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周宏
关于基金发行的跟踪是日渐深入。日前看到一份报道,分析了基金发行的四个重要抓手,即所谓的——四板斧。渠道为王、产品为王、基金公司知名度为王、基金经理为王。文章最后得出结论是,基金经理发行最好用。
到底什么因素最重要,这个事情,一线的市场人士最有发言权。不过我们问了下,似乎也是见仁见智,并不统一。
“渠道为王”的看法,大概是行业人士最容易认同的。银行渠道的工作是一定要做的,银行系基金的产品是好发的,这个结论大家都能得出。
但是似乎也不一定,比如短期内看,近期成立的建信、兴全和易方达三只基金,募集规模分别为29.75亿份、20.22亿份和26.57亿份。看起来是渠道为王了,银行系的基金发的最多。可是,反观今年以来,比建信发的好还大有人在,甚至,中型基金也可能超过其,这就不能完全说是渠道一定为王了。
那么再看产品,产品创新历来是基金发出好业绩的一个重要因素。好的产品能够更多地顾及市场需求,有好的表现是自然的。历史上尤其是市场走弱时,有新意的产品总是更能有好的发行业绩。
但是非常简单的事实,目前业内规模最大的,还有历史上发行规模最好的基金都不是创新产品,如果说产品创新能成王的话,那这些王中王基金就无从解释了。
如果说创新产品对于二线基金公司和弱市中的基金发行特别有用的话。那么基金公司的整体品牌恐怕是效力最强大的因素。中国的基金业中具备某个业绩品牌的公司,旗下全系列产品都格外好卖的事例不在少数。
比如,中国市场上屡屡出现,某公司基金因为主动型基金业绩突出,而导致新发行的指数型基金大卖的案例。如此“爱屋及乌”必定是和目前基金市场和行业内比较初级,基金投资人整体对基金认知不多有关系。
最后一个因素是基金经理,这一点相比其他因素格外能引起基金持有人的认同。
基金经理恐怕是最容易在老百姓心目中产生明星效应的光环,但是非常遗憾的是,这种光环也很容易被市场颠覆。在一个“神坛”上,基金经理非常容易坐上去,也非常容易掉下来。有的基金经理在一个时候,可能会吸引100亿资金,但下一个年度吸引的资金就可能下降成为负数。
其实说到底,基金吸引人最关键的因素还是业绩,给投资者挣到钱的,才能发得好。不论是公司、经理还是渠道、品牌,说到底是口碑,是业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