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头版
  • 2:要闻
  • 3:两会特别报道
  • 4:两会特别报道
  • 5:两会特别报道
  • 6:产经新闻
  • 7:财经海外
  • 8:观点·专栏
  • 9:公 司
  • 10:公司纵深
  • 11:公司·价值
  • 12:理财一周
  • A1:市 场
  • A2:市场·新闻
  • A3:市场·机构
  • A4:市场·动向
  • A5:市场·资金
  • A6:市场·观察
  • A7:市场·期货
  • A8:股指期货·融资融券
  • B1:披 露
  • B4:信息披露
  • B5:信息披露
  • B6:信息披露
  • B7:信息披露
  • B8:信息披露
  • B9:信息披露
  • B10:信息披露
  • B11:信息披露
  • B12:信息披露
  • B13:信息披露
  • B14:信息披露
  • B15:信息披露
  • B16:信息披露
  • B17:信息披露
  • B18:信息披露
  • B19:信息披露
  • B20:信息披露
  • B21:信息披露
  • B22:信息披露
  • B23:信息披露
  • B24:信息披露
  • B25:信息披露
  • B26:信息披露
  • B27:信息披露
  • B28:信息披露
  • B29:信息披露
  • B30:信息披露
  • B31:信息披露
  • B32:信息披露
  • B33:信息披露
  • B34:信息披露
  • B35:信息披露
  • B36:信息披露
  • B37:信息披露
  • B38:信息披露
  • B39:信息披露
  • B40:信息披露
  • B41:信息披露
  • B42:信息披露
  • B43:信息披露
  • B44:信息披露
  • B45:信息披露
  • B46:信息披露
  • B47:信息披露
  • B48:信息披露
  • B49:信息披露
  • B50:信息披露
  • B51:信息披露
  • B52:信息披露
  • 偿付压力测试标准细化
    未来三年迎险企上市高峰
  • 港交所称不会延缓推进人民币股票业务
  • 市场动态
  • 上证财富中小盘指数4月6日发布
  • 揽存降贷 外资行内地盈利结构多元化
  • 中小开发商钱紧
    深圳银行业开发贷不良额微增
  • “破发”倒逼新股发行市盈率走低
  •  
    2011年3月11日   按日期查找
    A2版:市场·新闻 上一版  下一版
     
     
     
       | A2版:市场·新闻
    偿付压力测试标准细化
    未来三年迎险企上市高峰
    港交所称不会延缓推进人民币股票业务
    市场动态
    上证财富中小盘指数4月6日发布
    揽存降贷 外资行内地盈利结构多元化
    中小开发商钱紧
    深圳银行业开发贷不良额微增
    “破发”倒逼新股发行市盈率走低
    更多新闻请登陆中国证券网 > > >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400-820-0277) 。
     
    稿件搜索:
      本版导航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收藏 | 打印 | 推荐  
    中小开发商钱紧
    深圳银行业开发贷不良额微增
    2011-03-11       来源:上海证券报      作者:⊙记者 周鹏峰 ○编辑 颜剑

      ⊙记者 周鹏峰 ○编辑 颜剑

      

      中小开发商的窘境牵连到了银行。记者自消息人士处获悉,深圳银行业房地产开发贷不良贷款1月环比12月微幅增加1个多亿,而这些不良主要来自中小开发商,当地大开发商资金面相对充裕,目前尚不清楚不良额的增加是否成为趋势。

      上述消息人士称,深圳相比全国总体房贷质量还算较好,环比微增1亿多,体现在不良率增幅上则不到0.1个百分点。

      深圳的局面暂时还不代表全局。某股份制银行青岛分行人士告诉本报记者,目前青岛银行业开发贷并未有异常。并认为,就目前的情况来看,银行开发贷整体不良增加的苗头可能还要等到4-5月才能出现,个贷则更为抗压,相对开发贷风险更为可控。

      不过该人士也说,政府限购的举措,确实对中小开发商带来很大压力。而这或许又意味着一轮行业洗牌。

      “十二五”规划提出,将建设3600万套保障性住房,这至少占据了房地产业半壁江山。SOHO中国董事长潘石屹昨日在接受新浪微博访谈时认为,这至少会导致50%的房地产企业在未来两三年内被淘汰出局。淘汰掉的企业应该是实力比较差,产品与保障性住房在地理位置、产品质量和户型上没有太多差距的企业。

      这也正是银行对待房地产业愈发谨慎的原因。北京银行董事长闫冰竹日前在媒体见面会上即表示,房地产价格面临下行风险,要审慎开展房地产贷款业务,而大部分银行都在严控房地产贷款,未来中小开发商资金面的紧张局面还会持续。

      但按潘石屹的说法,房地产企业生存最重要的是资金实力,资金可以说是房地产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而今年从紧的货币政策,以及“国八条”出台之后,全国各个城市销售成交量大幅度下滑,使房地产开发商开始担心资金来源。

      “我们看到在过去两个星期,多家上市公司在香港发高息债,利率高达11%,从这么高的利率可以看出他们对资金需求的迫切心态。”潘石屹说。

      融资渠道较窄的中小开发商日子显然更难熬,日前中央财经大学银行业研究中心主任郭田勇即从一中小开发商的口中得知,他们资金链已绷得很紧,为此他们正在做两方面的工作,一是研究从信托、私募等渠道融资,因为银行口子已收得很紧,二是做好甩盘的准备。

      郭田勇说,中小开发商目前资金紧张的局面可能会带来一些行业内部的并购机会。潘石屹则毫不掩饰这样的野心。

      他说,SOHO中国去年年底的现金余额是210亿元,现在这个金额更高了。SOHO中国将今年的收购目标确定为150亿。

      “我们认为在政府出台一系列的限购政策、房地产市场低迷、银行资金从紧的情况下,对SOHO中国的收购是一个利好消息,我们争取早日完成今年的收购计划。”潘石屹说。

      SOHO的资金状况或许可以视为大开发商的一个代表,上述消息人士也告诉记者,深圳大开发商资金面相对充裕,而且融资渠道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