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锦秋
当前物价上涨的一个主要动因,与货币流动性过剩有关。于是有人提出发挥资本市场的蓄水功能,利用股市来化解通胀压力。笔者认为这个观点有待商榷。流动性过剩只能从宏观层面来谈,简单说就是指货币投放量过多、货币量增长过快。但是,股市是否存在吸纳流动性的机理呢?
且让我们来分析一下。
首先,股票发行不会引起宏观流动性变化。社会公众投资者通过认购股票,其货币资产转换成为股票,流动性被吸纳,但与此同时,股票发行人也即上市公司获得了相应的资金,增加了相应的流动性,只是原来由投资者个人所支配的流动性转化为企业所支配的流动性。
其次,股票发行后在二级市场交易,因为买与卖相互依存,股票与资金在买卖双方之间易手,宏观流动性状况也不会因此有任何变化。即使考虑有交易佣金和印花税的存在,由于券商佣金和政府印花税都是货币收入,也成为现实流动性,总括来说,宏观流动性不会因此有任何变化。
其三,即使股票价格急速上涨,也不会引起宏观流动性变化。无论任何时点的股票交易,有买就有卖,在股价急速上升过程中同样如此。股票价格上涨,一般都伴有成交活络人气鼎沸的表象,但实际上在投资者买入股票的各个时点流动性被吸收的同时,也会有卖出股票的投资者获得相应的货币收入而向社会释放出同样多的货币流动性。当然,由于此时股市火爆,肯定有投资者想从股市赚点钱或者再多赚一点,大量资金受股市获利效应所吸引、虎视眈眈囤积在股市资金账户,这些资金的囤积可能会减少其对购买社会商品的欲望;但与此同时,对于大获其利的股市投资者而言,他们离场后可能由于账面财富的增长因此消费欲望大增。综合来看,股市上涨对社会消费欲望或消费水平的影响并不太大,更谈不上资金在股市沉淀下来,难谈抑制通胀。
可见,股市上涨可以吸纳过剩流动性的观点,表面上看似有些道理,仔细推敲却站不住脚。相反,如果股市上涨市值急剧膨胀,那么投资者以同等量的股票作抵押到银行贷款,所能获得的贷款量可能因此急剧增加,这更加剧了银行信用创造或货币创造因而产生更多流动性,从而更会加重央行的宏观调控难度。
随着股市的上下波动,社会总体流动性虽不会由此变化,但各个投资者所支配的货币流动性却在此消彼长,股市有极强的财富再分配功能。当前股市机制尚不健全,使得这种财富再分配功能并不完全建立在公平公正基础之上;股市波动越多越大,财富转移的机会和力度就越多越大。同时,本应由个人投资者所支配的流动性转移给企业支配后,由于股市机制不健全可能被低效使用甚至被浪费,近几年此类事例,投资人已经见了识了很多了。
不仅如此,随着银行利率的提高,一方面上市公司的贷款利息支出增加将可能压缩其利润,另一方面以银行利率为参照的投资者对股票的年红利回报率要求也上升,股票需要更低的市盈率才能满足投资者规避投资风险的需要,这两方面因素都会拉低股票定价。如果硬要逆势推动股市上涨,则过往的经历已一再证明,勉强吹起来的股市泡泡随时都可能破灭。
总之,吸引资金参与股市来化解通货膨胀压力的做法不仅无效、反而有害。靠股市吸纳过剩流动性这类腾挪手段来解决通货膨胀问题的想法,怕是行不通。
(作者系资深经济研究工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