日益狭小。如果按照如下逻辑:紧缩政策效果小――持续紧缩——经济受伤——通胀下降,则目前对市场的资金面、政策面担忧扩展到实体经济,则对资本市场形成更大冲击。我们认为,中国目前有关货币、信贷、通胀等问题的唯一的可能的解在于汇率机制的调节上,而这也正是未来投资机会酝酿的地方。

      后市来看,仍在紧缩预期和估值吸引力上纠结,策略上逢调整适当布局。主要关注:一是关注金融、地产、煤炭、有色、航空、石油石化等受益于升值和通胀的行业,同时由于其所处较低估值水平和股价处于近两三年的低位,可攻可守;二是中小板、创业板、新兴产业、次新股等板块中,有良好增长前景和年报高送转预期个股,下跌中将是中线布局的机会;三是两会前后,相关区域主题、产业振兴主题、新兴能源规划等将成为政策焦点,下跌中适当布局;四是关注大消费类股在股价回落中目前动态估值已回到30倍以内,中期买点机会显现。

      (作者系上海证券研究所策略分析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