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头版
  • 2:焦点
  • 3:要闻
  • 4:产经新闻
  • 5:财经海外
  • 6:观点·专栏
  • 7:公 司
  • 8:公司纵深
  • 9:公司前沿
  • 10:公司·价值
  • 11:理财一周
  • 12:车产业
  • A1:市 场
  • A2:市场·新闻
  • A3:市场·机构
  • A4:市场·动向
  • A5:市场·资金
  • A6:市场·观察
  • A7:市场·期货
  • A8:股指期货·融资融券
  • B1:披 露
  • B4:信息披露
  • B5:信息披露
  • B6:信息披露
  • B7:信息披露
  • B8:信息披露
  • B9:信息披露
  • B10:信息披露
  • B11:信息披露
  • B12:信息披露
  • B13:信息披露
  • B14:信息披露
  • B15:信息披露
  • B16:信息披露
  • B17:信息披露
  • B18:信息披露
  • B19:信息披露
  • B20:信息披露
  • B21:信息披露
  • B22:信息披露
  • B23:信息披露
  • B24:信息披露
  • B25:信息披露
  • B26:信息披露
  • B27:信息披露
  • B28:信息披露
  • B29:信息披露
  • B30:信息披露
  • B31:信息披露
  • B32:信息披露
  • B33:信息披露
  • B34:信息披露
  • B35:信息披露
  • B36:信息披露
  • B37:信息披露
  • B38:信息披露
  • B39:信息披露
  • B40:信息披露
  • B41:信息披露
  • B42:信息披露
  • B43:信息披露
  • B44:信息披露
  • B45:信息披露
  • B46:信息披露
  • B47:信息披露
  • B48:信息披露
  • B49:信息披露
  • B50:信息披露
  • B51:信息披露
  • B52:信息披露
  • B53:信息披露
  • B54:信息披露
  • B55:信息披露
  • B56:信息披露
  • B57:信息披露
  • B58:信息披露
  • B59:信息披露
  • B60:信息披露
  • B61:信息披露
  • B62:信息披露
  • B63:信息披露
  • B64:信息披露
  • B65:信息披露
  • B66:信息披露
  • B67:信息披露
  • B68:信息披露
  • B69:信息披露
  • B70:信息披露
  • B71:信息披露
  • B72:信息披露
  • B73:信息披露
  • B74:信息披露
  • B75:信息披露
  • B76:信息披露
  • B77:信息披露
  • B78:信息披露
  • B79:信息披露
  • B80:信息披露
  • B81:信息披露
  • B82:信息披露
  • B83:信息披露
  • B84:信息披露
  • B85:信息披露
  • B86:信息披露
  • B87:信息披露
  • B88:信息披露
  • B89:信息披露
  • B90:信息披露
  • B91:信息披露
  • B92:信息披露
  • B93:信息披露
  • B94:信息披露
  • B95:信息披露
  • B96:信息披露
  • B97:信息披露
  • B98:信息披露
  • B99:信息披露
  • B100:信息披露
  • B101:信息披露
  • B102:信息披露
  • B103:信息披露
  • B104:信息披露
  • 增仓周期股 基金去年四季度“攻防易位”
  • cnstock
  • 每日关注
  • 去年四季度25家基金公司“进账”缩水明显
  • 人民币国际化带来沪港共赢
  • 基金:一季度市场难以出现整体性机会
  •  
    2011年1月21日   按日期查找
    A1版:市 场 上一版  下一版
     
     
     
       | A1版:市 场
    增仓周期股 基金去年四季度“攻防易位”
    cnstock
    每日关注
    去年四季度25家基金公司“进账”缩水明显
    人民币国际化带来沪港共赢
    基金:一季度市场难以出现整体性机会
    更多新闻请登陆中国证券网 > > >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400-820-0277) 。
     
    稿件搜索:
      本版导航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收藏 | 打印 | 推荐  
    人民币国际化带来沪港共赢
    2011-01-21       来源:上海证券报      作者:⊙凌云峰 ○主持 于勇

      ⊙凌云峰 ○主持 于勇

      

      上海金融办主任方星海在亚洲金融论坛一席发言,引发了香港媒体关于沪港作为人民币金融中心定位的热烈讨论。方在发言中指出,“香港要成功实践离岸人民币贸易目标,要取决于上海在多大程度上以及多快才能够成为我们一个在岸的人民币交易中心”。

      专家指出,上海与香港一个作为人民币在岸中心,一个作为离岸中心,虽然相互依赖,但两个市场的功能和运作是差异化的,并不存在相互影响的情况,在人民币业务方面是合作大于竞争。

      上海市副市长屠光绍早在去年7月已提出,香港和上海可分别作为离岸的和在岸的人民币中心。香港的优势是一个成熟的国际金融中心,直接面向海外投资者和国际市场,上海则拥有内地最完备的金融市场和要素市场,并可负责处理回流的人民币,形成一个良性循环机制。

      自去年7月内地扩大了贸易项下人民币结算范围以后,香港人民币业务快速发展,至年底人民币存款冲至约3000亿规模,同比增长四倍,而人民币债券也发行300亿以上。同时,作为海外的不仅仅是香港本地的一个离岸市场,香港占到去年人民币海外贸易结算的5成以上。央行年初出台境外人民币结算试点管理办法后,让香港业界对人民币业务有了更大的期待。因此,人民币也成为本次亚洲金融论坛最热门的关键词。

      从长远来看,人民币国际化是大势所趋。中国经济体量已跃居世界第二,外储达2.8万亿美元。寻求更加平衡的发展模式,需要加快中国资本“出海”,释放流动性,同时以境外投资替代进口。

      但一方面人民币要走出去,另一方面人民币又不是可兑换货币,资本项下仍受管制。在这种情况下,人民币国际化会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需要有一个离岸市场和内地市场对接,一是起到防火墙作用,二是摸着石头过河,怎么样做人民币国际化没有先例,必须摸索一条路出来。所以不管是香港离岸市场,还是上海在岸市场,都是承担试验田的角色。只有沪港协同,才能更有效率地落实人民币国际化战略。

      中国银行(香港)有限公司执行董事兼副总裁高迎欣指出,上海毫无疑问是中国人民币在岸清算、结算中心,但是上海今后怎么样成为一个全球的人民币中心,这取决于人民币是否能够走出国门,更为便利的运用于国际贸易和投融资,正好香港可以发挥这个作用。而且在过去半年已经看到这样的作用,所以香港的发展对上海来讲应该是一个共赢的局面。像目前阶段,香港作为离岸市场,债券投放、资金拆放这些业务都需要上海市场的支持。总体来讲,沪港是一个非常良性的合作共赢的关系。

      据华润集团董事长宋林预计,2020年中国资金池可能达到30万亿美元规模,而国际资金、技术、人才等资源也会源源不断转向以中国为代表的新兴市场国家。因此有论者指出,中国巨大的市场规模和发展潜力,完全可以支持沪港两个国际金融中心的发展。

      从现阶段来说,上海在国际化程度、人才储备、法律文化等软环境方面,离国际金融中心差距尚远。比如,笔者比较参加的沪港两地的金融论坛,无论在开放心态,演讲者和嘉宾的多元化国际化,还是在流程处理的标准方面,上海都是有差距的。好在离2020年初步建成国际金融中心还有10年,在人民币业务等方面又可和香港等成熟市场良性互动,加上拥有庞大的高速发展的内地经济的支持,相信上海不仅会培育出国际化的金融业务(比如推出以外币计价的国际板挂牌公司),也会培育出更加开放的海纳百川的胸怀。(作者系本报市场编辑部主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