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周宏
和动车、飞机误点一样,现在资金面的拐点也一直在延误。
回首看过去3个月,关于资金面的预测几乎全部是错的,无论是货币政策的放松,通胀引发股票资产受到追捧,还是沉淀在房地产行业中的巨量资金流入A股市场,那么多的好消息、好的预期都是错的。资金面的拐点一直没有来,来的都是坏消息。
错的原因很简单,过早估计了经济和政策拐点。
看看最近的发行情况就知道了,除了国海富兰克林的一个新基金发过了10个亿,其余的基金都在挣扎。量化小盘基金5.13亿,国企ETF基金4.86亿,中证200指数基金3.17亿,还有更多的数据都表明,这个基金发行的世道一直没有好转过。
很多人判断说,基金很快就要成立不了,发不过2个亿了。也有人说,这个数据还不是最低。是不是应该“降低”基金成立的门槛呢?不管怎样,基金发行的挣扎还在继续,越来越多的基金公司的新产品开始在发行成立边缘徘徊,努力地要多发一点,再多发一点的过程并无法阻挡,越来越低的成立数据报出来。
经济和政策的拐点可谓整个行业的直接因素。
预想中的政策放松没有到来,经济周期起步没有到来,贷款放松没有到来,准备金率下调没有到来,甚至美国的QE 3的口风也没有松,这当然让很多很多资金感到彷徨失望,资金不松则股市不兴,股市不兴则基金发行不振,这长远后如何是好?
可是这些政策能放松么?通胀至今仍在高位,关于城投债融资平台的风声又紧,经济GDP增长数据固然起步了,可是隐隐间PMI等先行指标又开始下了。这经济究竟是按“过热”看待,还是按“过凉”看待?
再反思下,这一轮经济周期没启动,上一轮贷款周期已经结束了。现在贷款总量已经接近GDP的一倍了。财政平台的隐性负债比率大概比2008年末前翻了一倍以上。这贷款究竟是松好?还是紧好?
那么多问题都在弓弦上“隐隐作声”,要政府蒙着眼睛放松货币固然是不能。狠下心来收缩货币又下不去决心。于是,股市的外围货币政策就成了一个大的锯子,今天拉过去,明天推过来,时松时紧,而一些结构性的问题则慢慢地浮出水面。这个情境下,拐点怎么可能很快到来呢?
基金发行的紧日子必定是要延续下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