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头版
  • 2:要闻
  • 3:焦点
  • 4:特别报道
  • 5:产经新闻
  • 6:财经海外
  • 7:观点·专栏
  • 8:公 司
  • 9:公司纵深
  • 10:公司前沿
  • 11:能源前沿
  • 12:上证研究院·宏观新视野
  • A1:市 场
  • A2:市场·新闻
  • A3:市场·机构
  • A4:市场·动向
  • A5:市场·资金
  • A6:市场·期货
  • A7:市场·观察
  • A8:市场·调查
  • B1:披 露
  • B2:股市行情
  • B3:市场数据
  • B4:信息披露
  • B5:信息披露
  • B6:信息披露
  • B7:信息披露
  • B8:信息披露
  • B9:信息披露
  • B10:信息披露
  • B11:信息披露
  • B12:信息披露
  • B13:信息披露
  • B14:信息披露
  • B15:信息披露
  • B16:信息披露
  • B17:信息披露
  • B18:信息披露
  • B19:信息披露
  • B20:信息披露
  • B21:信息披露
  • B22:信息披露
  • B23:信息披露
  • B24:信息披露
  • B25:信息披露
  • B26:信息披露
  • B27:信息披露
  • B28:信息披露
  • B29:信息披露
  • B30:信息披露
  • B31:信息披露
  • B32:信息披露
  • B33:信息披露
  • B34:信息披露
  • B35:信息披露
  • B36:信息披露
  • B37:信息披露
  • B38:信息披露
  • B39:信息披露
  • B40:信息披露
  • B41:信息披露
  • B42:信息披露
  • B43:信息披露
  • B44:信息披露
  • B45:信息披露
  • B46:信息披露
  • B47:信息披露
  • B48:信息披露
  • B49:信息披露
  • B50:信息披露
  • B51:信息披露
  • B52:信息披露
  • B53:信息披露
  • B54:信息披露
  • B55:信息披露
  • B56:信息披露
  • B57:信息披露
  • B58:信息披露
  • B59:信息披露
  • B60:信息披露
  • B61:信息披露
  • B62:信息披露
  • B63:信息披露
  • B64:信息披露
  • B65:信息披露
  • B66:信息披露
  • B67:信息披露
  • B68:信息披露
  • B69:信息披露
  • B70:信息披露
  • B71:信息披露
  • B72:信息披露
  • B73:信息披露
  • B74:信息披露
  • B75:信息披露
  • B76:信息披露
  • B77:信息披露
  • B78:信息披露
  • B79:信息披露
  • B80:信息披露
  • B81:信息披露
  • B82:信息披露
  • B83:信息披露
  • B84:信息披露
  • B85:信息披露
  • B86:信息披露
  • B87:信息披露
  • B88:信息披露
  • B89:信息披露
  • B90:信息披露
  • B91:信息披露
  • B92:信息披露
  • B93:信息披露
  • B94:信息披露
  • B95:信息披露
  • B96:信息披露
  • B97:信息披露
  • B98:信息披露
  • B99:信息披露
  • B100:信息披露
  • B101:信息披露
  • B102:信息披露
  • B103:信息披露
  • B104:信息披露
  • B105:信息披露
  • B106:信息披露
  • B107:信息披露
  • B108:信息披露
  • B109:信息披露
  • B110:信息披露
  • B111:信息披露
  • B112:信息披露
  • T1:汽车周刊
  • T2:汽车周刊
  • T3:汽车周刊
  • T4:汽车周刊
  • T5:钱沿周刊
  • T6:钱沿 视点
  • T7:钱沿 聚焦
  • T8:钱沿 广角
  • 规整楼市三步走策略
  • 美欧债务抽风:一场达尔文主义洗劫
  • 资源税改革又闯过一关
  • 为城投债所困的地方小银行去向何方
  • 德国最新工厂在中国
  • 接待费:中科院一天“吃掉”住建部一年?
  •  
    2011年7月21日   按日期查找
    7版:观点·专栏 上一版  下一版
     
     
     
       | 7版:观点·专栏
    规整楼市三步走策略
    美欧债务抽风:一场达尔文主义洗劫
    资源税改革又闯过一关
    为城投债所困的地方小银行去向何方
    德国最新工厂在中国
    接待费:中科院一天“吃掉”住建部一年?
    更多新闻请登陆中国证券网 > > >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400-820-0277) 。
     
    稿件搜索:
      本版导航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收藏 | 打印 | 推荐  
    美欧债务抽风:一场达尔文主义洗劫
    2011-07-21       来源:上海证券报      作者:章玉贵

      在美元体系彻底崩溃之前,美国破产是假命题。白宫和国会的讨价还价不过是一场心照不宣的“双簧戏”。美国“既差钱又不愁没有钱”的财务现状折磨的是新兴经济体的敏感神经。而处于全球金融分工第二层级的欧洲主要大国,也不可能因为欧债危机而破产;达尔文主义式洗劫的后果注定是中小经济体财富的蒸发和民生疾苦加剧。

      章玉贵

      历史一再证明,把金融玩得最彻底也最无耻的,非美国莫属。

      一如基辛格所说:“谁控制了货币,谁就控制了整个世界”。

      本周一,在市场普遍担心美债可能违约时,各国财长中最具实权的盖特纳“淡定”表示,奥巴马与共和党将在8月2日之前就上调美国公债上限达成一致,尽管目前的谈判仍处在胶着状态之中。

