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理财高收益“神话”仍将延续?
经历了高歌猛进的上半年,银行理财这匹“黑马”,依然没有停歇的意思。进入下半年,尽管遭遇监管层的调控,但银行理财产品似乎仍期望用高收益作为“撒手锏”来吸引投资者的目光。
面临规范
用“狂飙突进”来形容上半年的银行理财市场,并不为过。此前公布的统计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以来,银行理财经历了一个滚雪球似的成长过程。仅仅前6个月的发行量,就达到了8497款,发行规模达到8.51万亿元,超过了去年全年的发行规模7.05万亿元。
不仅如此,银行理财市场的快速扩容,也与所发行的高收益产品相关。动辄超过6%甚至更高的收益率,不仅使得银行存款利率相形见绌,也得到了一部分从楼市与股市中撤出的资金青睐。
然而,银行理财产品在市场上“一枝独秀”的状态,同时引发了市场和监管的关注,也因此掀开了其背后所蕴藏的一些风险。6月底,监管层对银行理财产品中存在的各项不规范之处出手进行治理,对商业银行理财业务进行了风险提示——银监会要求商业银行坚持合规开展理财业务,做好风险管控和信息披露工作,并要求各商业银行对在理财业务上已经出现的同业存款存放本行、购买他行理财产品、投向政府融资、绕过信托做信托受益权产品、委托贷款理财产品、票据资产理财产品等六项违规操作进行整改。
规范之后,银行理财市场的相关产品的收益率开始下降。记者查看近期各家银行新发产品的情况发现,近期发行的理财产品收益率普遍在4%-5.5%之间,较6月末资金面紧张时期的高收益有一定幅度的下滑。尤其是超短期理财产品,在收益率达高峰时,7天的产品收益率水平一般在6%,而近期中信银行发行的“中信理财之债赢六十期”人民币理财产品,投资期限为10天,收益率仅3.1%。
高收益或延续
事实上,今年以来银行理财产品的发行呈现出的最大特色便是快节奏,不但产品推出的频率越来越快,期限也越来越短。在此前发行的各类理财产品中,投资时间为1—3个月期限的理财产品占据了大多数。普益财富的最新统计显示,在上一周发行的理财产品,1个月(含)以下期理财产品发行数为112款,在所有期限产品中市场占比是最高的,达到了37.09%;而1年以上期的产品仅发行了7款。
不仅高频率发行的特色在延续,在部分市场人士眼中,银行理财产品的高收益状况也仍有望继续。“目前发行的产品收益率情况,与6月末发行的产品收益率相比,确实有所下降,但绝不是此前媒体所报道的下滑30%。”某商业银行个金部人士指出,他表示,按照目前的市场情况,理财产品的收益率整体下滑幅度约为10%。“但是,6月末的时间节点特殊,加上当时还有加息的因素,因此相关产品的高收益不能作为常态指标来衡量。”
该人士进一步指出,目前来看,由于市场资金面依然紧张,加上此前存款准备金率每月一提,因此银行在未来一段时间内,依然会通过发行较高收益率的理财产品来揽存。也因此,尽管因为监管规范的因素,部分高收益产品的发行量会减少,理财产品的整体收益率水平也会下降,“但仍会在一个比较高的水平上运行。”
下半年投资宜“锁定”高收益
上半年的高收益,吊足了投资者的“胃口”。尤其是在通胀居高不下的时候,那些投资期限短、收益率又颇高的理财产品,更是被众人青睐。
然而,业内专家指出,下半年的投资,更应该注重“机动”,尤其要趁势“锁定”那些高收益理财产品。交通银行理财师李吉表示,现在处于加息通道的末期,投资者在配置自己的资金时,也应该注意相关技巧,未必要盲目追捧超短期的高收益理财产品。“购买这些理财产品是有成本风险的。”李吉分析指出,“产品的募集期、理财结束后的一段时期,银行大都是以活期利率支付资金成本的。一年下来,做短期产品损失的收益其实也很可观。”他建议投资者,目前可以趁着银行发行高收益理财产品之际,适当做一些中长期的投资,“比如将一些短期内无法用到的资金投资一些固定收益类的6—12个月的产品。”
当然,投资者也需要提防高收益理财产品“变脸”。李吉指出,银行理财产品的高收益真正终结,取决于物价拐点的到来。“一旦通胀被有效控制,货币政策进行相关调整,银行理财产品的收益率就会下行。”
故而,在目前货币政策仍紧缩的环境下,投资标的多为固定收益类资产的银行理财产品,仍将是投资者配置资产的“主力”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