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头版
  • 2:要闻
  • 3:特别报道
  • 4:观点·专栏
  • 5:信息披露
  • 6:信息披露
  • 7:公司
  • 8:市场
  • 9:市场趋势
  • 10:开市大吉
  • 11:上证研究院·宏观新视野
  • 12:圆桌
  • 13:信息披露
  • 14:信息披露
  • 15:信息披露
  • 16:信息披露
  • 17:信息披露
  • 18:信息披露
  • 19:信息披露
  • 20:信息披露
  • 21:信息披露
  • 22:信息披露
  • 23:信息披露
  • 24:信息披露
  • 25:信息披露
  • 26:信息披露
  • 27:信息披露
  • 28:信息披露
  • 29:信息披露
  • 30:信息披露
  • 31:信息披露
  • 32:信息披露
  • 33:信息披露
  • 34:信息披露
  • 35:信息披露
  • 36:信息披露
  • 37:信息披露
  • 38:信息披露
  • 39:信息披露
  • 40:信息披露
  • 41:信息披露
  • 42:信息披露
  • 43:信息披露
  • 44:信息披露
  • 45:信息披露
  • 46:信息披露
  • 47:信息披露
  • 48:信息披露
  • 49:信息披露
  • 50:信息披露
  • 51:信息披露
  • 52:信息披露
  • 53:信息披露
  • 54:信息披露
  • 55:信息披露
  • 56:信息披露
  • 57:信息披露
  • 58:信息披露
  • 59:信息披露
  • 60:信息披露
  • 61:信息披露
  • 62:信息披露
  • 63:信息披露
  • 64:信息披露
  • 65:信息披露
  • 66:信息披露
  • 67:信息披露
  • 68:信息披露
  • 69:信息披露
  • 70:信息披露
  • 71:信息披露
  • 72:信息披露
  • 73:信息披露
  • 74:信息披露
  • 75:信息披露
  • 76:信息披露
  • 77:信息披露
  • 78:信息披露
  • 79:信息披露
  • 80:信息披露
  • 81:信息披露
  • 82:信息披露
  • 83:信息披露
  • 84:信息披露
  • 85:信息披露
  • 86:信息披露
  • 87:信息披露
  • 88:信息披露
  • 89:信息披露
  • 90:信息披露
  • 91:信息披露
  • 92:信息披露
  • 93:信息披露
  • 94:信息披露
  • 95:信息披露
  • 96:
  • 97:信息披露
  • 98:信息披露
  • 99:信息披露
  • 100:信息披露
  • A1:基金周刊
  • A2:基金·基金一周
  • A3:基金·封面文章
  • A4:基金·封面文章
  • A5:基金·封面文章
  • A6:基金·封面文章
  • A7:基金·基金投资
  • A8:基金·投资者教育
  • A10:基金·视点
  • A11:基金·市场
  • A12:基金·专访
  • A13:基金·晨星排行榜
  • A14:基金·互动
  • A15:基金·对话
  • A16:基金·人物
  • 2011基金首战启示录
  • 通道与发行
  • 动物本性
  • 最近成立的十家偏股型基金
  •  
    2011年1月24日   按日期查找
    A7版:基金·基金投资 上一版  下一版
     
     
     
       | A7版:基金·基金投资
    2011基金首战启示录
    通道与发行
    动物本性
    最近成立的十家偏股型基金
    更多新闻请登陆中国证券网 > > >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400-820-0277) 。
     
    稿件搜索:
      本版导航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收藏 | 打印 | 推荐  
    通道与发行
    2011-01-24       来源:上海证券报      作者:⊙本报记者 周宏

      ⊙本报记者 周宏

      

      根据有关方面的信息,2011年开始,新基金的产品申报审核再添一条指数基金通道,至此,即今申报产品出现了六条通道并行的新体系,理论上讲,基金的产品发行基本进入市场化和备案制的阶段。

      从刚过去一年的情况看,新基金的发行确实进入旺盛状态,过往一度最艰难的跑审批,现在已经不再成为瓶颈,某种程度发行渠道也不再成为瓶颈,整个市场的发行难关进一步下沉到持有人的资金募集上,可以想见这是个真正的销售时代的开始。

      市场化发行的一个结果必然是,发行只数的增多。根据了解的情况,今年单公司发行5~6只已被视为行业中等偏下水平。而8只、10只、甚至12只成为了部分公司的计划。这种苗头让人担心。

      担心在于,市场化发行的本意应该是基金产品和市场需求更好地匹配,基金公司对于发行时机和发行规模更主动的控制。但是若真发成了1年12只,那么恰恰可能是基金发行“异化”的开始。

      众所周知,中国基金行业有“重首发、轻持续”的发行惯例,究其原因和投资者不够成熟、发行管制、渠道的利益诉求等历史状况颇有关系。但是这种特殊的“IPO驱动”的增长方式确实也是造成基金公司强烈的新基金“发行冲动”的缘起。

      但是,在目前市场已经放开的情况下,制定高批次的发行策略,似乎并不显得很有道理。从延揽渠道或同行竞争的角度看,以高费率为武器,提高新基金发行批次固然未必无效。

      但是,这种做法本身有恶化发行环境、白热化竞争的味道,其结果必然是基金单个发行规模急速下降,基金营销生存状态开始恶化。

      事实是,从去年开始,单只基金的规模正在逐渐下降,越来越多的个位数基金开始充斥于这个市场。整个公募基金市场的规模并没有随着新基金的大量发行而增长,相反出现了净赎回的状况。

      有媒体报道称,截至2010年末,在664只开放式基金中,资产净值不足2亿元的基金数量已经达到64只,其中股票及混合型基金35只,债券型基金17只,货币型基金4只,QDII基金8只。这个状况显然不能不让人关注。

      更让人担心的是,过小的基金规模,往往意味着过大的流动性管理难度,因此,对于具体操作来说,业绩的难度也就加大了。这可能是个恶性循环的开始。我们认为,为了未来,也为了自己,基金发行应该稍微悠着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