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头版
  • 2:要闻
  • 3:焦点
  • 4:产经新闻
  • 5:财经海外
  • 6:观点·专栏
  • 7:公 司
  • 8:公司纵深
  • 9:公司前沿
  • 10:信息披露
  • 11:信息披露
  • 12:特别报道
  • A1:市 场
  • A2:市场·新闻
  • A3:市场·机构
  • A4:市场·动向
  • A5:市场·资金
  • A6:市场·期货
  • A7:市场·观察
  • A8:市场·调查
  • B1:披 露
  • B2:股市行情
  • B3:市场数据
  • B4:信息披露
  • B5:信息披露
  • B6:信息披露
  • B7:信息披露
  • B8:信息披露
  • B9:信息披露
  • B10:信息披露
  • B11:信息披露
  • B12:信息披露
  • B13:信息披露
  • B14:信息披露
  • B15:信息披露
  • B16:信息披露
  • B17:信息披露
  • B18:信息披露
  • B19:信息披露
  • B20:信息披露
  • B21:信息披露
  • B22:信息披露
  • B23:信息披露
  • B24:信息披露
  • B25:信息披露
  • B26:信息披露
  • B27:信息披露
  • B28:信息披露
  • B29:信息披露
  • B30:信息披露
  • B31:信息披露
  • B32:信息披露
  • B33:信息披露
  • B34:信息披露
  • B35:信息披露
  • B36:信息披露
  • B37:信息披露
  • B38:信息披露
  • B39:信息披露
  • B40:信息披露
  • B41:信息披露
  • B42:信息披露
  • B43:信息披露
  • B44:信息披露
  • B45:信息披露
  • B46:信息披露
  • B47:信息披露
  • B48:信息披露
  • B49:信息披露
  • B50:信息披露
  • B51:信息披露
  • B52:信息披露
  • B53:信息披露
  • B54:信息披露
  • B55:信息披露
  • B56:信息披露
  • B57:信息披露
  • B58:信息披露
  • B59:信息披露
  • B60:信息披露
  • B61:信息披露
  • B62:信息披露
  • B63:信息披露
  • B64:信息披露
  • B65:信息披露
  • B66:信息披露
  • B67:信息披露
  • B68:信息披露
  • B69:信息披露
  • B70:信息披露
  • B71:信息披露
  • B72:信息披露
  • B73:信息披露
  • B74:信息披露
  • B75:信息披露
  • B76:信息披露
  • B77:信息披露
  • B78:信息披露
  • B79:信息披露
  • B80:信息披露
  • B81:信息披露
  • B82:信息披露
  • B83:信息披露
  • B84:信息披露
  • B85:信息披露
  • B86:信息披露
  • B87:信息披露
  • B88:信息披露
  • B89:信息披露
  • B90:信息披露
  • B91:信息披露
  • B92:信息披露
  • B93:信息披露
  • B94:信息披露
  • B95:信息披露
  • B96:信息披露
  • B97:信息披露
  • B98:信息披露
  • B99:信息披露
  • B100:信息披露
  • B101:信息披露
  • B102:信息披露
  • B103:信息披露
  • B104:信息披露
  • B105:信息披露
  • B106:信息披露
  • B107:信息披露
  • B108:信息披露
  • 回望广东金融“健体强身”之路——访广东省副省长宋海
  • 广东金融业华丽转身的秘诀
  •  
    2011年8月16日   按日期查找
    12版:特别报道 上一版  下一版
     
     
     
       | 12版:特别报道
    回望广东金融“健体强身”之路——访广东省副省长宋海
    广东金融业华丽转身的秘诀
    更多新闻请登陆中国证券网 > > >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400-820-0277) 。
     
    稿件搜索:
      本版导航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收藏 | 打印 | 推荐  
    回望广东金融“健体强身”之路——访广东省副省长宋海
    2011-08-16       来源:上海证券报      作者:⊙记者 刘宏鹏 朱文彬 ○编辑 衡道庆
      宋海
      广东金融高新技术服务区鸟瞰图

