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他喝完一杯double espresso,疲惫的神色顷刻间从脸上消失,看得出他努力抖擞着精神,对抗时差,对抗突变,对抗一切可能到来的困难。
是什么让当年一个不满20岁的少年耐住寂寞,在旁人看来枯燥乏味的行业里浸泡了50年,直到成为现在这样一个完全职业化了的、浑身散发着金融家气息的皓首长者?是他始终如一的坚持,以及坚持之后甜美的果实。
他在自己的领地里驾轻就熟,挥戈斩棘,他用时而坚硬时而柔软的招式化解迎面而来的难题。他可以不怕舆论,力主裁员;也可以不计付出,为股东利益费尽心血。他是一个真正的职业经理人,用半生的时间铸成一个职业的外壳,而最后,这个外壳已经成为他的发肤。
⊙记者 石贝贝 ○编辑 王颖
郭儒博(Oswald J. Grübel),瑞银集团首席执行官。
2009年初,67岁、已退休的他临危受命,在全球金融风暴肆虐的时候力挽狂澜,带领瑞银从亏损走向盈利恢复和发展之路;为改善瑞银集团的财政状况,他大刀阔斧推出多项缩减成本计划,瑞银全球裁员12000人。
他,是这场全球金融危机的乱世中崛起的英雄人物。而事实上,早在几十年前,他已经塑造了欧洲金融界的一个传奇,他从德意志银行做学徒开始,以后成为White Weld证券、瑞信集团和瑞银集团的首席执行官,成为欧洲和世界金融市场上举足轻重的人物。
2011年1月,在上海香格里拉酒店高层一间会议室,记者见到了这位在金融危机中“火线上岗”、带领瑞银度过2007年至2009年金融危机的英雄。
半世纪 见证金融业起伏
从瑞士抵达上海,郭儒博却没有时间倒时差。在他本该进入深度睡眠的瑞士夜间,他却在瑞银大中华研讨会上致辞,随后则是紧接着一个又一个的会议。尽管如此,郭儒博却不乏一位精力旺盛领导者的风采,言谈举止间,思路清晰。
他是记者采访过的又一位原本不想进入金融业、后来却成为国际金融机构掌门人的金融人士。郭儒博最初的愿望是成为一名工程师,然而,在祖父的劝说和家人的反复讨论下,他最终选择了金融行业。在金融行业待的时间越久,他所接触的内容越多、能力越强,也就越来越喜爱这个行业。
“在金融行业可以看到其他行业的人每天都在干什么,经济走向是什么,甚至还能在其背后发现一些哲学含义,我非常喜爱这个行业。”郭儒博说。
从1961年进入德意志银行,参与“学徒制度”的在职训练算起,弹指间,郭儒博在金融行业工作的时间已长达50年。他认为金融行业的透明度已经大大提高,“50年前外人可能根本就不知道金融机构是如何运作的”。
他经历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大大小小每一次金融危机和经济周期,而2007年——2009年的全球金融危机则是他所经历过的最为凶险的一次。“这场危机并不常见,令人大跌眼镜,预计未来相当长时间我们可能不会再遇到同样严重的金融危机了。”郭儒博说。
郭儒博说,及时有效的政策调整阻止了大萧条的重演,但我们“只是”换来了大衰退而已。尽管政策调整得当,悬而未决的挑战仍然令人生畏。美国、英国、西班牙及其他国家居高不下的失业率带来了巨额的经济、社会和人力成本。剧增的赤字和政府负债率带来了严重的问题,欧元区尤其如此。
此外,郭儒博认为,官方对金融业的支持是政府债务负担日益加重的一部分原因。对除冰岛或爱尔兰之外的所有国家而言,与挽救银行业以及为其注资而导致的直接成本相比,还是要远远小于生产力损失、税收减少和政府支出增加导致的间接成本。
而由此,在郭儒博投身金融市场工作的这么多年里,他也首次体会到了一个时代的经济、宏观政策和政治因素对投资及风险管理结果能产生如此大的影响。“这从股票、债券、大宗商品和货币的高关联度上就能很容易地看出来。而更为人们所熟知的叫法是‘风险偏好/风险规避’交易。自从2007年爆发金融危机以来,这些交易导致了投资业绩的剧烈波动。因此毫无疑问,宏观形势很重要。”
危难中 白发受命瑞银
2009年2月,67岁、已退休的郭儒博接受瑞银的邀约,担任瑞银集团首席执行官一职。而当时瑞银一片惨淡,正如金融风暴下波动不已的一叶海上扁舟:2008财年瑞银亏损213亿瑞郎,创瑞士企业有史以来最大亏损纪录,同时表示对2009年前景“极为审慎”。2008年瑞银接受了政府主导的救助计划,面临着美国针对瑞银账户的逃税调查,以及财富管理业务管理资产外流严重等局面。
然而,乱世之中,必出英雄。郭儒博在退休前担任瑞信集团董事长和首席执行官,拥有多年经验。接受瑞银邀约、进行短暂思考后,他决定加入瑞银。
