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头版
  • 2:要闻
  • 3:焦点
  • 4:产经新闻
  • 5:信息披露
  • 6:财经海外
  • 7:观点·专栏
  • 8:公 司
  • 9:公司纵深
  • 10:创业板·中小板
  • 11:产业纵深
  • 12:地产投资
  • A1:市 场
  • A2:专 版
  • A3:信息披露
  • A4:市场·新闻
  • A5:市场·机构
  • A6:广告
  • A7:市场·动向
  • A8:信息披露
  • A9:市场·观察
  • A10:期货·资金
  • A11:信息披露
  • A12:股指期货·融资融券
  • B1:披 露
  • B4:信息披露
  • B5:信息披露
  • B6:信息披露
  • B7:信息披露
  • B8:信息披露
  • B9:信息披露
  • B10:信息披露
  • B11:信息披露
  • B12:信息披露
  • B13:信息披露
  • B14:信息披露
  • B15:信息披露
  • B16:信息披露
  • B17:信息披露
  • B18:信息披露
  • B19:信息披露
  • B20:信息披露
  • B21:信息披露
  • B22:信息披露
  • B23:信息披露
  • B24:信息披露
  • B25:信息披露
  • B26:信息披露
  • B27:信息披露
  • B28:信息披露
  • B29:信息披露
  • B30:信息披露
  • B31:信息披露
  • B32:信息披露
  • B33:信息披露
  • B34:信息披露
  • B35:信息披露
  • B36:信息披露
  • B37:信息披露
  • B38:信息披露
  • B39:信息披露
  • B40:信息披露
  • B41:信息披露
  • B42:信息披露
  • B43:信息披露
  • B44:信息披露
  • B45:信息披露
  • B46:信息披露
  • B47:信息披露
  • B48:信息披露
  • B49:信息披露
  • B50:信息披露
  • B51:信息披露
  • B52:信息披露
  • B53:信息披露
  • B54:信息披露
  • B55:信息披露
  • B56:信息披露
  • B57:信息披露
  • B58:信息披露
  • B59:信息披露
  • B60:信息披露
  • B61:信息披露
  • B62:信息披露
  • B63:信息披露
  • B64:信息披露
  • 绕不过的价格要素改革
  • 中国老龄服务市场规模
    理应全球之最
  • 不如就回家或去拉美试试运气吧
  • 上海现代服务经济之路该怎么走
  • 监管:直面人民币离岸市场新挑战
  • 东电惰政三重罪
  •  
    2011年3月23日   按日期查找
    7版:观点·专栏 上一版  下一版
     
     
     
       | 7版:观点·专栏
    绕不过的价格要素改革
    中国老龄服务市场规模
    理应全球之最
    不如就回家或去拉美试试运气吧
    上海现代服务经济之路该怎么走
    监管:直面人民币离岸市场新挑战
    东电惰政三重罪
    更多新闻请登陆中国证券网 > > >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400-820-0277) 。
     
    稿件搜索:
      本版导航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收藏 | 打印 | 推荐  
    监管:直面人民币离岸市场新挑战
    2011-03-23       来源:上海证券报      作者:王大贤

      我国香港地区人民币离岸金融市场的快速发展,有利于促进人民币国际化,也对我国的经济金融政策提出了必须正视的挑战。鉴于境外银行会创造数倍于原存款的境外人民币,而可配置的人民币资产渠道比较窄,如何完善和丰富离岸金融中心人民币回流的渠道,已成央行和香港金融监当局的首要任务,而这也将决定人民币走出去战略的成败。

      王大贤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在“深入推进重点领域改革”中着重提到:要“扩大人民币在跨境贸易和投资中的使用。推进人民币资本项下可兑换工作。” 由此可见,人民币国际化工作将迈出实质性步伐。而香港人民币离岸金融市场的快速推进,正是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步骤。

      近年来,随着我国对外经济的快速发展、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的迅速推进以及人民币境外直接投资的实施,人民币开始大量流出境内。同时,由于人民币的持续升值,境外机构对于人民币的需求也日益提升,导致了人民币离岸金融市场迅猛发展。在这一过程中,香港人民币离岸金融市场逐渐形成。

      据英国《金融时报》报道,2010年初,香港人民币存款约630亿元,占全部存款的1.3%,而2010年末,已突破3000亿元,占香港全部存款的近5%,一年内急增近5倍。人民币国际化和离岸金融中心形成的步伐明显加快。德意志银行日前发布的研究报告预计,随着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试点的扩大,香港人民币存款在2012年底将达到2万亿元。