      最近一段时间,国内外经济、金融发展环境颇不平静。国际上,关于金融危机可能“卷土重来”的担忧有所升温;而国内长三角、珠三角大批制造企业面临生存困境,引发广泛关注。在此背景下,广东,这个以“先行先试”为己任的金融大省,其在排除金融风险和建设金融大省方面的“健体”、“强身”之道,更具有参考意义。

      1998年,广东遭受亚洲金融危机严重冲击,爆发了严重的系统性金融风险,广国投破产、粤海被迫重组,近200家地方中小金融机构停业整顿,其时广东被金融界视为“金融高风险地区”。

      然而,12年后的2010年,中国人民银行、中国社科院分别测评显示,广东省金融生态环境指标居全国第六位,广东金融已脱胎换骨。

      宋海,广东省副省长,十年来广东金融工作的核心当家人之一,在广东省政府的一间小型会客室,以温和沉着的语调,向本报记者娓娓讲述了广东金融的风雨十年。

      ⊙记者 刘宏鹏 朱文彬 ○编辑 衡道庆

      广东优化金融生态走过两个阶段

      上海证券报:在处置金融突发事件、化解区域系统性金融风险,推进金融生态环境建设等方面,广东的思路是什么?

      宋海:总结广东优化金融生态环境的历程,可以分为两个阶段,每个阶段都有各自的工作重点和思路。

      第一阶段是1998年亚洲金融危机之后到2007年全省金融工作会议召开前,广东优化金融生态环境工作的重心是化解1998年亚洲金融危机带来的历史金融包袱。主要思路有两个:一是“输血”,通过将财政资金、央行票据、实物资产等各种形式注入金融体系和进行财务重组,化解金融体系中的不良资产、提高资本充足率,确保金融体系正常的供血能力,维护金融稳定。十年来,广东为化解历史金融包袱,全省各级政府共计投入1300多亿元。二是“造血”,即通过推动地方金融机构改革,增强其自身经营能力,利用经营利润逐年化解历史包袱,实现可持续发展。

      第二阶段是2007年全省第一次金融工作会议至今,我们将优化金融生态环境的重心逐步转到金融生态环境综合治理和整体优化上来。在继续推动化解历史遗留金融问题的同时,我们着力开展以下四项工作:一是完善金融整体发展政策环境。2007年省委、省政府出台了《关于加快发展金融产业建设金融强省的若干意见》,制定了《广东建设金融强省“十一五”规划》,规划完善了金融发展的区域、城乡和前后台布局;二是结合本地区实际,在珠江三角洲地区和粤东、西、北地区大力开展以信用体系建设、财政政策优惠、金融法治完善、政务服务优化等金融改革创新;三是以完善金融监管为重点,力保区域金融安全和稳定;四是以完善工作机制为着力点,增强地方政府优化金融生态环境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金融改革创新走在全国前列

      上海证券报:在这一过程中,广东获得了哪些经验?

      宋海:总结广东优化金融生态环境经验,主要有四点:一是地方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科学的金融工作指导思想是优化金融生态环境的重要保障。在2007年第一次全省金融工作会议时,我们提出了金融工作指导思想的三大转变:即从片面求大求多的思想中解放出来,实现由注重发展规模、速度向追求规模、速度与效率相协调的转变;从惧怕风险的思想中解放出来,实现由注重防范风险向防范风险与注重科学发展并重的转变;从把金融仅仅作为投融资工具的思想中解放出来,实现由注重融资行为向发展金融产业的实质性转变;二是建立科学的金融工作新机制是维护地方金融安全、加快金融改革发展的基本要求;三是优化金融生态环境,要发挥市、县基层政府的积极性;四是胸怀全省大局,把握好优化金融生态环境工作的切入点。

      上海证券报:作为改革开放的前沿地区,广东一直围绕创新在金融方面做文章。此前一段时期,广东有哪些金融创新产生了全国性影响力?