“当时,我也并不担心我就任瑞银首席执行官后能否安然带领瑞银度过危机。我想,我在金融行业拥有足够长的工作时间和经验,再加上瑞银本身拥有的足够强的品牌效应和以往多年的发展,我相信瑞银能够有足够力量和经验来战胜那场危机。”
上任不久,郭儒博雷厉风行的强势作风就呈现出来。2009年4月,瑞银在宣布当年第一季度亏损近20亿瑞郎的同时,宣布为大幅降低营业成本,拟两年内将全球员工数由当时的7.62万人裁减至6.75万人。从2007年10月至该决定宣布之日,瑞银已经公开宣称裁员1.1万人。
2009年11月,他在演讲中称,在极度动荡的市场环境下,瑞银必须进一步削减成本实现盈利,其中包括裁减员工在内。“当时那个条件下,我们没有办法,我们必须与政府政策保持一致性。我们2009年资本金就有所提升,当然代价也非常巨大,我们全球裁员12000名员工,降低成本达30亿瑞郎。”他回忆说,“我们目标明确,瑞银应该是一家全球公司,财务与政府完全独立且成功。假如我们致力改善,一定能共同达成这项目标。”
回顾危机期间极具挑战的每一天,郭儒博说,当时最大的挑战可能来自政府压力。政府和监管部门对于瑞银集团资本金要求很高,集团必须对资产负债表进行调整,当时瑞银也被迫出售一些相关资产和做出一些不得已的决定。
在郭儒博接任后,瑞银盈利能力逐步恢复,进行资产重组,并逐步杜绝富裕客户资金流出的现象,也了结了政府发起的逃税调查。到了2009年第四季度,瑞银净利润达12.05亿瑞郎,所有业务部门均取得税前利润。至此,2009年年初瑞银推出的削减成本和提高效率方案使得该集团2009年固定成本大幅降至202亿瑞郎,大致上实现了到2010年固定成本控制在200亿瑞郎的目标。全年员工数下降了16%,大致上满足了2010年将员工数精简至65000名的目标。
彼时,郭儒博说,瑞银正在竭力打造一个全新的形象,集团盈利恢复和资本金基础加强都是最有力证明。“从根本上解决新增资金净流出的问题仍是瑞银当务之急,管理层有信心通过切实成果重塑集团声誉。而未来几个季度瑞银将进一步提升效率、降低风险、重塑和重整业务。”
随后,瑞银利润果然逐步提升。瑞银公布的最新财报显示,瑞银2010年第四季度股东应占净利润为13亿瑞郎,全年净利润为72亿瑞郎,2010年摊薄每股收益为1.87瑞郎,股本回报率为15.9%,而2009年底回报率为-7.8%。
新思路 亚洲扩张计划
在这位目光长远的掌舵者看来,瑞银集团转型在2010年已取得了实质性进展。但面对时刻来临的监管变化和新的资本要求,瑞银仍需要继续调整自身战略。郭儒博,将目前投向了新兴市场的亚洲。
他为瑞银定下目标,最迟于2014年实现税前年度利润总额150亿瑞士法郎。此前,瑞银集团在2009年年底称,根据一个为期三年的战略计划,亚太地区业务中期营收目标是85亿瑞郎,约占集团收入的20%-25%。据记者了解,当前瑞银亚太区营业收入对集团贡献率约为13%-15%,按照计划,未来3到5年内瑞银亚太区营业收入将实现翻倍,对集团的贡献率也将从13%-15%提升至20%-25%。而亚太区作为增长引擎,将不断推动瑞银集团整体业务发展。
在亚太地区,瑞银集团员工数超过7000多名,拥有亚太区领先的财富管理业务、投行业务等。当前,瑞银亚太区的核心市场集中于澳大利亚、中国香港地区、新加坡和日本等国家和地区市场,而成长性市场则集中于中国内地、印度,这些国家和地区市场对瑞银亚太区业务贡献率约为70%。
郭儒博说,希望瑞银2011年业绩能够反映出瑞银整合投资银行、财富管理和资产管理等部门业绩,以及成本缩减的成果,而其中亚洲的业绩应该会很不错。
“当前在中国建立的多元化业务平台反映了瑞银对中国的信心。特别需要指出的是,瑞银所获得的中国境内投资银行、证券、资产管理业务的全牌照将促使瑞银证券在中国的业务越做越强。截至2011年,瑞银大中华区研讨会已经在上海连续11年举办,期间中国对全球经济的重要性也在逐年递增。”郭儒博说,“中国和其他主要新兴经济体一样,不仅要在不加剧通胀的前提下管理好经济的快速增长,还要为减轻全球失衡做出贡献。它们定然会继续成为支撑世界经济的主要支柱。”
据了解,在中国市场上,瑞银计划未来3到5年将现有员工数翻倍,吸引更多中层管理人才,增加对中小盘股研究覆盖等,通过瑞银金融大学、各地办事处培训等方式,进一步提升员工管理水平和工作效率。在2011年,瑞银计划将中国内地研究团队扩充至100人左右,为当前研究部门员工数的3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