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何懿文
当刚刚担任美国总统的奥巴马因为向华尔街大银行提供救助受到美国公众质疑时,小布什这位一度被美国媒体评为“最愚蠢的美国人”,在记者面前却选择了沉默:“他(奥巴马)配得上我的沉默。”但如今被美国政府债务上限谈判弄得奥巴马寝食不安之时,小布什还会认为奥巴马这位小老弟配得上自己的沉默吗?
答案是肯定的,他依然会选择沉默,但这次的沉默更大程度是出于迫不得已。
自2009年1月20日在总统办公室的“坚毅书桌”留下总统告别信卸任之后,小布什就专心码字写回忆录。在这本费尽心力的《抉择时刻》中,小布什拿他执政时期的联邦政府债务与美国过去30年的历史数据做了比较,成绩看起来很了不起:政府债务占GDP的36%,低于30年来的平均水平,而他的减税政策让美国的失业率降低到5.3%。
但小布什或许跟世人玩了个数字游戏,只计算了政府债务占GDP的比重,而在他任内美国国债出现最高增幅,却被他选择性地遗忘了。为了应对阿富汗战争和伊拉克战争,美国发行国债支付的利息在2003年就达到了1500亿美元,而在他的任期内,美国债务上限先后提高过7次。
因此,面对奥巴马政府财政赤字的尴尬,这位前总统已丧失了批评的资格,沉默成了他唯一的选择。但小布什并非是个喜欢沉默的人,在洋洋洒洒40多万的回忆录中,他丝毫不掩饰喜欢逗弄他人的性格。比方,他曾一度失礼地问父母的一位漂亮朋友有关性的问题:“你说说,人过50之后,性生活的感觉会如何?”而他的铁杆老友、副总统切尼,也被他当成了政治危机的“避雷针”,耍弄于股掌之间。澳大利亚《悉尼晨报》就为切尼在《抉择时刻》这部“牛仔总统”导演的西部片中充当任人摆布的“道具”而抱不平。
不可否认,《抉择时刻》一定程度上是坦率的,小布什毫不隐晦年轻时酗酒的历史。如果说酗酒是早已被政敌披露的事实,再也不用担心因为这事被人抓住小辫子,那么,爆料自己的母亲曾经流产等家庭私事却显示出小布什力图在公众面前展现一个真实的、没有脱离人间烟火的自我形象,这在政治人物和企业家们的自传中的确少见。然而,小布什的这份真诚却无法与18世纪法国伟大的思想家卢梭的《忏悔录》相比:如果他真敢把心灵深处人人或多或少都有的卑鄙龌龊呈现出来,方能说达到了坦诚的真境界。
小布什说他写回忆录的初衷只是希望绘制一幅他心目中的历史画卷,展现他8年的总统之路,所以全书独出心裁,完全打破时间顺序,专写他一生当中所做出十几个最重要抉择的时刻,以及当时做出这些抉择的背景和原因。比如当年怎样想到去竞选总统,怎样应对“9·11”事变,怎样应对卡特里娜飓风,怎样应对金融危机,为什么空袭阿富汗,为什么增兵伊拉克,被扔鞋、被媒体嘲骂和被政敌攻击的时候最先想到的应变措施是什么等等。落墨最多的自然是“9·11”事件。
小布什呢太清楚:他在麦克·摩尔执导的票房过亿的纪录片《华氏911》中形象是2004“年度银幕大坏蛋”,他在“反战母亲”辛迪·希恩眼中就是个美国的法西斯。基于以上原因,当他写回忆录的时候,或许与当年卢梭有“同病相怜”之处:如果卢梭不相信世上有人敢说比自己更好,那么,小布什就深信自己所做的一切都是对的。只是他只能把希望寄托给未来:只有他不在人世、历史尘埃落定的时候,人们才会焕然醒悟——小布什的抉择是对的!
但当今的世人似乎都是近视眼,无法明白小布什的抉择将把美国和世界带往何处。美国的《纽约客》杂志毫不留情地讽刺小布什的所谓抉择只是“非决策”(non-decision),充满着随意性,《纽约时报》称他是“最随意的总统”;被小布什的亲密朋友布莱尔拖下战争泥沼的英国人也丝毫不理会小布什的辩解,英国《卫报》讽刺小布什是“心口不一”的人,他抉择的出发点只是“我从事的是世界上最有力量的工作”,因此他不惜发动战争以改变那些他心目中的“邪恶”世界。《每日电讯报》认为,小布什是在“自我辩解、自我开脱”。这么看来,不幸成为近几十年来除尼克松之外最不受美国人欢迎的总统的小布什,要想改变世人对他的糟糕印象,恐怕已经很难了。
然而话要说回来,为抉择而承担,在伊拉克大规模杀伤性武器情报、虐囚事件、应对金融危机的问题上,小布什在为自己辩护,却没有为自己圆谎。至少在诚恳这一点上,世人或许可以给小布什这本回忆录打个及格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