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头版
  • 2:要闻
  • 3:焦点
  • 4:产经新闻
  • 5:财经海外
  • 6:观点·专栏
  • 7:公 司
  • 8:公司纵深
  • 9:公司前沿
  • 10:公司·价值
  • 11:理财一周
  • 12:车产业
  • A1:市 场
  • A2:市场·新闻
  • A3:市场·机构
  • A4:市场·动向
  • A5:市场·观察
  • A6:资金·期货
  • A7:信息披露
  • A8:股指期货·融资融券
  • B1:披 露
  • B4:信息披露
  • B5:信息披露
  • B6:信息披露
  • B7:信息披露
  • B8:信息披露
  • B9:信息披露
  • B10:信息披露
  • B11:信息披露
  • B12:信息披露
  • B13:信息披露
  • B14:信息披露
  • B15:信息披露
  • B16:信息披露
  • B17:信息披露
  • B18:信息披露
  • B19:信息披露
  • B20:信息披露
  • B21:信息披露
  • B22:信息披露
  • B23:信息披露
  • B24:信息披露
  • B25:信息披露
  • B26:信息披露
  • B27:信息披露
  • B28:信息披露
  • B29:信息披露
  • B30:信息披露
  • B31:信息披露
  • B32:信息披露
  • B33:信息披露
  • B34:信息披露
  • B35:信息披露
  • B36:信息披露
  • B37:信息披露
  • B38:信息披露
  • B39:信息披露
  • B40:信息披露
  • B41:信息披露
  • B42:信息披露
  • B43:信息披露
  • B44:信息披露
  • B45:信息披露
  • B46:信息披露
  • B47:信息披露
  • B48:信息披露
  • B49:信息披露
  • B50:信息披露
  • B51:信息披露
  • B52:信息披露
  • B53:信息披露
  • B54:信息披露
  • B55:信息披露
  • B56:信息披露
  • B57:信息披露
  • B58:信息披露
  • B59:信息披露
  • B60:信息披露
  • B61:信息披露
  • B62:信息披露
  • B63:信息披露
  • B64:信息披露
  • B65:信息披露
  • B66:信息披露
  • B67:信息披露
  • B68:信息披露
  • B69:信息披露
  • B70:信息披露
  • B71:信息披露
  • B72:信息披露
  • B73:信息披露
  • B74:信息披露
  • B75:信息披露
  • B76:信息披露
  • B77:信息披露
  • B78:信息披露
  • B79:信息披露
  • B80:信息披露
  • B81:信息披露
  • B82:信息披露
  • B83:信息披露
  • B84:信息披露
  • B85:信息披露
  • B86:信息披露
  • B87:信息披露
  • B88:信息披露
  • B89:信息披露
  • B90:信息披露
  • B91:信息披露
  • B92:信息披露
  • B93:信息披露
  • B94:信息披露
  • B95:信息披露
  • B96:信息披露
  • B97:信息披露
  • B98:信息披露
  • B99:信息披露
  • B100:信息披露
  • B101:信息披露
  • B102:信息披露
  • B103:信息披露
  • B104:信息披露
  • B105:信息披露
  • B106:信息披露
  • B107:信息披露
  • B108:信息披露
  • B109:信息披露
  • B110:信息披露
  • B111:信息披露
  • B112:信息披露
  • B113:信息披露
  • B114:信息披露
  • B115:信息披露
  • B116:信息披露
  • 当裸卖空遇上大地震
  • 让融资交易走出“死循环”
  • 食盐抢购潮:谣言的蛊惑
  • 稳定物价总水平还需有效降低外汇占款比
  • 通胀调控力度目前万不能放松
  • 从“政如农功”说到地头力
  •  
    2011年3月18日   按日期查找
    6版:观点·专栏 上一版  下一版
     
     
     
       | 6版:观点·专栏
    当裸卖空遇上大地震
    让融资交易走出“死循环”
    食盐抢购潮:谣言的蛊惑
    稳定物价总水平还需有效降低外汇占款比
    通胀调控力度目前万不能放松
    从“政如农功”说到地头力
    更多新闻请登陆中国证券网 > > >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400-820-0277) 。
     
    稿件搜索:
      本版导航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收藏 | 打印 | 推荐  
    通胀调控力度目前万不能放松
    2011-03-18       来源:上海证券报      作者:刘满平

      眼下,除了货币超发因素外,农产品价格上涨、劳动力成本以及外部输入性因素也都难以得到有效消除和化解,而农产品价格与劳动力成本上升趋势还越来越具有刚性。加上世界粮食问题正变得越来越严重,国际大宗商品价格上涨已是大概率事件。因此,宁愿将形势估计得严重些,也不宜放松调控力度,以避免出现危机过后更大幅度报复性反弹局面。

      刘满平

      鉴于2月CPI增幅与1月持平,物价上涨动力削弱,出现了希望“紧缩政策应适可而止”的呼声。但笔者认为,2月部分经济数据的回落有其特殊性,PMI环比虽回落,但比去年同期仍回升0.2个百分点,显示当前经济增长仍处在平稳适度增长区间。CPI增幅虽持平,但推动物价上涨的因素却有增强的趋势。因此,“防通胀尚未成功,政策不宜放松”。“防通胀”和“保结构”,仍应适当优先考虑前者。当然,在“防通胀”的同时也要防止经济大起大落,避免“滞胀”。