      当然任何硬币都有两面,香港人民币离岸金融市场的快速发展,有利于促进人民币国际化,也对我国的经济金融政策提出了必须正视的挑战。

      香港的银行在接受人民币存款以后,只需留下一定比例准备金, 就可将其作为贷款发放。贷款户在取得贷款以后, 又会把它存放银行以便于使用。这样,通过银行体系将会产生数倍于原存款的境外人民币。由于离岸金融市场没有法定准备金比率的要求, 银行实际保留的准备金比率通常低于在岸金融市场,因而,这个境外人民币的创造过程是内地货币当局无法控制的。境外人民币的创造,不仅减少了内地的铸币税收益,还将对内地货币政策的效果产生越来越大的影响。当央行收缩或扩张人民币供给量时,境外人民币会流入或流出内地,进而削弱了货币政策的作用。

      目前,我国内地虽然实行的是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的浮动汇率制度,实际上还缺乏弹性,而香港人民币汇率完全取决于市场的供求关系,这必然导致两者的不一致,当这种不一致达到一定程度,大规模人民币资金必然会通过投资、贸易等公开以及各种非公开的形式跨境套汇。国际外汇市场上的投机者很有可能利用香港来冲击人民币的汇率制度,增加内地货币和资本市场不稳定运行的可能性。

      还有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是,香港作为离岸金融中心,可配置的人民币资产渠道比较窄,人民币投资渠道不畅。目前,在港人民币投资资产除了存款外,就是投资离岸人民币债券。截至去年底,在港的人民币债券只有43只,规模尽管达到210亿元,但相对于3000亿元的存款余额来说,占比只有7%,可投资的产品较少,必会增加人民币回流的压力。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如何完善和丰富离岸金融中心人民币回流的渠道,已成央行和香港金融监管当局的首要任务,同时也将决定人民币走出去战略的成败。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人民币能否真正实现国际化,也与此紧密相关。

      笔者以为,举措之一是要下大力气推动人民币在新兴市场的结算步伐,分流部分离岸人民币存量到新兴市场。中国企业要借助中国与新兴市场体的历史渊源,充分利用已开放人民币直接投资的机会,争取新设立的境外投资项目以人民币投资,分散人民币的境外存量,在时间上和空间上缓解人民币回流压力。

      举措之二是,加快人民币证券市场的发展步伐,比如尽力扩大人民币债券的规模。一方面引导国际金融机构在上海债券市场发行“熊猫债券”,另一方面,扩大离岸人民币债券的规模,继续鼓励境内外企业以发行“点心债券”的模式再融资,助推人民币的国际化。还可以加快在香港发行人民币计价股票的IPO。监管当局应放宽和支持境内外企业在香港发行人民币股票,鼓励境内企业的境外IPO地首选香港,既可拓宽人民币资产配置渠道,又可缓解国内企业的“融资难”。

      举措之三是,适当放宽以人民币结算的QFII额度。根据国家外汇管理局统计,截至去年底,已有103家境外机构取得QFII资格,批准的投资额度191亿美元。随着离岸金融中心的逐步成熟,香港人民币存量急速上升,部分投资机构已开始筹组人民币基金。因此,引入合格的境外人民币投资者的时机成熟,监管当局应设法扩大QFII额度中人民币的占比,吸引境外投资机构的人民币基金投资境内的金融市场。

      举措之四是,推动和鼓励香港金融机构逐步搭建人民币理财产品的平台,待人民币债券市场、股票市场和期货市场产品达到一定存量后,适时推出人民币的理财产品。发展离岸和在岸的人民币投资产品,可以很好地疏导离岸人民币,促进香港成为离岸人民币金融中心,同时为人民币走出去和成为储备货币提供更大支持。

      举措之五是,进一步完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增强人民币汇率弹性。推进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重在坚持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调节,并在更大程度上促进人民币汇率波动范围,同时动态管理和调节人民币汇率浮动,密切监控跨境资本流动,防范“热钱”流入。

      最后,加强与香港金融监管部门的合作。央行、银监会、证监会以及国家外汇管理局等监管部门要加强与香港相关监管部门沟通协调,研究探讨对于相关金融机构吸收人民币业务活动的监管,香港金管局可以对离岸的人民币存款规定一个准备金比率,通过准备金以及相关的机制对其监管,而内地监管部门也可由此掌握相关市场上的人民币供求状况。

      (作者系国家外汇管理局山西省分局高级经济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