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头版
  • 2:两会特别报道
  • 3:两会特别报道
  • 4:两会特别报道
  • 5:两会特别报道
  • 6:两会特别报道
  • 7:两会特别报道
  • 8:观点·专栏
  • 9:市场
  • 10:公司
  • 11:市场趋势
  • 12:开市大吉
  • 13:上证研究院·宏观新视野
  • 14:圆桌
  • 15:信息披露
  • 16:信息披露
  • 17:信息披露
  • 18:信息披露
  • 19:信息披露
  • 20:信息披露
  • 21:信息披露
  • 22:信息披露
  • 23:信息披露
  • 24:信息披露
  • A1:基金周刊
  • A2:基金·基金一周
  • A3:基金·焦点
  • A4:基金·基金投资
  • A5:基金·视点
  • A6:基金·私募
  • A7:基金·公司巡礼
  • A8:基金·封面文章
  • A10:基金·海外
  • A11:基金·投资者教育
  • A12:基金·投资者教育
  • A13:基金·专版
  • A14:基金·互动
  • A15:基金·专访
  • A16:基金·对话
  • “两会”期间的“主题投资”分歧
  • 杂议“机会”
  • 今年不必悲观
  • 最近成立的十家偏股型基金
  •  
    2011年3月7日   按日期查找
    A4版:基金·基金投资 上一版  下一版
     
     
     
       | A4版:基金·基金投资
    “两会”期间的“主题投资”分歧
    杂议“机会”
    今年不必悲观
    最近成立的十家偏股型基金
    更多新闻请登陆中国证券网 > > >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400-820-0277) 。
     
    稿件搜索:
      本版导航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收藏 | 打印 | 推荐  
    杂议“机会”
    2011-03-07       来源:上海证券报      作者:⊙本报记者 周宏

      ⊙本报记者 周宏

      

      2011年对于基金来说,几乎所有的销售卖点都集中在通胀之上。无论是保本、债券、货币、股票、大盘、小盘,无不和通胀联系在一起,其中互相差异、乃至矛盾的说法也形成了一个行业内的独特风景。

      比如某债券基金日前就称,目前是债券基金很好的投资机会,原因在于,目前货币政策紧缩已经有进入后半期的迹象。从去年10月,银行利息上升,或者从更早的去年1月央行第一次调升存款准备金率算起,货币从紧的政策已经具备加息周期后段的特征。如果这一判断成立的话,债券投资机会的到来,应只是时间问题。考虑到在这个,债券基金经理认为,目前的货币从紧政策对于新发基金其实利大于弊,更利于未来债券投资收益的提高。

      而同时,另一个股票基金的说法则大不相同。某股票基金认为,未来的全球经济将持续陷入宽松货币政策的阴影,由此通胀压力将持续存在。而面对中长期的通胀压力,对抗通胀最好的办法和理由在于投资资产品,根据过往统计数据显示,股票、基金、黄金、房地产等投资的平均年化复利增长率超通胀,因此尽管股市波动性较大,股票型基金仍然是投资首选。

      债券基金和股票基金的争议还未结束。货币基金也“神奇”地加入战团。此前一条报道称,抗通胀令货币基金出现投资热。一些货币基金经理认为,随着前期高收益品种的陆续到期,基金的组合收益在短期内会出现一定下滑。但是,考虑到紧缩调控依然是当前政策环境的主基调,因而央行在今后继续提高准备金率的概率较大,新一轮紧缩政策的出台将带给货币基金新的投资机会。另外,还有基金公司高管认为,2011年在资金面预期偏紧的情况下,债市的短期利率可能会高于长期利率,货币基金通过把握利率变化及通胀趋势,有望继续为投资者获取较高收益。

      更神奇的是,某公司固定收益部负责人称,优秀的货币基金通过积极运作,全年战胜目前3%的一年定存利率是非常可能的,这将显著优于目前银行的流动性理财产品的收益水平。

      不知道这3%的收益率是如何计算出来的,但是,一个以流动性管理为主要目标的货币基金收益明显超过一年定存利率肯定不是长期的表现。而以此作为卖点,实在不如突出货币基金的流动性好、进出方便的投资特点来得更实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