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盛基金研究发展部 苏李
近两年来,“价格”可能是各大媒体见诸报端最为频繁的字眼,无论是众矢之的的房价、油价,还是扑朔迷离的菜价、电价,抑或是纹丝不动的工资,无不刺激着国内公众的神经。 当意识到“拆东墙补西墙”的行政手段只是权宜之策,理顺价格形成机制、放开市场竞争的呼声也就愈发迫切,否则价格扭曲的怪相将难以得到根除。
货币的价格:实际利率并不高,和真实通胀相比仍然是负利率。货币政策制定者是焦急的,CPI确实太高了。年初至今5个月,5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目前已经达到21%的历史性高位。最近一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是在调整存贷款利率的不到半个月之后。可是问题在于,为什么不继续提升利率呢?民间利率早已飙升。在释放流动性的时候,民间资本拿不到钱;收缩流动性的时候,民间却要承受高昂的资金成本。
劳动力的价格:国际上美元贬值推升大宗商品价格,成本传导后国内企业已经不堪重负。就连Coach这样的准奢侈品也要转移国内50%的产能到劳动力成本更低的地区。煤炭工人的年薪已经可以达到10万之高。试问,还有多少制造型企业可以承受日益高昂的劳动力价格?
高铁的价格:过去两年资本市场流行的是“两高”,高铁和特高压。这都是典型的以公共部门投资拉动需求的做法。如果想破解当前的困局,我们真的如此迫切需要高铁和特高压吗?提升既有线路,无论是铁路线路还是传统电网的效率,或许更能够满足客货运输与电力传输的需要。公共部门相对低效的巨额投资,最终换来的效果却可能不尽如人意。近期已经有媒体报道,高铁不得不通过降速来降低价格的门槛,从而撬动更多的需求。特高压会是下一个高铁吗?
电力的价格:油价可以涨,电价不能涨,这是为什么?4月本是用电淡季,全国不同地区均出现了用电短缺,要拉闸限电的现象。这其中有装机不足的因素,也有煤炭价格太高企业运营资本紧张导致煤炭供应不足的因素。把能源产业链剥开看看,煤炭拿走了3000亿的利润,火电只有300亿。市场化的煤,计划下的电价。火电企业不仅没有余钱去投资新电厂,甚至连买煤的钱也紧张了。
价格,这一左右财富分配、资源配置最直接的工具,它的扭曲,直接导致了财富分配不公、总需求不足、经济结构失衡等严重的问题。毋庸置疑,随着经济转型和结构调整不断深化,现在已经到了必须纠正定价错误的时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