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头版
  • 2:要闻
  • 3:焦点
  • 4:焦点
  • 5:特别报道
  • 6:观点·专栏
  • 7:海外·产业
  • 8:公 司
  • 9:公司纵深
  • 10:公司前沿
  • 11:创业板·中小板
  • 12:地产投资
  • A1:市 场
  • A2:市场·新闻
  • A3:路演回放
  • A4:市场·动向
  • A5:市场·资金
  • A6:市场·期货
  • A7:市场·调查
  • A8:市场·观察
  • B1:披 露
  • B2:股市行情
  • B3:市场数据
  • B4:信息披露
  • B5:信息披露
  • B6:信息披露
  • B7:信息披露
  • B8:信息披露
  • B9:信息披露
  • B10:信息披露
  • B11:信息披露
  • B12:信息披露
  • B13:信息披露
  • B14:信息披露
  • B15:信息披露
  • B16:信息披露
  • B17:信息披露
  • B18:信息披露
  • B19:信息披露
  • B20:信息披露
  • B21:信息披露
  • B22:信息披露
  • B23:信息披露
  • B24:信息披露
  • 且将“替代”高论放一边去
  • 为经济结构调整创造更适宜环境
  • 为物流业减负:一举多赢
  • 我国企业年金集合运作模式介绍
  • 知“止”近乎“慧”
  • “硬着陆”风险尚小
    抗通胀仍需紧货币
  •  
    2011年6月15日   按日期查找
    6版:观点·专栏 上一版  下一版
     
     
     
       | 6版:观点·专栏
    且将“替代”高论放一边去
    为经济结构调整创造更适宜环境
    为物流业减负:一举多赢
    我国企业年金集合运作模式介绍
    知“止”近乎“慧”
    “硬着陆”风险尚小
    抗通胀仍需紧货币
    更多新闻请登陆中国证券网 > > >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400-820-0277) 。
     
    稿件搜索:
      本版导航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收藏 | 打印 | 推荐  
    知“止”近乎“慧”
    2011-06-15       来源:上海证券报      作者:李国旺

      ——国学与现代资本市场漫谈之十

      李国旺

      行百里者半九十。投资者只有在适当时间地点和环境下,学会止盈,才能预防在接近成功时出现失败,唯有尊重市场各种法规、规范、道德、准则,才能有效预防在胜利面前的不知足而导致的失败。知足自足之所以那么难,原因是投资者在“心理群体”中,受群体的无意识、情绪、预期的周期性强烈影响,往往放弃了智慧与理性,以至做出事后都觉得莫名其妙的行为来。

      正如时间有周期一样,人的记忆记录着心理时间的周期。记忆有深浅、快乐、痛苦之分别,人类最深刻的记忆,是集体面临危机的群体记忆,群体危机的记忆经过周期性应对,深入群体潜意识中,形成了集体无意识,形成独特的世界观和应对危机的“危机管理”措施即方法论,进而形成群体的价值判断。这种记忆周期性地复制并形成集体记忆,就会构成“抛锚”的力量,即时间过去了,群体还会集体将记忆抛锚于过去的事件中。在笔者看来,就经常将当下已变化了的政策、管理、资金、技术、市场类比于过去“相似”的事件,从而形成对事件的群体抛锚性判断这一层而言,沪深股市的投资人可能符合集体记忆与记忆抛锚的所有条件。

      群体无意识力量的作用往往无所不用其极,不讲“中庸”之道,这才有世界证券投资史上的“郁金香泡沫”、“南海泡沫”、“互联网泡沫”、“次贷泡沫”等绵延不绝的大事件。中国未来会否出现如有些外资言之凿凿的高于迪拜的地产泡沫姑且不论,但有一点可以肯定,如果群体心理极度兴奋,就会将政策、法规、管理、市场、技术等限制的防洪墙冲垮,将行情拉到事后不可想象的高位;如果群体心理兴奋到极点而出现强烈的政策压缩,过度乐观就会向过度悲观转变,甚至可能将行情打跌到价值线以下。

      面对群体记忆抛锚与预期力量的非理性,投资者个体唯一可行的办法是设立理性的盈亏点,或直接按事先约定的合同委托机构代理操作,或者通过交易软件自动交易。沪深股市当前已有很好的委托管理平台,投资者不妨事先下好指令,如果行情已达至预期盈利“满意”与亏损“容忍”的位置,便按合同规定坚决止盈。这样的投资方法或许有些机械,但可能是反群体无意识的可行办法,否则当群体无意识洪水冲来时,根本来不及去找“知止”的“诺亚方舟”。

      “知止”行为虽然基于投资者理性精神的判断,但也与身体状态有关。老子认为,不要过度迷恋身外之物损害自身健康。身外之物包括名声、地位、金钱、面子等综合体。为防身外之物损害身体,老子讲究以守静养生,以心理活动调节身体的功能,强化身体内在功能的力量而恢复健康。老子反复论述,不要被外在的物质利益诱惑,要回归内心的宁静,修身养性,健康身体,才能具备清醒的头脑及时知止(制止)非理性行为。

      当然,人能否知止,前提是个体生命是否明白自己的“职业规划与职业道德”,即与人生定位有关。一个身心丰满而健康智能发达的个体,不仅能自觉、自悟、自立,还能将心思情绪,清清静静、平平安安地时常摆在一个清明、清静、安详的境界中,能顺应市场大势,顺应浩浩荡荡的行情而行。而顺应了市场潮流,自然就能在与市场的协调与共振中实现预期目标。

      由于知止之“知”是内在精神反射于外在物质的结果,“知止”之“止”,其止于何时与何地,就得看个体的观点、观念、价值取向了。比如,索罗斯反射理论的道理,是行情发展与人心的观感相对应,人心的观感有时是合乎客观现实的,即与上市公司的业绩、国家的宏观政策及其他投资者的心思是对应的,但人心的观感有时却可能与外在客观的存在出现时空的差异,因为作用于市场的不仅有业绩增长,还有国家资本、机构资本、国际资本和居民资本的相互作用。因此,只有个体先“知”道这些客观的和主观的规律群的共同作用合力方向或者时空关系,才能“止”于合适的客观对象,并能在合适的时间和空间及时止住冲动性或过度自信的投资行为。

      笔者之前在本系列的“力量模型”理论中说过,投资者在研究与投资过程中,不仅要结合当下时空环境,保持对宏观、产业、行业、公司的清醒认识,还要在保持内心宁静的状态下,充分了解国家资本、机构资本、国际资本、居民资本等利益主体的主观认识与客观实力。在资本市场,行情的演变不仅是资金实力即硬力量的博弈结果,还是情绪、意志、观点、判断等软力量的博弈结果,细辨四方力量动作、意向与未来趋势,才能适时做出进退的决策。由于心理软力量往往能带动资金硬力量的布局与进退,故而讲故事式的软力量一度成为国际投资银行界擅长的本事,监管机构为此要严格监管那些讲故事鼓动投资的“大嘴巴”,防止误导投资者。

      (作者系华宝证券研究所所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