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头版
  • 2:要闻
  • 3:焦点
  • 4:产经新闻
  • 5:财经海外
  • 6:观点·专栏
  • 7:公 司
  • 8:公司纵深
  • 9:公司前沿
  • 10:公司·融资
  • 11:上证零距离
  • 12:调查·产业
  • A1:市 场
  • A2:市场·新闻
  • A3:市场·机构
  • A4:市场·动向
  • A5:市场·资金
  • A6:信息披露
  • A7:信息披露
  • A8:市场·期货
  • A9:市场·观察
  • A10:信息披露
  • A11:信息披露
  • A12:市场·调查
  • B1:披 露
  • B2:股市行情
  • B3:市场数据
  • B4:信息披露
  • B5:信息披露
  • B6:信息披露
  • B7:信息披露
  • B8:信息披露
  • B9:信息披露
  • B10:信息披露
  • B11:信息披露
  • B12:信息披露
  • B13:信息披露
  • B14:信息披露
  • B15:信息披露
  • B16:信息披露
  • B17:信息披露
  • B18:信息披露
  • B19:信息披露
  • B20:信息披露
  • B21:信息披露
  • B22:信息披露
  • B23:信息披露
  • B24:信息披露
  • B25:信息披露
  • B26:信息披露
  • B27:信息披露
  • B28:信息披露
  • B29:信息披露
  • B30:信息披露
  • B31:信息披露
  • B32:信息披露
  • B33:信息披露
  • B34:信息披露
  • B35:信息披露
  • B36:信息披露
  • B37:信息披露
  • B38:信息披露
  • B39:信息披露
  • B40:信息披露
  • B41:信息披露
  • B42:信息披露
  • B43:信息披露
  • B44:信息披露
  • B45:信息披露
  • B46:信息披露
  • B47:信息披露
  • B48:信息披露
  • B49:信息披露
  • B50:信息披露
  • B51:信息披露
  • B52:信息披露
  • B53:信息披露
  • B54:信息披露
  • B55:信息披露
  • B56:信息披露
  • B57:信息披露
  • B58:信息披露
  • B59:信息披露
  • B60:信息披露
  • B61:信息披露
  • B62:信息披露
  • B63:信息披露
  • B64:信息披露
  • B65:信息披露
  • B66:信息披露
  • B67:信息披露
  • B68:信息披露
  • B69:信息披露
  • B70:信息披露
  • B71:信息披露
  • B72:信息披露
  • B73:信息披露
  • B74:信息披露
  • B75:信息披露
  • B76:信息披露
  • B77:信息披露
  • B78:信息披露
  • B79:信息披露
  • B80:信息披露
  • B81:信息披露
  • B82:信息披露
  • B83:信息披露
  • B84:信息披露
  • B85:信息披露
  • B86:信息披露
  • B87:信息披露
  • B88:信息披露
  • B89:信息披露
  • B90:信息披露
  • B91:信息披露
  • B92:信息披露
  • B93:信息披露
  • B94:信息披露
  • B95:信息披露
  • B96:信息披露
  • B97:信息披露
  • B98:信息披露
  • B99:信息披露
  • B100:信息披露
  • B101:信息披露
  • B102:信息披露
  • B103:信息披露
  • B104:信息披露
  • B105:信息披露
  • B106:信息披露
  • B107:信息披露
  • B108:信息披露
  • B109:信息披露
  • B110:信息披露
  • B111:信息披露
  • B112:信息披露
  • B113:信息披露
  • B114:信息披露
  • B115:信息披露
  • B116:信息披露
  • 储备资产的选择
  • 央行新规预示新型金融调控体系起步
  • 银行“靠费吃费”经营思维
    还能持续吗?
  • 开拓更为广阔的治理水污染生态战略思路
  • 虱多不痒 债多不愁
  • 糟蹋环境的高包装算什么“体面”
  •  
    2011年8月30日   按日期查找
    6版:观点·专栏 上一版  下一版
     
     
     
       | 6版:观点·专栏
    储备资产的选择
    央行新规预示新型金融调控体系起步
    银行“靠费吃费”经营思维
    还能持续吗?
    开拓更为广阔的治理水污染生态战略思路
    虱多不痒 债多不愁
    糟蹋环境的高包装算什么“体面”
    更多新闻请登陆中国证券网 > > >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400-820-0277) 。
     
