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与现代资本市场漫谈之十四
李国旺
安心才能正心,心正,投资才能神清气爽,才能面对市场深思熟虑,“远离颠倒梦想”。虑的本义,是“精密思考”,有如《易经》所言的“洁净精微”地思辨的意思,即通过思考而明白宇宙及人生的真理,按真理的规则办事,才能达成投资目标。而要形成洁净精微的精密思考,投资者先要“安”住由自高自大形成的虚妄心思。自高自大,会导致思绪纷乱,心情不定,心气烦躁,就无法安心静虑,无法透过股市纷乱的现象,抓住行情变化的规律。
佛家认为,虑的本质是深入佛藏,得大智慧,实现思维与行动的统一,知行合一,心与身、心与思、心与物融而为一,心物两忘,才能直觉明白真理。如果将身心安置于绝对安静的环境,净心静心思索,调动意识深层的能量,激发出策略新意,便能通过创新实现投资的目标。佛教的本质,是宣扬心中无物而包容万物,心中无物,即不为眼前的利益而迷乱,包容万物,即将万物衍生的利益与利益相关者分享。佛教就这样将人生面临的利益纠纷放在自然、社会、身心间考察,从而摆脱了“个体理性”,即着眼于个体利益而忘却其他利益主体最后造成“群体非理性”的歧途。“个体理性”是假设只有自己最聪明,可以博傻而战胜市场。而市场的合力,则是影响群体中的不同利益力量与利益妥协的最后结果。无疑,只有达成心物两忘,才不会因一己之利而进入非理性的盲区。
道教认为,投资者想不被“商品拜物教”束缚,唯有将心比心,设身处地地思考,以期通过内心的直觉感悟,把握自然、社会运动的真相。投资者不要认为自己够聪明,更不要玩弄聪明,投资群体的眼睛是雪亮的,只有对投资者群体未来的动作有足够的估计,顺应群体未来的行为,或者等待群体行为过度而出现价值泡沫或价值压缩时“卖出”、“买入”,才能将市场的能量发挥出最大功用。荀子认为:“得百姓之力者富,得百姓之死者强,得百姓之誉者荣。三得者具而天下归之,三得者亡而天下去之”,只有自己得利也让百姓得利者,才能得到百姓力量的加持而倍增效益。
“圣人常无心,以百姓之心为心”,心中装着百姓利益,才能化规律的精神力量为物质力量,才能“不出门,知天下”。引申到资本市场,我们可以将众生之心分为国际、国家、机构、居民四大利益主体之心,这些心思都用在了如何分配(瓜分)现有利益,并尽量多地提前分享厂商利益,为达成各自的利益目标上。这四大利益主体运用了军事、经济、商品、货币、资本等各种战略工具,通过物价、利率、汇率等手段,持续不断地博弈。为了各自的利益,四大利益主体还可能高喊各种漂亮的口号,如价值投资、平稳市场、维护投资者利益、提高市场效率等。投资者如果不加分别地信奉这些口号,可能刚好走入有关利益主体布局的迷津。
把这个思想用到资本市场上,意味着投资者首先要根据当时的政策、市场及其他条件,找到价值(估值)的中轴线,琢磨什么因素可引导市场力量来纠正价值运动过程中的各种偏差,以恢复价值的本来面目,充分利用正面力量发挥作用的制度、机制、政策和措施来实现价值投资的目标。换言之,所有的投资组合要得到市场的认可,而要得到百姓的支持,首先自己的心思就得合乎天理良心,要让自己良知良能发挥作用,即自己的投资方向与行业或公司组合要与百姓的利益追求趋势一致。
在儒家学说中,心学是与现代行为金融心理学最为接近的。孔夫子认为:“将叛者其辞惭,中心疑者其辞枝,吉人之辞寡,躁人之辞多,诬善之人其辞游,失其守者其辞屈。”用现代投资学的语言,这段话或许可以这样解释:“一个人若要从现有的仓位出离或背叛反水,心中有愧,语气必多歉意。对于未来行情没有把握、心中无数而疑迷不定者,往往顾左右而言他,绝不涉及正题。如果是正在坐庄发动行情且处于有利部位的人,一定会沉默寡言,很少发表讲话。那些患得患失,举棋不定,心中浮躁的人,则可能到处发表讲评,但抓不住投资方向,心中没有主见和思想。”
当然,散布市场流言者(诬善之人)总会捕风捉影,言语游移不定;如果是投资部位与市场错位者(失其守者),即上升时做了空,下跌时做了多者,可能就成了处置效应者,不再说自己亏损而持亏卖盈。投资者可以从市场不同的声音中发现不同的行为主体,明了自己所面对的博弈者的心中所想、所思。声为心音,亦为行为的前奏。如果我们能掌握了政府、机构、国际资本和居民各方力量在其中的心音,即可预测其行为动向。
因此之故,如果当事者无法分清相关心声的真伪,不妨借用孔夫子的“辨声术”,听其言,再观其行。“观棋不言真君子”,当事者可以保持沉默,以待发声者露出真正的面目,才确定自己的下一步动作。
(作者系华宝证券研究所所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