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头版
  • 2:要闻
  • 3:焦点
  • 4:产经新闻
  • 5:财经海外
  • 6:观点·专栏
  • 7:公 司
  • 8:公司纵深
  • 9:公司前沿
  • 10:公司·融资
  • 11:上证零距离
  • 12:特别报道
  • A1:市 场
  • A2:市场·新闻
  • A3:市场·机构
  • A4:市场·动向
  • A5:资金·期货
  • A6:信息披露
  • A7:信息披露
  • A8:市场·观察
  • B1:披 露
  • B2:股市行情
  • B3:市场数据
  • B4:信息披露
  • B5:信息披露
  • B6:信息披露
  • B7:信息披露
  • B8:信息披露
  • B9:信息披露
  • B10:信息披露
  • B11:信息披露
  • B12:信息披露
  • B13:信息披露
  • B14:信息披露
  • B15:信息披露
  • B16:信息披露
  • B17:信息披露
  • B18:信息披露
  • B19:信息披露
  • B20:信息披露
  • B21:信息披露
  • B22:信息披露
  • B23:信息披露
  • B24:信息披露
  • B25:信息披露
  • B26:信息披露
  • B27:信息披露
  • B28:信息披露
  • B29:信息披露
  • B30:信息披露
  • B31:信息披露
  • B32:信息披露
  • 过度金融化的历史教训
  • 该怎么评估当前中国经济两大风险
  • 推动股市
    形成自身造血机能
  • 空壳公司“神奇”连赢政府采购大单
  • 加紧夯实利率市场化的基础条件
  • “我们是99%”!
  •  
    2011年10月11日   按日期查找
    6版:观点·专栏 上一版  下一版
     
     
     
       | 6版:观点·专栏
    过度金融化的历史教训
    该怎么评估当前中国经济两大风险
    推动股市
    形成自身造血机能
    空壳公司“神奇”连赢政府采购大单
    加紧夯实利率市场化的基础条件
    “我们是99%”!
    更多新闻请登陆中国证券网 > > >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400-820-0277) 。
     
    稿件搜索:
      本版导航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收藏 | 打印 | 推荐  
    该怎么评估当前中国经济两大风险
    2011-10-11       来源:上海证券报      作者:刘熀松

      我国正逐步过渡到了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阶段,经济保持高速增长的难度越来越大。推动我国经济增长的原有动力有所减弱,正在培育的新动力没有形成强大的推动力。下半年我国经济增长速度仍将放慢,但出现“滞”和“硬着落”的可能性不大。

      刘熀松

      我国经济增长速度在一点点放慢,而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的涨幅正好相反。有不少人因此担忧,如果这一趋势延续,那么就有可能出现经济增长和物价上涨的最坏组合,即“滞胀”。此外,国内外有一些研究机构和经济学家担心中国经济会出现“硬着落”的风险。那么,中国经济到底会不会出现“滞胀”?会不会“硬着落”呢?

      讨论“滞胀”,首先要对滞胀有个定义。从定性的角度来讲,“滞胀”的定义很明确,即经济增长停滞(对发达国家适用)或者经济增长速度较慢(对发展中国家适用),同时物价上涨较快。但从定量的角度讲,许多人对“滞胀”的理解就不一样了。什么样的经济增速算慢?什么样的物价涨幅算快?这与一国的经济发展水平和所处发展阶段有关,需要根据实情作动态调整。对中国这样的发展中国家来讲,假如出现了6%的增速,绝大多数经济学家都会认为是“滞”了。

      在改革开放以来的32年间,我国经济年均增速为9.8%左右,增速低于8%的年份有7年。因此,在这32年间,如果我国经济增速低于8%,基本上可认为是“滞”了。但考虑到现在我国经济规模已很大,发展已进入了新阶段,“十二五”规划中对经济增速的安排是年均增长7%,因此,站在今天的时点上,判断我国经济是否“滞”了,肯定不能以8%,也不能以7%作为分界线。综合考虑这些因素,笔者倾向于认为,如果“十二五”期间我国经济增速低于6%,那可以认为是“滞”了。当然,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经济增速逐步放缓将是经济规律使然,因此,“滞”的数量界定,也应随着时间而调整。预计2020年以后,6%的增速就非但不是“滞”而是高增长了。

