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头版
  • 2:要闻
  • 3:焦点
  • 4:产经新闻
  • 5:财经海外
  • 6:观点·专栏
  • 7:公 司
  • 8:公司纵深
  • 9:公司前沿
  • 10:公司·融资
  • 11:上证零距离
  • 12:人物
  • A1:市 场
  • A2:市场·新闻
  • A3:市场·机构
  • A4:市场·动向
  • A5:市场·资金
  • A6:市场·期货
  • A7:市场·调查
  • A8:市场·观察
  • B1:披 露
  • B2:专 版
  • B3:股市行情
  • B4:市场数据
  • B5:信息披露
  • B6:信息披露
  • B7:信息披露
  • B8:信息披露
  • B9:信息披露
  • B10:信息披露
  • B11:信息披露
  • B12:信息披露
  • B13:信息披露
  • B14:信息披露
  • B15:信息披露
  • B16:信息披露
  • B17:信息披露
  • B18:信息披露
  • B19:信息披露
  • B20:信息披露
  • B21:信息披露
  • B22:信息披露
  • B23:信息披露
  • B24:信息披露
  • B25:信息披露
  • B26:信息披露
  • B27:信息披露
  • B28:信息披露
  • B29:信息披露
  • B30:信息披露
  • B31:信息披露
  • B32:信息披露
  • B33:信息披露
  • B34:信息披露
  • B35:信息披露
  • B36:信息披露
  • B37:信息披露
  • B38:信息披露
  • B39:信息披露
  • B40:信息披露
  • B41:信息披露
  • B42:信息披露
  • B43:信息披露
  • B44:信息披露
  • B45:信息披露
  • B46:信息披露
  • B47:信息披露
  • B48:信息披露
  • 外在流动性已过了峰值
  • 繁荣文化:驱动内需最坚实落脚点
  • 邮政普遍服务补贴
    该由谁承担?
  • 不容离任审计再打马虎眼
  • 该是全面推广个人支票的时候了
  • 在萨博的合作天平上
  •  
    2011年7月26日   按日期查找
    6版:观点·专栏 上一版  下一版
     
     
     
       | 6版:观点·专栏
    外在流动性已过了峰值
    繁荣文化:驱动内需最坚实落脚点
    邮政普遍服务补贴
    该由谁承担?
    不容离任审计再打马虎眼
    该是全面推广个人支票的时候了
    在萨博的合作天平上
    更多新闻请登陆中国证券网 > > >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400-820-0277) 。
     
    稿件搜索:
      本版导航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收藏 | 打印 | 推荐  
    繁荣文化:驱动内需最坚实落脚点
    2011-07-26       来源:上海证券报      作者:温建宁

      如果说过去三十年主要解决了物质层面的问题,那在未来的10年或者未来的28年内,我们就要着手解决精神层面的问题,这是物质富足以后内心安宁的需要。改革文化体制,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就是内需驱动经济的最好润滑剂。构筑巨大的精神消费品市场,对提升国人的幸福感觉以及幸福指数,具有从物质到精神得以全面升华的意蕴。

      温建宁

      22日的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传递出的经济政策信息意味深长。

      会议定调下半年经济发展的工作重点,强调要继续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把坚持稳定物价总水平作为宏观调控的首要任务,坚持不懈搞好房地产市场调控和保障房建设,同时还研究了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问题。

      当前,国家经济逐渐摆脱了金融危机的影响,步入了缓慢复苏的良性轨道,这是下半年经济发展持久性动力的源泉。但是,科学的经济发展和可持续的经济复苏,都需要与之相配套的经济背景和金融环境,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既是宏观政策连续性的体现,也是抑制物价过快上涨、化解通货膨胀压力的迫切要求。科学发展的主题要义,加快转变发展方式的主线要义,都说明经济发展比以往任何时候都需要依靠内需支撑。这是由过去经济模式所决定,是投资、出口和消费“三驾马车”相互制衡、共同作用的结果。要是不把转变经济发展和增长方式放在重要位置,依然靠出口来拉动经济增长,外部因素的改变导致可能性已经大打折扣。原因在于出口价值的最终实现,受到供求双方两个基本因素影响,不仅取决于国内生产者的客观制造能力,也取决于美欧消费者的主观消费观念。国内制造能力现状是相对过剩,但企业家对产能充分利用率的追求,使得寻求和开拓市场有天然的出口要求,但是欧美消费者超前消费观念的转变,存钱储蓄意识增强也是不争的事实,这无形中对低价出口造成致命性和长期性影响。而且,危机过后世界各国普遍趋于保守,各人自扫门前雪,贸易保护手段甚至不惜撕破脸皮动用惩罚性关税,使得产品出口的通道不太顺畅,最终盈利的实现变得艰难。

