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头版
  • 2:要闻
  • 3:特别报道
  • 4:财经新闻
  • 5:公司
  • 6:观点·专栏
  • 7:市场
  • 8:市场趋势
  • 9:开市大吉
  • 11:信息披露
  • 12:上证研究院·宏观新视野
  • 13:信息披露
  • 14:信息披露
  • 15:信息披露
  • 16:信息披露
  • 17:信息披露
  • 18:信息披露
  • 19:信息披露
  • 20:信息披露
  • 21:信息披露
  • 22:信息披露
  • 23:信息披露
  • 24:信息披露
  • 25:信息披露
  • 26:信息披露
  • 27:信息披露
  • 28:信息披露
  • A1:基金周刊
  • A2:基金·基金一周
  • A3:基金·焦点
  • A4:基金·基金投资
  • A5:基金·视点
  • A6:基金·市场
  • A7:基金·专访
  • A8:基金·封面文章
  • A10:基金·海外
  • A11:基金·投资者教育
  • A12:基金·投资者教育
  • A13:基金·晨星排行榜
  • A14:基金·互动
  • A15:基金·研究
  • A16:基金·对话
  • “坚守”还是“放弃”
  • 熊市更须重视
    “信息披露”
  • 美国债务的“天花板”
  • 最近成立的十家偏股型基金
  •  
    2011年6月20日   按日期查找
    A4版:基金·基金投资 上一版  下一版
     
     
     
       | A4版:基金·基金投资
    “坚守”还是“放弃”
    熊市更须重视
    “信息披露”
    美国债务的“天花板”
    最近成立的十家偏股型基金
    更多新闻请登陆中国证券网 > > >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400-820-0277) 。
     
    稿件搜索:
      本版导航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收藏 | 打印 | 推荐  
    熊市更须重视
    “信息披露”
    2011-06-20       来源:上海证券报      作者:⊙本报记者 鸿文

      ⊙本报记者 鸿文

      

      最近内地基金业,接连出现几条新闻。首先是,此前流传已久的基金经理老鼠仓案“尘埃落定”,几位被传说的基金经理都被证实,成为第三批被处理的基金经理,其中一位因为老鼠仓投资发生亏损,而被誉为“最悲哀的基金经理”。

      另一桩新闻是,关于上海某大型阳光私募信托,因交易行为被有关部门调查的。最终证明是完全子虚乌有,属于网络微博上滋生,转至正规媒体的“小道消息”。相关公司已经发表了强烈声明。

      其三,则是一家大型信托发行的某只结构性信托产品遭遇清盘的消息,后该消息再一次升级为全行业有几十家结构性产品遭遇清盘的新闻。最后一条消息目前尚无法完全证实或证伪。

      尽管这三条新闻,真伪不同,但最终指向的都是一个问题——信息披露。

      熊市多流言,这事本不奇怪。可问题涉及基金产品身上(不管公募还是私募产品),就不再是流言那么简单了。因为有大量的客户在那里,每一段或真或假的信息都可能影响客户的判断,乃至他们的盈亏。当然,还有被牵涉到的基金公司,如果无辜的话,他们的损失会有多大。

      从这个角度来说,各个方面,包括具体负责立案调查的部门,也有必要对上述消息的背后事实进行积极的核对和信息发布。该否认否认,该肯定肯定,该澄清澄清。因为它不仅涉及相关基金公司、基金经理的名誉,它还明确涉及相关持有人的利益,他们的身家养命钱。

      要命的是,上述传言有些还不是那么容易被“澄清”的。

      比如,公募基金经理老鼠仓的那条新闻,从传言出现开始屈指算来,应该至少有快一年了。相关人员接受调查到最终终案结束,个别的甚至完成了移送司法的安排,可是直到此时,基金投资者还是无法确认事实。最终是在某个网站的犄角旮旯栏目里面,挂了一条消息确认了上述信息。

      毫无疑问,这些事情是重要的,而毫无疑问,有些事情没有被及时通过渠道披露。同样毫无疑问的是,就在这传言似真似假的一年间,大量的持有人依靠这完全主观的猜测,做了和有关公司的许多笔相关决策。输赢未可定论,但是实实在在的风险是存在的。

      期待相关各方面,尽早出台及时的信息披露规定,并严格执行之。这样熊市里的“误伤”可以少一点,再少一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