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止创业板企业动力衰竭?
⊙汤闯新
沪深股市开办创业板的目的,是为中国经济发展开拓一条新的道路,以加快中国的创新型企业的融资速度,为促进中国的创新型中小企业的大力发展增添活力,为催生创新经济模式创造条件。
然而,创业板开市迄今,部分上市创业板的企业不仅没有了新的创新能力,还丧失了创新动力。这些创业板企业上市的目的,并不是为了获得新的生长空间,在相关领域打开一片新天地,而仅仅是为了到股市尽快兑现。所以,一些创业板企业筹备上市融资时,不顾实情,想方设法吸引到高倍的超募资金。为此,在融资上市前,尽一切可能把财务报表做得漂亮。获得高额融资后,则或用于非企业的创新投资,或存银行吃利息。更有一些创业板企业的高管和核心人员,在股票上市后,想的就是怎么把持有的股票在二级市场套现,落袋为安。试想,在这种情形下,企业怎么可能还会有创新动力?生产经营又怎么上得去?
两年来,我们见识了不少这样的创业板上市公司的故事:
先是业绩迅速变脸。由于不少企业是包装上市,甚至化妆上市,上市后无法持续包装或化妆,立即原形毕露,企业生产经营大幅下滑。
接着是企业高管和企业中的核心人员纷纷离职,为在股市中套现准备条件。创业板企业上市造就了大量千万富翁、亿万富翁,不少人一夜暴富后,便丧失继续奋斗的动力,企业遂丧失了不断创新的动力,就一心等着股票限售期的结束。
伴随着以上两大趋势,创业板股票在经历短时间的炒作后,股价便一落千丈。这不仅使大多数创业板股票成为投机的对象,甚至有些创业板股票上市不久就跌破发行价,严重打击了二级市场投资人的持股信心,严重危害市场的健康。
那么,怎么才能保证创业板企业长久创新的动力?怎么才能保持大多数创业板的历久弥新?怎么保持创业板投资者恒久的投资信心?现在的监管思路,往往从加强发行保荐人、保荐机构和上市审核人员的责任心,加强对企业、发行保荐人和保荐机构的监管,强化发行审核和提升专业水平等方面着手。这些由提升从业人员职业道德和专业人员的专业水平出发的措施,固然重要,但仅仅靠这些,是难以治愈这些痼疾的。事实一再证明,在资本巨大的诱惑面前,很多道德的防线,往往不堪一击。
笔者以为,解决问题的根本之道,在于从制度上确保创业板的健康发展,从制度上保证创业板企业的发展长久动力,这就不能不考虑修改现行的创业板股票持有制度。比如,将现行创业板股票上市后的首发股东的一年限售期和企业高管离职后的六个月限售期分别延长至三年后或五年后,这样做,至少在大量的市场分析人士和更广大的股民的火眼金睛持续关注下,企业的财务报表,继续三五年的包装或化妆的难度将大大提高。尤其是现在愈益严厉的企业的财务审计之下,这就可以大大减少企业的包装或化妆上市现象。
而将企业高管离职后减持股票的时间延长到三年或五年后,是从制度上限制了创业板企业高管和企业核心人员对企业的短期投资行为和短期思维模式。因为如果企业高管对企业仍旧是短期投资行为和短期思维模式,股票上市后,不思进取,企业不能维持不断创新高速发展,企业不能长久做出业绩,股价就不可能维持高位。股价下跌,企业高管和企业核心人员持有的股票价值就会大幅打折。这就逼迫企业的高管和核心人员继续为企业认真服务,对股民的利益负责。
(作者系财经作家,著有《美国的秘密》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