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恩泽
有这么一团充满神秘色彩的云,它并不是大自然中的云,却能呼“风”唤“雨”,激起“雷电”交加,并改变了人类的生活方式,成了最具创新竞争力的朝阳产业。这就是云计算产业,颠覆了IT产业脱胎换骨而出的新型产业。
什么是云计算?是互联网和超级计算能力的结合。它倡导的模式是:聚合包括CPU、存储、网络在内的所有的硬件、软件,以及数据与服务,建设规模庞大的数据与应用中心,让个人和企业用户通过互联网随时访问、分享、管理和使用相关资源。就好比是从单台发电机模式转向了电厂集中供电模式,数十亿台个人电脑和其他设备接入云计算中心,将带来工作方式和商业模式的彻底变革。
“云”是互联网属性最为形象的表述,互联网没有边界,或者说边界不清晰,就像是一团团分散、飘浮的“云”。不妨想象这么一幅图:天空飘浮着许多云,这些云都是一个个庞大的数据中心。当你需要某种服务时,可以通过如电脑、手机等终端系统去访问这些云,获得信息或有关资源。
因此,云计算就像是可以随时存取的数据信息银行,能让每个终端都有无限的计算、存储和整合资源的能力,就像天上的云一样那么多又那么快。
于是,与云计算链接的相关产业应运而生。云计算商业模式,涉及服务器、存储、网络等基础架构,以及中间件、操作系统、应用软件、网络服务在内的诸多领域,从而开创一种全新的IT应用前景。
中国云产业既是应运而生,又是生逢其时。
中国的手机用户数、网民数量都已是世界第一,今年第二季度统计数据显示,中国的PC销量也已成为世界第一,这也意味着中国IT用户世界第一,无论是数据生产还是数据消费量都领先于其他国家。这就为云计算产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终端基础。
一方面,建不如租,减少成本。中国拥有世界上数量最多的中小企业,他们如要投资建立数据中心的投资回报率较低,也很难与业务的快速成长匹配,而云计算的租用模式正好为这些中小企业提供了合适的解决方案。
另一方面,资源共享,利润均占。拥有众多服务器、存储硬件厂商以及平台软件厂商都期盼通过云计算平台将自身产品跻身政府和企业用户中,抢占地盘,以便未来能获得更多的市场机会。同时,云计算运营商也瞄准着市场,伺机而动。正在全国各地兴建高性能计算中心、超级计算中心的政府下属企事业单位有望捷足先登,成为面向公共计算领域的云计算运营主体。而电信运营商、IDC托管服务商、大型互联网公司、软件平台解决方案提供商等也具有成为云计算运营商的潜质。
从初期的多方质疑到现在的广泛认可,我国云计算产业正处于即将快速发展的前夜。 不过,中国云产业虽然发展势头如此迅猛,却也掩盖不了其与生俱来的障碍。
一是鱼龙混杂。由于目前尚未形成有效的评价、资格认证和准入机制,云计算市场上鱼龙混杂,缺乏大型、可信赖的服务提供商,也缺乏行业普遍认可的成功应用实践案例,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产业规模的扩张。
二是标准缺失和不统一。国内云计算产业仍处于起步阶段,市场咨询机构IDC发布报告认为,当前许多和云计算有关的术语、技术接口等仍是“各说各的”,不同公司采用不同的技术方案,致使大量数据和服务无法在各公司范围内转移、共享,大大局限了云计算的应用服务范围。
三是眼下云计算还有许多安全隐患,而包括数据存储、传输安全,数据隐私、数据主权、身份认证等问题是用户非常关心的问题,云计算产业要共享,更要安全,如果消费者忐忑不安,那将制约云产业的发展。
所以,云计算产业要想健康、规范、安全地运营,必须设定一定的门槛,制定合乎中国国情的标准,同时加强安全监管。眼下虽然对云计算仍存在这样那样的疑虑,但随着云计算概念的普及,产业界逐渐对其形成了共识。中国在上一轮产业变革即制造业战略转移中丧失了一些机遇,错过了初一,不能再错过十五。中国需要抓住这一轮产业变革,占据国际产业分工制高点。
随着云计算等相关产业被国务院列入战略性新兴产业,全面提高信息化水平被写入“十二五”规划,我国对云服务的战略需求将愈加迫切,云计算产业迎来重要发展契机。据预测,未来两年,云计算应用将以政府、电信、教育、医疗、金融、石油石化和电力等行业为重点,在中国市场逐步被越来越多的企业和机构采用,市场规模也将从2009年的92.23亿元增长到2012年的606.78亿元,年均复合增长率高达87.4%。
而据东方证券测算,未来五年,我国云计算产业链规模或可达到7500亿至1万亿人民币左右,到2015年,有望占到战略性新兴产业15%以上的产值规模。
(作者系晶苏传媒首席分析师,财经媒体专栏作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