      宋海:自改革开放伊始,广东金融改革创新就走在全国前列,诞生了全国第一张信用卡、第一家证券公司、第一个银行电子结算中心等。“十一五”时期,在金融发展战略创新方面,率先在全国提出了将金融作为一个产业来规划发展,第一个提出了金融前后台协调发展的战略,建设了广东金融高新技术服务区。在地方金融工作机制创新方面,创新了金融工作领导机制、金融突发事件应急机制、粤港澳金融合作机制、地方金融机构市场准入机制。在金融产品和服务创新方面,招商银行创新了中小企业信贷新模式,中国人保健康广东分公司创新了医疗保险的“湛江模式”,平安保险创新了电子保单等。

      

      今后金融创新将着力解决三大矛盾

      上海证券报:今后一段时间,广东金融创新的方向是什么?倾向于解决哪些重要难题?

      宋海:今后广东金融创新的主要方向是要解决三大主要矛盾:一是金融产业规模迅速扩大与核心竞争力不强的矛盾;二是金融资源快速集聚与金融资源配置能力不强、运用效率不高的矛盾;三是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较快与金融发展方式转变相对滞后的矛盾。

      解决这三个主要矛盾,广东金融改革创新要实现“三个转向”和“五个调整”。

      “三个转向”是:金融产业发展要从规模扩张转向更加注重功能集聚和效率提高;金融产业发展要从注重自身发展转向更加注重与经济转型升级的良性互动;金融服务要从以经济领域为主转向支持经济发展与服务民生并重。

      “五个调整”是:一是推进金融产业结构调整。进一步优化金融产业内部结构,在支持银行业发展的同时,有效提升证券基金业、保险业的产业地位,加快发展金融后援服务产业,促进金融前后台产业协调发展;二是推进投融资结构调整。优化银行信贷结构,加大对中小企业和“三农”融资支持力度,大力发展多层次资本市场,拓宽企业直接融资渠道,有效提高直接融资比例;三是推进金融业务结构调整。创新发展现代金融业务,开展产业金融创新,有效发挥金融综合服务功能;四是推进金融所有制结构调整。拓宽民营资本进入金融服务领域渠道,大力发展地方中小金融机构,有效提高金融开放水平,实现全国性金融机构与地方金融机构,内资金融机构与外资金融机构协调发展;五是推进金融空间布局结构调整。推动金融功能区与产业布局优化发展,深化粤港澳金融合作,建设“两个区域金融中心”和推进珠三角金融一体化发展,促进珠三角与粤东西北金融协调发展。

      今后,广东将充分利用建设金融改革创新综合试验区和深化粤港澳金融合作的政策优势,在外汇管理体制改革、利率市场化、人民币资本项目下可兑换、金融综合经营等国家金融改革关键领域先行先试,为进一步深化我国金融改革开放积累有益的经验。

      

      将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作为“亮点工程”

      上海证券报:当前,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突出,广东已出台和拟出台哪些扶持中小企业的金融政策和措施?

      宋海:广东省委、省政府一直高度重视中小企业和民营经济的发展,将其作为加快转型升级和增强经济发展内生动力的重要政策措施,近年来更是将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作为我省金融工作的“亮点工程”,取得了积极的成效。具体金融政策和措施有:

      首先,建立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的长效金融机制。一是省、市各级政府运用财政资金建立了中小企业信贷风险补偿、贴息、奖励等各种专项资金,省财政建立了10亿元的财政贴息资金扶持中小企业发展;二是建立中小企业信贷担保机制。省财政出资20亿元建立了省中小企业信用再担保公司;三是建立政府、银行、企业合作的融资支持新机制。