      既然出口导向型的经济难免外部冲击的干扰和影响,而政府一定时期内也难以再次启动大规模投资建设去拉动经济增长,希望只能寄托在消费对经济的贡献上。四万亿投资计划消耗掉了财政过去数十年的积累,而转型阶段财政收入不可能快速增长,政府继续大规模投资的能力就受到限制。国家审计署披露地方政府融资平台10.7万亿的偿还债务,更说明投资拉动经济增长的后劲严重不足,显然未来经济很难再去依靠投资拉动。

      中国经济转型,扩大内需已然成为主导路线。要解决内需后劲不足的瓶颈问题,增加收入自然就成为扩大内需的必要前提,需要解决和保障基础就业的落实。只有让更多的人口能拥有相对稳定的工作,才可以保证居民收入实现持续稳定的增长,扩大内需才有了坚实的落脚点。随着工资标准的普遍提高,随着社会保障体系的全方位覆盖,老百姓的各种后顾之忧得以消除,蕴藏在最底层老百姓之中的消费能力就会爆发性释放出来,为经济的内生性增长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由国富走向民富,必须让老百姓能切实感受到消费带来的舒适和快乐。

      如果说过去三十年主要解决了物质层面的问题,那在未来的10年或者未来的28年内,我们就要着手解决精神层面的问题,这是物质富足以后内心安宁的需要。改革文化体制,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就是内需驱动经济的最好润滑剂。未来文化产业形态的培育和形成,满足群众需要的文化产品向老百姓覆盖,将构筑其巨大的精神消费品市场,对提升国人的幸福感觉以及幸福指数,具有从物质到精神得以全面升华的意蕴。

      另一方面,过去单纯依赖房地产推动经济发展其弊端日益突出。不但房地产行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已呈现边际递减效应,而且强行拆迁引发的严重社会矛盾,已是造成社会不和谐的重大诱因。经济要平稳转型,首当其冲就是要转变经济增长模式,改变资金过分扎堆聚集房地产行业的现状,改变产业发展不平衡性日益加剧的现状,改变二三线城市房价非理性飙涨的混乱状况,所有这些目标的最终实现,都指向最大的宏观调控——房地产调控能否取得决定性的胜利上。

      房地产这个低端、资金密集性行业,因为深度挟裹银行贷款流向,而挤占了其他行业的资金供给,不断强化了经济对房地产的依赖,从而在低层次“一业独大”中挟持了中国经济,延缓了经济平稳均衡化发展的趋势,使得经济转型难以在执行层面形成气候。房地产转型求变,是经济转型的前提,是个根本无法绕过去的坎,光下决心足够重视,还远远不够,必须大力推动才行。这也是解决地方政府巨额债务、化解投融资平台风险的钥匙。

      为此,那种期待房价不出现大的变动,就实现经济转型的想法太过于一厢情愿了。甚至有人寄希望于退而求其次,期待房价出现选择性的变动,来无声无息化解社会情绪,即让住宅价格保持不变,或出现稳中有降的格局,而宣扬商业地产价值,推升商铺价格,恐怕结果很难让鼓吹者如愿以偿。随着四万亿“救市”计划执行完毕,房地产行业再也没有理由担当经济支柱,是该退出经济形态舞台的时候了,这既取决经济转变的需要,也取决经济方式转变的需要,还取决于基础产业升级的需要,方方面面的因素的交叉指向,决定了中国“去房地产化”是必然。

      总之,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发展,人们的物质需求日益满足,整个时代也必将由物质层面“物的追求”,向精神层面“内心的招呼”转变。转变生产方式和经济增长模式,需要在扩大内需上做足文章,深化文化体制改革,促使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是经济建设和发展要顺应历史趋势和潮流的重要表现。

      (作者系上海金融学院公共经济管理学院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