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记者 婧文
有一首“基金渠道”版本的蓝精灵之歌,在微博上广为流传:在那山的那边海的那边有人在卖基金,他们幽默又聪明,他们个个高学历,他们西装革履掏出名片全都是经理,可是一进银行卑躬又屈膝。哦,卖基金最悲剧,哦,卖基金最苦闷……
常听基金渠道朋友说,“不是在卖基金,就是在赶往卖基金的路上”,而有基金渠道经理甚至自嘲,“行情不好的当下,是顶着‘钢盔’在卖基金。”
如果说,对于投资管理业而言,比的是谁活得更长,那么,跑对了方向则比奔跑的速度更为重要。当基金销售逐步陷入“怪圈”之后,或许,我们应该放慢脚步,静下心来,倾听一下各界人士的声音,多一些反思,少一些浮躁。
基金渠道员工
北京某基金公司上海分公司总经理:新基金发行已是赔本赚吆喝,基金公司仍然臣服于规模的魔术棒,小公司为了生存而战,大公司为了荣誉而战。结果是,发行成本越来越高,基金业资产管理规模逐年下降,新基金成立之后份额大幅缩水。基金业最终会发现,从发行时的卖力宣传、高额渠道激励,把众多资源投入新基金发行不过是在为别人做嫁衣裳。
某基金公司一线销售人员:四年内,我失去了看日历的习惯,每一年的时间,都是用一个个新基金和营销活动分隔而成的。每当需要有所回忆的时候,总是如是开头:是什么什么基金和什么基金发行之间的事情,抑或是,是大盘多少点的时候吧。四年内,我几乎丧失了生活的权利,每一个在酒店、酒桌、火车、机场度过的晚上。
广州某基金销售员工:听到两个同行讲自己的故事:一个是爸爸,新基金发行期到处跑,已经有两个月没见过家里那刚出世不久的宝宝了;另一个是妈妈,生完孩子三个月就被逼上渠道,赶着车轮一路扬尘。我相信不是靠激情,而是非凡的毅力,这样的职业你觉得幸福吗?
上海某基金渠道经理:有利益就会有动力,旱涝保收的管理费提取模式,决定了基金的规模才是基金公司追求的最大目标。但如果基金不能为投资者带来收益,在基金销售一线,只会造成越发越讨人嫌。开放期一到,帮忙资金就疯狂赎回,基金规模也难以增长,公募基金已走入死胡同,整个行业应该有所反思。
基金公司高管
东方基金总经理单宇:
规模是流动的,大家都明白这个道理。而且实践证明,眼下的市场环境中你也发不出太大规模来。一味的发行新基金冲规模并非出路,从近两年的趋势可以看到,新基金发行数量频频创新高,但行业整体规模不增反降,正印证了基金公司还是要踏踏实实做业绩,规模是做出来的,不是发出来的。
兴业全球基金管理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杨卫东:
过于注重发行新基金或追求发行数目,势必导致基金公司大多数的资源向发行倾斜,整个市场团队疲于发行,而且,频繁的发行促使渠道不断“赎老买新”,逼迫其他基金公司为了维持份额也不得不发行新基金,迫使基金公司不断接受渠道越来越高的要价,最终对整个行业都没有好处。
未来市场上可能出现主动和被动的基金清盘,或是将过小的差不多类型的基金进行合并,10个1亿元左右的同类基金,不如合并成一只10亿的基金,让10个基金经理中最好的那个来管。销售艰难的中小型基金公司,由于成本的上升,资本金的透支,早晚会被收购兼并。
国联安基金公司副总经理王峰:预计以后新发产品的商业利益会出现边际效应递减的趋势。每家公司会考虑档期、成本、利润等因素,新基金不是发得越多就越好,或者说发得越多就越能提升规模。
去年规模增幅排名前列的公司,并不是产品发得最多的,而是抓住时机,发行了契合市场需求的产品。同时,你要想多发新基金,也要做好扎实的准备工作,比如说人员储备、产品设计与渠道配合等。
我们预期,行业会重新思考,产品发行市场未来会降温,有的公司会率先阶段性关闭或调控生产能力,整个行业形成新一轮的均衡。在产品策略上,新产品要有可取之处,或者是完善公司产品线,契合投资者多样化需求,或者在推动市场发展上有独到之处,即要选择那些依靠市场力量就能自然生存壮大的品种。
基金第三方分析师
好买基金研究中心首席分析师曾令华:
销售难到一定程度,未来发行的行业格局肯定会发生变化,新基金发行可能会逐步放缓。需要指出的是,基金发行困难并不是因为发得多,而是因为没有了赚钱效应。基金公司应该更多的想一想怎么才能为客户赚钱。
华泰联合证券基金研究中心总经理王群航:
因为董事会对于基金公司高管的规模考核有要求,基金公司注重规模。而因为激励机制的原因,银行会有更多的动力卖新基金而不是做老基金的持续营销,因此,基金公司为了做规模只有通过新产品来做。但是对基金公司而言,每一只新产品就是一粒种子,行情一旦好转,基金赚钱之后,规模自然就上去了。
现在已经有很多基金经理一拖多的情况,如果基金发行不断扩张,未来2~3年可能会出现基金小组共同管理多只基金的现象。
德圣基金研究中心总经理江赛春:
新基金发行已经陷入了一种“怪圈”,这样“拼发行”肯定会透支行业的资源,如果市场持续低迷,目前的发行现状肯定不具有持续性。目前来看,很多传统的大银行已经发不动了,个别小银行在发行上还能够“冲一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