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头版
  • 2:要闻
  • 3:两会特别报道
  • 4:两会特别报道
  • 5:两会特别报道
  • 6:产经新闻
  • 7:财经海外
  • 8:观点·专栏
  • 9:公 司
  • 10:公司纵深
  • 11:公司前沿
  • 12:上证研究院·宏观新视野
  • A1:市场封面
  • A2:市场·新闻
  • A3:市场·机构
  • A4:市场·动向
  • A5:市场·资金
  • A6:市场·观察
  • A7:市场·期货
  • A8:股指期货·融资融券
  • B1:披 露
  • B4:信息披露
  • B5:信息披露
  • B6:信息披露
  • B7:信息披露
  • B8:信息披露
  • B9:信息披露
  • B10:信息披露
  • B11:信息披露
  • B12:信息披露
  • B13:信息披露
  • B14:信息披露
  • B15:信息披露
  • B16:信息披露
  • B17:信息披露
  • B18:信息披露
  • B19:信息披露
  • B20:信息披露
  • B21:信息披露
  • B22:信息披露
  • B23:信息披露
  • B24:信息披露
  • B25:信息披露
  • B26:信息披露
  • B27:信息披露
  • B28:信息披露
  • B29:信息披露
  • B30:信息披露
  • B31:信息披露
  • B32:信息披露
  • B33:信息披露
  • B34:信息披露
  • B35:信息披露
  • B36:信息披露
  • 金融证券业将加速壮大升级
  • 全国政协十一届四次会议今开幕
  • 李毅中:新能源汽车等规划出台时间表已定
  • 本报记者
    首日出征两会现场
  • 银行体系或面临外源性融资压力
  • 朱玉辰:资本市场将更快发展
  • 陈东征:创业板小额快速
    再融资制度今年有望推出
  • 政协委员看好股市未来发展
  •  
    2011年3月3日   按日期查找
    3版:两会特别报道 上一版  下一版
     
     
     
       | 3版:两会特别报道
    金融证券业将加速壮大升级
    全国政协十一届四次会议今开幕
    李毅中:新能源汽车等规划出台时间表已定
    本报记者
    首日出征两会现场
    银行体系或面临外源性融资压力
    朱玉辰:资本市场将更快发展
    陈东征:创业板小额快速
    再融资制度今年有望推出
    政协委员看好股市未来发展
    更多新闻请登陆中国证券网 > > >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400-820-0277) 。
     
    稿件搜索:
      本版导航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收藏 | 打印 | 推荐  
    金融证券业将加速壮大升级
    2011-03-03       来源:上海证券报      作者:亚夫
      □作者 亚夫
      作者系
      本报首席编辑

      鹏华基金邀您关注

      以推出创业板、股指期货以及主要商业银行上市为标志,中国金融证券业在“十一五”期间基本完成了市场化初级阶段的任务。自“十二五”起,随着中国经济规模的不断扩大,资本化程度日益加深,金融证券业将加速升级、壮大。

      在金融层面,未来有四大挑战。一是如何实施逆周期管理,调节好“资金池”;二是如何推进利率、汇率“两率”的市场化改革,为要素市场树立价格标杆;三是如何推动人民币国际化和可自由兑换进程,向国际金融深水区挺进;四是如何深化金融企业的市场化改革。放眼望去,任务重重。

      在资本市场层面,也有四大挑战。一是如何强化资本市场对国民经济的推动作用,提高资本化率;二是如何完善市场框架结构,满足不同层次的投资与融资需求;三是如何为市场平稳运行与价值投资培育主导性力量;四是如何让投资大众获得财产性收益,分享经济发展成果,进而成为社会稳定的基石。

      如果说,前30年的改革开放主要是在产业资本领域里进行了一系列翻天覆地的探索,那么自“十二五”开始的又一个30年,将是在金融资本领域里进行深耕细作的黄金期。经过这一番审慎而又大胆的耕作,相信中国完全有可能成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资本大国和金融大国。

      当然,路要一步步走。在金融层面,首先是要处理好“资金池”问题。据央行最新表述,未来央行将在宏观调控中更加注重货币总量的预期引导作用,注重从社会融资总量的角度来衡量金融对经济的支持力度,这里面其实隐含了对“资金池”的管理。股市、楼市及其他要素市场和投资市场,都有可能成为大大小小的“资金池”,未来资金向哪里流动,将是一个重要的观察点。

      二是如何推进利率和汇率的市场化改革,为境内外市场立好资金价格标杆,这将是“十二五”期间最艰巨的任务。未来央行将稳步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和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推动金融市场产品创新。从经济的角度看,利率与汇率并不是一个单纯的资金价格信号,某种程度上还是经济运行状况的信号、经济管制程度的信号。因此,这方面的进展也值得观察。

      三是如何推动人民币国际化和可自由兑换进程,这也是观察中国金融在国际市场处于什么位置的重要指标。从央行有关人士近期的一系列表述看,似有加快推动的征兆。例如,去年下半年以来,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累计额突然大幅度飙升,似乎在做一些探索和相关准备。中国金融将如何驶向国际金融深水区,也将是个看点。

      就资本市场来说,未来第一要务仍然是强化对国民经济的推动作用。一方面,通过加大直接融资,让不同的投融资主体在市场化博弈中形成有竞争力的资本,激发经济的内生性活力;另一方面,中国经济的资本化程度不断提高,也有利于充分利用社会资金,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增强经济的抗风险能力。只是对社会公众的投资资金,要不要考虑应有的回报率,已不是一个简单的问题。

      二是如何完善资本市场本身的框架结构,培育不同的市场主体,满足不同的投融资需求,也是“十二五”面临的艰巨任务。目前来看,市场框架已初步搭建,机构投资者也初具规模,但制度还不完备,机构投资者还没有成为价值投资的中坚力量,市场还没有形成有效对手,常常一边倒,导致投机气氛浓郁,难以引导理性的价值投资者。

      三是如何评估市场资金的整体运行效率,让投资大众分享经济发展的实际成果,进而成为社会稳定的中坚力量。这是观察资本市场成熟与否的重要指标。只有当投资市场成为多数投资大众财产性收入的重要来源,投资大众的投资收益能与经济增长保持同步,而不是被少数投机客吞噬,成为制造亿万富豪的机器,这个市场才能成为值得公众信赖的投资市场,才能成为社会稳定的基石。

      由此来看,中国的证券金融业在初步完成了市场化第一阶段任务后,将会加速起跑,加快升级,这对实现中国经济的现代化和资本化是非常关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