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头版
  • 2:要闻
  • 3:焦点
  • 4:产经新闻
  • 5:财经海外
  • 6:观点·专栏
  • 7:公 司
  • 8:公司纵深
  • 9:公司前沿
  • 10:信息披露
  • 11:信息披露
  • 12:特别报道
  • A1:市 场
  • A2:市场·新闻
  • A3:市场·机构
  • A4:市场·动向
  • A5:市场·资金
  • A6:市场·期货
  • A7:市场·观察
  • A8:市场·调查
  • B1:披 露
  • B2:股市行情
  • B3:市场数据
  • B4:信息披露
  • B5:信息披露
  • B6:信息披露
  • B7:信息披露
  • B8:信息披露
  • B9:信息披露
  • B10:信息披露
  • B11:信息披露
  • B12:信息披露
  • B13:信息披露
  • B14:信息披露
  • B15:信息披露
  • B16:信息披露
  • B17:信息披露
  • B18:信息披露
  • B19:信息披露
  • B20:信息披露
  • B21:信息披露
  • B22:信息披露
  • B23:信息披露
  • B24:信息披露
  • B25:信息披露
  • B26:信息披露
  • B27:信息披露
  • B28:信息披露
  • B29:信息披露
  • B30:信息披露
  • B31:信息披露
  • B32:信息披露
  • B33:信息披露
  • B34:信息披露
  • B35:信息披露
  • B36:信息披露
  • B37:信息披露
  • B38:信息披露
  • B39:信息披露
  • B40:信息披露
  • B41:信息披露
  • B42:信息披露
  • B43:信息披露
  • B44:信息披露
  • B45:信息披露
  • B46:信息披露
  • B47:信息披露
  • B48:信息披露
  • B49:信息披露
  • B50:信息披露
  • B51:信息披露
  • B52:信息披露
  • B53:信息披露
  • B54:信息披露
  • B55:信息披露
  • B56:信息披露
  • B57:信息披露
  • B58:信息披露
  • B59:信息披露
  • B60:信息披露
  • B61:信息披露
  • B62:信息披露
  • B63:信息披露
  • B64:信息披露
  • B65:信息披露
  • B66:信息披露
  • B67:信息披露
  • B68:信息披露
  • B69:信息披露
  • B70:信息披露
  • B71:信息披露
  • B72:信息披露
  • B73:信息披露
  • B74:信息披露
  • B75:信息披露
  • B76:信息披露
  • B77:信息披露
  • B78:信息披露
  • B79:信息披露
  • B80:信息披露
  • B81:信息披露
  • B82:信息披露
  • B83:信息披露
  • B84:信息披露
  • B85:信息披露
  • B86:信息披露
  • B87:信息披露
  • B88:信息披露
  • B89:信息披露
  • B90:信息披露
  • B91:信息披露
  • B92:信息披露
  • B93:信息披露
  • B94:信息披露
  • B95:信息披露
  • B96:信息披露
  • B97:信息披露
  • B98:信息披露
  • B99:信息披露
  • B100:信息披露
  • B101:信息披露
  • B102:信息披露
  • B103:信息披露
  • B104:信息披露
  • B105:信息披露
  • B106:信息披露
  • B107:信息披露
  • B108:信息披露
  • 经济前景乐观 商品调整就是买入良机
  • 市场热点活跃 期指有望继续突破
  • 生产装置停车检修 PTA触底强势反弹
  • 机构观点
  • 多方露怯 期指创年内最大贴水
  • 政策短期平静下
    反弹或延续
  • 创造黄金的供给
  •  
    2011年8月16日   按日期查找
    A6版:市场·期货 上一版  下一版
     
     
     
       | A6版:市场·期货
    经济前景乐观 商品调整就是买入良机
    市场热点活跃 期指有望继续突破
    生产装置停车检修 PTA触底强势反弹
    机构观点
    多方露怯 期指创年内最大贴水
    政策短期平静下
    反弹或延续
    创造黄金的供给
    更多新闻请登陆中国证券网 > > >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400-820-0277) 。
     
    稿件搜索:
      本版导航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收藏 | 打印 | 推荐  
    创造黄金的供给
    2011-08-16       来源:上海证券报      

      ■天津贵金属交易所 任亚敏

      黄金的价格由供需决定。相对于投资这一占主导地位的黄金需求而言,供给要更加容易被创造或者消灭。格林斯潘在1998年说过,只要黄金价格上涨,美联储就准备借出更多的黄金。自那时起,黄金的供给,就开始由美联储主导,而金矿每年的生产量只不过是配角。

      最简单的增加供给方式是将黄金直接租借给黄金银行,比如美洲银行、花旗、高盛、大摩等。支付大约1%-3%的利息,这些黄金银行可以从美联储租借黄金,并在伦敦黄金市场上出售,获取1%-3%的利润。然后将售金所得购入相应期限的美国国债,获得3%-4%的无风险收益。当然,借来的东西,总是要还的。为了避免在还金期限内黄金价格高昂导致亏损,黄金银行通常在纽约市场用1%-2%的代价买入黄金期货套保,进而锁定1%-4%的无风险利润。美联储拥有黄金的同时,获得1%-3%的收益;黄金银行获得1%-4%的无风险利润,皆大欢喜。

      美联储的1%-3%的租借利息,是无风险收益。因为所谓的“租借”,实际上只是账面上的处理,美联储金库里面,一块金子都不会发生位移。比如:高盛租借1吨黄金,美联储就在账本上高盛的名下增加1吨,从自己名下减少1吨;高盛卖给德国央行1吨,美联储就在高盛名下减少1吨,在德国央行名下增加1吨。实际的金条,没有离开美联储的金库去到高盛的金库,更没有被运去德国。对于金库保管员来说,什么事儿都没有发生。事实上,像中国一样拥有自己金库的国家和银行并不普遍。比如世界最大的金市伦敦市场的结算会员里面,只有汇丰和大摩有自己的金库。其他会员的黄金,或者存在美联储,或者存在瑞士。这种买了黄金必须存在卖家的黄金贸易模式,直接宣布了其他国家希望通过国际公开市场增加黄金储备的想法不切实际。同时间接宣布了美债在国家外储中不可替代。

      虽然黄金从借出、出售到还回,貌似“市场”了一下,绕整个地球走了一圈,实际上实物黄金静静地躺在美联储的地下仓库里一公分都没有移动。从实物黄金的角度,美联储风险为0(有代价、无风险)。从市场角度,我们交易的是美联储创造的黄金,是虚拟的供给,是不能增加黄金储备的黄金。

      虚拟的“黄金”投入少、见效快、无风险,和黄金矿山动辄3-5年的生产周期相比,无疑具有很大的吸引力。于是在金价上涨较快的时期(比如近几年),很多金矿、黄金生产商,也加入了租借的行列。美联储借出黄金给生产商,生产商即时卖出黄金获利,生产商用未来若干年的产量偿还。于是市场上来自矿山的真实黄金的供给逐年下跌,而来自美联储的虚拟黄金在逐年上升。

      至此,黄金市场的供给,由美联储垄断。除非黄金需求有了重大、急剧变化,否则美联储只要稍微调整一下租借利率,整个黄金市场就会翻云覆雨。而这个故事最核心的秘密在于:除了美国政府,世界上没有人准确地知道美联储到底租借出了多少黄金。前一阶段,疯传美联储丢失190吨黄金。实际上,用美国话来讲:who cares? 即便美联储手中的黄金全丢了,也丝毫不妨碍它“借”1万或者10万吨给世界来赚钱。印美元不好使了,“印黄金”还方兴未艾呢。(CI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