    稿件搜索:
      本版导航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收藏 | 打印 | 推荐  
    银行“靠费吃费”经营思维
    还能持续吗?
    2011-08-30       来源:上海证券报      作者:毕 舸

      ⊙毕 舸

      

      截至8月28日,已有12家上市银行公布了2011年上半年业绩。12家银行上半年共实现净利润4244.47亿元,其中手续费及佣金净收入就有2057.43亿元,占净利润近半。12家银行的手续费及佣金收入普遍增幅在40%以上,其中华夏银行高达90.40%,位居首位。

      新闻报道得出服务收费占比近半的结论,看来,是将银行净利润与服务收费净收入混为一谈了,其实净收入与净利润并非同一概念,可比性不大。不过,国内银行业收费服务收入增长率很高,则是不争的事实,特别是理财业务的手续费在跳跃式增长,方使收费服务的平均增长幅度被拉高。

      按理,银行服务收费收入占比提高,应该是好事,说明银行逐步摆脱对利差的依赖性,正在向以服务要效益的道路迈进。而服务收费收入占比增大,恰恰是国际金融业的发展趋势。可问题是,这对银行服务水准是有很高要求的。国内银行业的盈利模式正在快速向国际同行靠拢,收费服务项目日益增多,服务质量却非但没能跟上,反而还存在着欺骗客户、违规操作、乱收费等恶劣行为。在这样的境况下,又怎能让客户满意呢?因此,对银行收费的高增长,国人当然会有更多抱怨。

      所以,对于这12家上市银行看似光鲜亮丽的业绩报告,民众和银行自会读出截然不同的况味——民众会将其作为权益不断被蚕食的证据,银行则会在这一利益诱导信号下继续强化对手续费及佣金收入的路径依赖,未来在上百项收费之外,巧立名目贡献更多的与国际接轨的收费项目,几乎是没有悬念的。

      与国外银行不同,国内银行尤其是四大国有银行的性质非常特殊,可谓半市场半行政的混合体。尤其是诸多门槛限制之下,外资银行无法介入国有银行主导的人民币存储业务领域,国有银行完全可以凭借对人民币存储业务的垄断形成强势话语权,想怎样收费就怎样收费。换言之,客户与国有银行之间并非平等自由的市场契约。

      目前国内CPI持续高涨,客户在银行的存款利率与CPI增幅之间存在明显的落差,实际已面临贬值风险。在如此情势下,客户已为维持银行较低存款利率作出了巨大贡献,确保银行能在银根紧锁下依然有较好收益,可银行依然在不断开征新的收费项目,这些项目又基本集中于中小客户使用率较高的领域,对VIP大客户反而有更多的收费优惠政策,形成严重倒挂的“二八定律”——20%的大客户专享银行特供的优质服务以及收费优惠,80%的中小客户反而成为银行利润榨取对象。

      当银行的“收费权”因没有现行法律制约而被任意发挥,当银行受到过度的行政保护形成市场垄断,由此转化为对合理竞争的排斥时,就会缺乏提升经营效率的内在动力,这也使得这样的银行离真正市场化的经营主体相距甚远。尤其是把市场化等同于唯利益化导向的片面误读,以及银行发展模式还处于单一依靠存贷利率差和收费的粗放阶段的情况下,银行业收费服务项目在增多,收费增长率较高,服务水准却无法同步提升的状况是不可能改变的。

      但是,无论如何,国内金融业必然要与国际金融接轨,银行业的盈利模式也必将发生质的变化,依赖利差轻松赚大钱的机会也在不断消失。如果不尽快提高服务质量,不尽快从“靠费吃费”的经营思维中挣脱出来,凭借优质的服务赢得客户的青睐,就无法保证持续稳定的盈利格局,或将面临生死存亡的困境。很难设想,一旦政策的温室被去除,这些沉浸于收费就能赚取暴利的“羊群效应”中的上市银行,面临竞争趋于白热化的国际金融市场以及资本雄厚理念先进的跨国银行巨头时将怎么办?

      留给国内银行业转变模式的时间并不多了。

      (作者系媒体人,财经评论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