      政策是否紧缩,首先得有个参照物,有个衡量标准,也就是目前的政策与什么时间段、什么经济形势下的政策相比。如果前期政策超宽松,导致资产膨胀,经济过热的话,当前一些紧缩政策只能说是对前期超宽松政策的适当回调,是向正常政策的回归,并非真正意义上的紧缩。如果前期政策是稳健的,适当的,经济增速也相对合理,在此基础上的紧缩才是真正意义上的紧缩政策。例如,如果以GDP增速10%以上所产生的货币需求来衡量,目前的货币供应增速确实偏紧;但如果以GDP增速8%左右所产生的货币需求来衡量,目前的货币供应增速就不能算偏紧了。其次,从经济活动运行实践来看,紧缩政策只能说是“表面紧而实际不紧”。就以货币供应为例,自去年初以来,央行8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并3次加息。虽然目前法定存款准备金率达到近些年来的较高值,但市场上的流动性却难以减少,为了维持较高增长率的需要,货币供给不可能下降太多,而且从以往货币政策的执行经验看,最后的货币量往往会超过当初的设定目标。而从货币供给结构来看,除了央行发行基础货币、商业银行发放信贷之外,委托贷款、信托贷款、外资流入、资本市场和资产市场的膨胀都成为货币创造的新方式。因此, M2余额已不能反映货币供给全貌,亟须被“社会融资总额”或“广义货币供给余额”替代。也就是目前判断货币是否供应偏紧,不能单纯以信贷增速来判定,还得以“社会融资总额”或“广义货币供给余额”来判定。

      正因为如此,政府工作报告提出今年广义货币增长目标为16%,笔者以为透露出几层意思:其一,经济增速从9%以上的速度有所回落,社会是可以接受的,也是政府希望增速能够稍微回调的结果;其二,广义货币增速16%能满足和支撑GDP8%左右的增速;其三,除了银行货币信贷外,社会上其他融资方式所募集的资金也能形成流动性。其四,政策导向从来没有说实行从紧的货币政策,只是稳健的政策,这表明当前的货币紧缩政策实是一种回归正常的政策。

      那么,此轮通胀形势可能持续多久呢?不妨先看看经验判断。银河证券研究所几位专家曾对自上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我国CPI所经历的4个完整的上行和下降周期作了判断,他们认为,4个通胀周期中上升阶段和下行阶段平均历时均为26个月。其中,上世纪90年代中期的那次通胀历时最长,涨幅也最高。不过其所处的环境与后面三次不一样,除经济的热度在程度上有所不同之外,还与是否有资产市场及资产市场能够吸纳多大的过剩流动性有关。而后三次通胀周期长短较为接近,CPI上行阶段平均历时24个月,下行阶段平均历时17个月,比第一次的时间短些,CPI涨幅也没有达到两位数。笔者认为,由于此轮通胀与2004年由于粮食价格上涨,及2007年和2008年由于猪肉及蔬菜价格上涨所造成的前两轮通胀并无本质上的不同。因此,1999年以来发生的3次通胀持续时间对于预测本轮通胀更具有借鉴意义。本轮CPI上行开始于2009年7月,至今已有20个月,若按上述经验计算,本轮CPI上行周期还有3至5个月时间,还有继续上升冲顶的可能。

      众所周知,推动此轮“混合型通胀”形成的因素多种多样,既有货币超发的滞后反应以及农产品歉收导致价格上涨、劳动力成本推动因素,也有外部输入性通胀因素,多种推动因素齐碰头,结果导致“混合型通胀”形成。从目前的形势看,除了货币超发因素外,其他诸如农产品价格上涨、劳动力成本以及外部输入性因素也难以有效消除和化解,特别是农产品价格与劳动力成本上升趋势越来越具有刚性。

      例如,世界粮食问题变得越来越严重。去年因自然灾害和俄罗斯、乌克兰等国发布小麦出口禁令,国际粮价飙升,部分粮食价格已破纪录。今年1、2月全球粮价上涨势头更趋凶猛,从2010年10月到2011年1月,世界银行国际粮价指数大涨15%,与一年前相比飙升29%。联合国粮农组织公布的统计数据也表明,记录肉类、奶制品、谷物、油等大宗农产品的世界粮食价格指数2月创下20年来新高,而在国内,粮价也随着国家不断提高最低收购价,农产品生产资料成本、劳动力成本、土地价格刚性上涨以及气候等多种因素而不断上涨,由此带动2月食品类价格上涨11%,环比增加0.7个百分点。

      随着我国参与世界经济的程度进一步加深,对外贸易依存度逐步提高,我国经济受到世界经济的影响越来越大。目前我国对外贸易依存度超过60%,体现在各主要大宗商品上,原油逼近55%,铁矿石达到60%,大豆接近80%,棉花超过30%,决定了我国输入型通胀压力渐趋刚性,国际市场价格变动通过国际贸易、货币供给、成本传导等途径对我国物价的影响越来越明显。最近受中东北非政治局势影响,国际油价重返百美元上方,进而带动以美元计价的铜、铁矿石、焦煤、废钢等国际大宗商品价格均大幅上涨,从全球角度看,2011年无论国际经济如何发展,国际商品价格出现上涨是大概率事件。

      在目前这种背景下,我们宁愿将事情估计得严重些,也不宜放松调控力度,尽力避免危机过后更大幅度报复性反弹局面再次出现。

      (作者系中国经济学会理事,宏观经济评论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