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头版
  • 2:要闻
  • 3:焦点
  • 4:产经新闻
  • 5:财经海外
  • 6:观点·专栏
  • 7:公 司
  • 8:公司纵深
  • 9:公司前沿
  • 10:产业纵深
  • 11:上证研究院·宏观新视野
  • 12:能源前沿
  • A1:市 场
  • A2:市场·新闻
  • A3:市场·机构
  • A4:市场·动向
  • A5:市场·期货
  • A6:市场·资金
  • A7:市场·观察
  • A8:市场·调查
  • B1:披 露
  • B2:股市行情
  • B3:市场数据
  • B4:信息披露
  • B5:信息披露
  • B6:信息披露
  • B7:信息披露
  • B8:信息披露
  • B9:信息披露
  • B10:信息披露
  • B11:信息披露
  • B12:信息披露
  • B13:信息披露
  • B14:信息披露
  • B15:信息披露
  • B16:信息披露
  • B17:信息披露
  • B18:信息披露
  • B19:信息披露
  • B20:信息披露
  • B21:信息披露
  • B22:信息披露
  • B23:信息披露
  • B24:信息披露
  • B25:信息披露
  • B26:信息披露
  • B27:信息披露
  • B28:信息披露
  • B29:信息披露
  • B30:信息披露
  • B31:信息披露
  • B32:信息披露
  • B33:信息披露
  • B34:信息披露
  • B35:信息披露
  • B36:信息披露
  • B37:信息披露
  • B38:信息披露
  • B39:信息披露
  • B40:信息披露
  • B41:信息披露
  • B42:信息披露
  • B43:信息披露
  • B44:信息披露
  • B45:信息披露
  • B46:信息披露
  • B47:信息披露
  • B48:信息披露
  • T1:汽车封面
  • T2:汽车公司
  • T3:汽车热点
  • T4:汽车动态
  • T5:钱沿封面
  • T6:钱沿视点
  • T7:钱沿聚焦
  • T8:钱沿广角
  • 豪车经销商卷入“逃税门” 提车加价不开票
  • 渠道为王利益均沾 车企默许加价
  • 逃税
    逃出半台车
  •  
    2011年8月11日   按日期查找
    T2版:汽车公司 上一版  下一版
     
     
     
       | T2版:汽车公司
    豪车经销商卷入“逃税门” 提车加价不开票
    渠道为王利益均沾 车企默许加价
    逃税
    逃出半台车
    更多新闻请登陆中国证券网 > > >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400-820-0277) 。
     
    稿件搜索:
      本版导航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收藏 | 打印 | 推荐  
    渠道为王利益均沾 车企默许加价
    2011-08-11       来源:上海证券报      作者:⊙记者 吴琼

      ⊙记者 吴琼

      

      面对经销商加价不开发票一事,多家整车企业视而不见。为什么多数整车企业不选择调高出厂价,而听由经销商赚取超额利润呢?业内人士表示,营销策略及汽车利益格局变化,导致了加价售车愈演愈烈的局面。表面上,加价导致经销商利润大幅增长;实际上,赚钱效应会刺激经销商将优势资源集中于加价车型,相关整车企业的销量也会水涨船高。

      当谈及收到加急费时,新华信汽车营销解决方案副总经理金永生表示,新车上市初期,由于“饥饿营销”策略产生的加价屡见不鲜。据了解,加价几乎和畅销画上等号。越加价,越有人买。不少整车企业私下里比拼加价车型的数量。

      多位汽车高层并不否认“饥饿营销”策略,但他们也表示,新车上市初期确实也存在产能不足的现象。首先,从上新产品至产量稳步爬坡需要一段时间,这期间需要调整生产线、培训员工、厘定测试新产品的标准等。其次,零部件供应短期内也难以迅速满足需求。通常半年后,产能不足的情况将不再出现。

      金永生指出,与‘饥饿营销’策略相比,经销商加价现象更多折射出汽车利益格局的变化。随着经销商集团化,经销商话语权逐渐加大。为了争夺销售资源,各大整车企业对经销商私下加价只能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庞大汽贸、永达汽车集团、东昌汽车集团等汽车销售集团规模越来越大,他们销售的汽车品牌也越来越多。在每一个汽车经销商集团版图中,整车企业如想抢夺更多资源,包括更有销售能力的销售顾问、更尽心地推广营销的经销商,均必须给予足够有诱惑力的回报。与单车销售利润相比,可以逃避税负的加价诱惑性更大。

      事实已经证明,加价表面得益者是经销商,实际受益者已辐射至整车企业。德国大众汽车早已尝到加价的甜头。几年前,大众汽车在华一度增幅放缓,其旗下合资企业曾担心经销商的盈利能力及影响大众汽车在华高速增长。近年来,随着新产品畅销、加价现象层出不穷,这一问题方得以解决,大众汽车集团在华销量、增速一直领先于竞争对手。而一汽大众、上海大众旗下车型都经历过加价,从一汽大众的高尔夫6、CC、新迈腾,到上海大众的途观及新帕萨特。当年,一汽大众高尔夫6上市后,一度加价超过3万元,并带动了速腾加价。知情人士透露,由于为高尔夫6生产让路,原本销量不理想的速腾反陷入产能不足,在二、三线城市一度出现加价1000元至5000元的“盛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