      其次,积极拓宽中小企业直接融资渠道。目前,省市各级政府都将推动中小企业改制上市作为重要金融工作来抓,截至今年7月末,广东已经累计有194家中小企业在中小板和创业板上市,融资企业数和融资额均居全国首位。同时,中小企业集合债券和集合票据都已经在广东成功发行。

      最后,完善服务中小企业的金融服务体系。目前,广东省已经建立起包括大型商业银行中小企业专营中心、城市商业银行、农村商业银行、村镇银行、农村信用社和小额贷款公司在内的金融服务体系。至今年6月末,我省银行业金融机构中小企业贷款余额18835亿元,比年初增加1381亿元,占全部企业新增贷款的60%。

      上海证券报:如何利用政策调控手段,来推动和扶持中小企业实现转型和升级?

      宋海:要有效推动中小企业转型升级,我认为关键在于实现金融、科技和产业的融合发展,有力支持科技型和高成长型中小企业的发展壮大。要针对种子期、成长期和成熟期等不同发展阶段的中小企业的金融需求,提供相应的金融服务。

      一是大力发展创业投资及私募股权投资。广东省计划出资20亿元建立创业投资引导基金,广州、深圳、佛山等地市也建立了自己的创业投资引导基金,还将研究完善发展创业投资机构和私募股权投资机构的扶持政策,积极向国家争取外商股权投资企业试点;二是大力发展多层次资本市场。风险分层管理的多层次资本市场最能适应企业转型升级的融资需求,除了继续做好培育推动中小企业上市工作外,我省还将积极开展“新三板”试点,探索建立非上市公众公司的股权交易市场,和以会员制、成员制、股份制等方式,打造集多种产权交易于一体的功能齐全、配置高效的区域性产权市场交易平台;三是发展科技银行等新型金融机构,探索金融科技融合发展的新模式。

      

      建设金融强省主要目标已明确

      上海证券报:今后一段时期,广东金融业发展总体目标是什么?

      宋海:2007年,广东省委省政府提出了加快发展金融产业、建设金融强省的重要发展战略。经过努力,“十一五”期末,广东金融产业实现了跨越式发展,金融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提高到了6.1%;银行信贷、资本和保险市场规模继续保持全国领先;金融产业发展质量和效益显著提高,全省金融机构总资产超过香港,达到了11.54万亿元,金融业连续四年利润超过1000亿元。

      建设金融强省是一项长期、艰巨和复杂的工作,全面建设金融强省将是未来一段时期广东金融工作的核心。广东提出全面建设金融强省的主要目标:一是牢固确立金融产业在国民经济中支柱产业的地位。金融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达到8%以上,金融资产规模、金融业务数额居全国首位,地方金融机构总资产占区域内金融机构总资产的比重达到1/3以上,拥有一批在国内乃至全球具有重要影响力的金融龙头企业;二是建设完善具有较强的资源配置能力和定价能力的现代金融市场体系,主要金融市场规模居全国先列;三是建设完善布局合理、结构优化、活力较强、运营安全、发展稳定的城市金融产业体系和多功能、广覆盖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不同经济主体的金融需求得到有效满足;四是金融改革创新综合试验区建设成效显著,金融制度安排科学合理,金融改革创新能力较强,金融产品及服务技术创新活跃;五是广州、深圳区域金融中心建设成效显著,具有较强的区域影响力,对泛珠三角及东盟地区经济发展具有较强的辐射带动作用;六是金融合作开放水平明显提高,与香港国际金融中心紧密联系、融合发展,具有较强的国际竞争力;七是基本建成辐射亚太地区的现代金融产业后援服务基地;八是金融生态环境优良,保持全国最佳的金融生态环境水平,实现在更高开放条件下金融稳定与安全;九是金融人才队伍建设取得重大进步,基本适应建设金融强省的人才资源需求。

      总的来说,广东要成为全国金融产业发展的领先地区,金融改革创新先行先试的核心地区,华南乃至东南亚重要的区域金融中心,辐射亚太地区的现代金融产业后援服务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