      经济“软着落”和“硬着落”的分界线也在于此。如果短时间中,我国经济增速回落到6%以下,可以认为出现了“硬着落”。而如果此后几年经济增速一直在6%以上,或者经过几年以后才逐步回落到6%以下,那就可以认为我国经济实现了“软着落”。

      对于“胀”的认识,分歧不大。最近几年,政府工作报告一般将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的上涨幅度控制在3%以下作为目标。但今年政府工作报告将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的上涨幅度控制在4%以下作为目标。因此,笔者倾向于将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4%作为“胀”的分界线。如果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的上涨幅度超过了4%,就认为经济“胀”了。

      由上述基本认知,笔者得出如下的判断:

      第一、今年上半年我国经济“胀”了,但未“滞”。

      第二、今年下半年我国经济增长速度仍将放慢,但经济不会“滞”,也不会“硬着落”。从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发布的中国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PMI)可看出,我国经济扩张的动力已较弱,经济增长速度将进一步放慢。预计2011年第三、四季度经济增长速度将分别回落到8.9%、8.1%左右,全年我国经济的增长速度为9.0%至9.2%,这个增速与“滞”、与“硬着落”都是挂不上钩。

      第三、今年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涨幅已于7月见顶,拐点已现,但全年涨幅回落到4%以下的可能性几乎没有,就全年来讲,经济仍然处于“胀”的状态。笔者对明年物价形势较为乐观,预计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的涨幅有望回落到4%甚至3%以下。

      现在社会上对物价上涨形势持悲观看法的居多,因此,对这一判断,需要花较多篇幅解释一下。

      在经济活动中,各类商品价格的上涨常常是不同步的。通常,股价和房地产价格会先涨,然后传导到能源、原材料等资源类商品,再传导到建筑材料、家电、家具等工业品,接着是劳动力价格上涨,最后是农副产品价格上涨。始于2008年下半年的货币大投放形成的物价上涨,基本走完了整个循环。目前,农副产品的价格上涨正在逐步进入尾声。我们没有观察到能刺激新一轮价格上涨循环的因素。而货币供应量的增速已基本回归到正常状态,推动物价上涨的货币因素正在逐步消失。通胀压力在2011年年底或2012年年初将显著减轻。我们分析了央行发布的物价预期指数和国内生产总值平减指数之间的关系,发现两者之间呈现出高度的相关性。在趋势的变化时点上,物价预期指数达到峰值或者谷底的时间一般都提前国内生产总值平减指数的变化1至3个季度。去年第四季度物价预期指数达到了十一年来的最高点,为81.7%,随后出现了回落,今年一、二、三季度物价预期指数相比去年第四季度均出现了明显回落,这预示通胀将在今年三季度见顶。

      第四、明年我国经济的增长速度仍将回落,但落到6%以下的可能性不大,因此,明年我国经济出现“滞”的可能性不大,出现“硬着落”的可能性也不大,但还不能完全排除“滞”与“硬着落”的可能性。

      得出这个判断的理由是,推动我国经济增长的原有动力有所减弱,新动力正在培育,还没有形成强大的推动力。我国正逐步过渡到了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阶段,经济保持高速增长的难度越来越大。土地成本、行政管理成本居高不下、劳动力成本、物流成本大幅上升,人民币不断升值、欧美发达国家经济低迷,都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我国经济的国际竞争力。我国整体技术水平正在越过引进、消化、吸收的阶段,这意味着技术进步的速度将放慢。而地方政府融资平台的治理和体制外资金成本的大幅度上升,将抑制投资的增长,明年的投资很难保持今年的增速。另外,民间借贷市场规模不断扩大,正在孕育新的风险因素。由于我国的货币扩张政策受到国内商品价格、房地产价格迫近甚至超过国际水平的严重制约,此次紧缩性货币政策结束后,很难再实施扩张性货币政策。这意味着货币政策将来将是真正稳健的,也意味着解决原先可以通过货币扩张来解决的问题的难度加大了。

      初步测算,今年经济增速可能回落到7.5%左右。

      (作者系上海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