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阵子全球股市剧烈震荡,对经济前景的担忧四处弥漫。靠宽松货币政策把金融危机拉出泥潭的后遗症逐渐显现,对于习惯了长时间经济繁荣的人们来说,眼下的痛苦也许仅仅是个开始。
当前对经济前景的迷茫源自经济新增长点的缺乏。在上世纪二十年代,前苏联学者康德拉季耶夫提出,在资本主义经济生活中存在着45~60年的长期波动。这种长期波动被人们称为康德拉季耶夫周期。这种生产力发展的周期是由科学技术发展的周期决定的。
二战以后,随着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新技术研发的时间间隔越来越短,对生产力的推动作用非常显著。这轮始自于信息技术推动的新的经济周期,使美国一跃成为全球唯一的超级大国,随之而来的全球化过程,则促进了全球经济的大繁荣。
近十年来,具有全球经济带动力的科学技术尚未成气候,新能源等技术尚在推广普及中,还不具备颠覆性的作用。美国应对经济危机开启的宽松货币政策直接推升了房地产等全球资产价格的上涨,尽管使经济繁荣得以保持,但经济周期调整的深层根源并不能解决。
从迷茫到新的繁荣来临,最需要的就是开启创新精神。
在近几年“苦闷”的经济环境中,一只“苹果”吸引了全世界的目光,能够让各地的人们通宵排队追逐的这种技术代表了锐意创新的精神。日前苹果公司以3370亿美元的市值超越埃克森美孚,成为全球市值最高的上市公司。从这点来说,美国仍保持着较强的技术创新能力。反观我国经济特征,尽管总量已经位居全球第二,却拿不出一个像样的全球知晓的创新产品。
与美国面临的挑战相比,依靠投资拉动、粗放式生产的中国经济,转型压力更大、挑战更多。习惯了房地产业掠夺式经营的中国企业家在官商一体的造富运动中,基本丧失了企业家的创新精神,这才是中国经济最可怕的景象。
鼓励企业家创新,营造创新的经济氛围,是走出经济迷雾的必经之路。就当前的经济现实来看,应该两手抓:一手抓稳住经济存量,如继续保持房地产调控,在不冲击宏观经济的前提下,抑制社会资本涌入该领域;另一手抓结构调整,如鼓励中小企业进入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扶持中小企业的政策制订。
沿袭中国经济改革的经验,在既有的经济格局下,通过增量改革,鼓励中小企业创新活力,给经济转型注入新的动力,培养中国的乔布斯,这或许也是破解经济转型的一个支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