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看板
⊙潘向东
今年的通胀可能呈现“前高后不低”的走势。
CPI环比在一季度步入短期“顶部”之后,二季度将回落。而食品价格的季节性回落,将拉动CPI环比下行。但是,随着经济增长的加速,CPI在同比下降的同时,环比增速在三季度之后,也许会重新面临上行压力。
通过多因素综合分析可以发现,当前物价上涨的主要动因,还与货币因素有关,与流动性过剩有关。既然如此,那么要化解物价上涨的压力,就需要从货币的角度,对货币的“收”或“疏”进行有效调控。
但是,在当前复杂的经济形势下,若想通过频繁的利率调整来调控通胀,恐怕其效果将是有限的。因为,频繁加息会使利差扩大,引发国际热钱大量流入,加剧流动性泛滥,最终不一定能抑制通胀。而一旦形成加息预期,还会带来更多麻烦。
因此,相对于价格手段来讲,当前采用数量手段,通过对货币供应量的收紧,来控制当前流动性泛滥的局面,确实是一个比较直接有效的选择。但数量型工具使用过度,也会产生负面作用。比如,容易造成银行资金的错配,加剧金融风险。
也就是说,现在很难找到一个万全的工具。既然最优工具难以寻觅,那么,有什么其他次优办法呢?
本来,房地产市场是一个不错的“资金池”,可以吸纳富余资金,但由于这个市场现在积累了太多问题,难以担当大任,所以只能寻找其他市场,来替代房地产市场的资金吸纳功能,吸收过剩的流动性,以缓解日益增强的通胀压力。
这个市场在哪儿呢?
举目望去,能吸纳过剩流动性的市场,必须具备两个条件:一是市场容量要足够大。二是市场能留得住钱。就目前而言,能够替代房地产市场,发挥“资金池”功能的就只有资本市场了。
首先,资本市场有能力来容纳过剩的流动性,也有条件承担起化解实体经济过度依赖银行信贷的融资风险。从M2的情况看,当前M2规模与实际产出规模之间严重不匹配。出现这种情况,是因为我国当前的金融市场主要还是以间接融资为主,直接融资占比重太小。因此,加大直接融资比重,有足够空间。
尽管有研究者认为,当前资本市场的流通市值还不大,不足以吸收过多货币量。但笔者认为,这只是限于对当前市场规模的静态认识,没有考虑到市场快速发展后,随着扩容的增加带来的巨大变化。
其次,资本市场价格上涨,意味着流入这一体系内的资金多于流出这一体系的资金。当市场有足够吸引力,能产生合理适度的赚钱效应,就会吸纳更多资金投入到有发展潜力和长期投资价值的上市公司或其他投资标的中。而资金一旦在资本市场沉淀下来,就不会轻易逃逸出来,对实体经济造成冲击。
而从资本市场与国民经济的关系以及从其自身看,资本市场的快速发展,有利于实现经济结构的调整。因为对于新兴产业和消费行业而言,通过资本市场的直接融资有利于这些产业快速获取发展资金,加快发展步伐。而资本市场本身的内在结构,也会因此而得到进一步改善。
由此可见,适度发挥资本市场的“资金池”功能,不仅有助于化解短期通胀压力,同时还能够对调整经济结构,改变发展方式,产生长远作用,真可谓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作者单位:银河证券 研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