      差不多与此同时,全球第二金融强国——英国,副首相克莱格忧心忡忡地表示,欧债危机若再扩散,恐将触发新一轮全球金融危机。世人注意到,今年以来,经济学家一直在警告,欧债和美债危机是全球经济的两大阴霾。一日不除,世界难安。而克莱格也是在希腊、西班牙及意大利债务问题爆发后,第一个公开坦承英国将受到冲击的高层官员。

      美英两大金融强国官员释放的看似一点不搭调的信息,委实给不掌握金融符号的边缘国家增加了不少信息甄别与形势判断的成本。但细细分析全球经济与金融形势,探究美欧债务危机的本质,笔者发现,白宫和国会之间围绕债务上限提高的讨价还价,其实是一场心照不宣的“双簧戏”。

      表面看来,债务上限谈判大限即至,濒临破产的美国就要无米下锅了。全球外汇市场、各国政府和投资者,都在紧盯美国债务谈判的进展,而白宫和国会却各执一词,互不相让。奥巴马甚至在与国会议员谈判时一度拂袖而去。国际金价在投资者的避险情绪下半月间飙升逾8%。可能比小布什更懂经济的奥巴马先前已警告,全球投资者一旦怀疑美国的信誉和信用,认为美国可能出现债务违约,全球金融体系将有可能崩溃,美国经济也可能陷入更严重的衰退。虽然白宫根本不想看到美国因为债务家丑而毁掉美国和世界,但早已从寂寞高手蜕变成金融流氓的美国这些年来一直有债务违约的冲动和底气。只是因为头顶全球金融领袖和金融稳定器的帽子,才不至于明目张胆耍赖。不过,正如有市场人士分析的,美国可以通过“选择性违约”来测试一下债权人的反应。例如,对机构投资者短期违约,对他国央行或主权投资者不违约,对本金提出展期申请,只归还到期债券的利息等等。若如此,则对中国等新兴经济体来说就是一次并不那么“卑鄙”的赖账。有人估计,中国持有美国国债总额可能不止1.16万亿美元,为规避美国政策限制以及不愿暴露中国持有美债的真实数据,或许不少债权并没有登记在中国人民银行名下。假如事实果真如此,则一旦美国真的耍起流氓,中国有关方面恐怕连后悔的机会都没有。

      让我们再来推导一下基辛格所说的“美国欠中国的钱,终归是要还的”这句话背后的逻辑,那就是即便不彻底违约也会拖欠。可以说,中国持有的超过1.16万亿美元的美国资产,在中国需要收回时能否及时兑现,暗含了巨大的不确定性。换言之,只要人民币不是世界储备货币,只要现有的国际货币与金融体系未发生根本性改变,中国都是事实上的美国打工者。

      但美国似乎并不满足,此次借国内债务危机放大传导效应,为的是敲打主要竞争对手并顺势洗劫中小国家财富。世人皆知,美国并不差钱,美国庞大的海外资产,在遍布全球的军事力量保护下,是美国经济的王牌之一;美国国内的存量优质资产也数以万亿美元计。但就像美国一直放着国内丰富的资源而掠夺他国资源一样,美国宁愿过寅吃卯粮的生活,实际是要低成本地借用新兴经济体的外储来发展经济,支持军备开支以及教育和社保体系。而今,美国在欧洲的“配合”下,在全球范围内造成美欧经济岌岌可危的现象,白宫和国会大演“双簧”,实在谈崩了就准备赖账;欧洲是小国真痛,大国喊痛,于是全球金融市场跟着上下起伏;而美国又通过连续的“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向世界拼命注水。流动性涌入中国等新兴经济体的后果是抬高了国内资产价格,助推通胀,干扰货币政策目标的实现。而当上述国家被通胀折磨得筋疲力尽时,美国又可以通过强势美元政策吸引资金回流,造成他国资产价格破裂,经济硬着陆。

      可见,在美元体系彻底崩溃之前,美国破产根本就是假命题。美国“既差钱又不愁没有钱”的财务现状,折磨的是新兴经济体的敏感神经。同样,处于全球金融分工第二层级的欧洲主要大国,也不可能因为欧债危机破产;达尔文主义式洗劫的后果,注定是中小经济体财富的蒸发和民生疾苦加剧。

      笔者曾说过,欧陆大国在推动经济与货币一体化过程中确实犯了急于求成的错误,希腊等中小经济体根本不具备加入欧元区的资格,指望通过搭欧元便车来实现繁荣共富未免乌托邦情结过浓。你看,全身密布金融基因的英国不就根本不想加入欧元区么?假如希腊不幸“阵亡”,英国更多的是表示道义上的哀悼。至于德、法两个欧元区核心大国,其雄厚的实体经济基础是傲视区内其他经济体的最大资本,假如西班牙和意大利真的“中弹”倒下,对德、法等国经济的冲击肯定免不了,但这样一来倒是少了两个竞争对手。德、法甚至在必要时顺势把压在箱底下的马克与法郎拿出来晒晒用用。别以为欧陆真的是铁板一块,同床异梦一直是几个世纪以来区内统合的最大障碍。

      握有财富符号的美、欧债务抽风,玩的就是达尔文主义洗劫。

      (作者系上海外国语大学东方管理研究中心副主任、经济学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