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头版
  • 2:要闻
  • 3:财经新闻
  • 4:观点·专栏
  • 5:财经新闻
  • 6:公司
  • 7:市场
  • 8:市场趋势
  • 9:开市大吉
  • 10:上证研究院·宏观新视野
  • 11:信息披露
  • 12:圆桌
  • 13:信息披露
  • 14:信息披露
  • 15:信息披露
  • 16:信息披露
  • 17:信息披露
  • 18:信息披露
  • 19:信息披露
  • 20:信息披露
  • 21:信息披露
  • 22:信息披露
  • 23:信息披露
  • 24:信息披露
  • 25:信息披露
  • 26:信息披露
  • 27:信息披露
  • 28:信息披露
  • A1:基金周刊
  • A2:基金·基金一周
  • A3:基金·市场
  • A4:基金·基金投资
  • A5:基金·视点
  • A6:基金·焦点
  • A7:基金·专访
  • A8:基金·封面文章
  • A10:基金·海外
  • A11:基金·投资者教育
  • A12:基金·投资者教育
  • A13:基金·晨星排行榜
  • A14:基金·互动
  • A15:基金·专版
  • A16:基金·人物
  • T1:入市十年
  • T2:入市十年
  • T3:入市十年
  • T4:入市十年
  • T5:入市十年
  • T6:入市十年
  • T7:入市十年
  • T8:入市十年
  • T9:入市十年
  • T10:入市十年
  • T11:入市十年
  • T12:入市十年
  • 房地产市场有多大调控承受力
  • 中国式超越:铸造非价格竞争优势
  • 提请推举
    来自中小股民群体的人大代表
  • 落袋才是真:高管年末忙抛股
  • 外论一瞥
  • 雷科夫法官有话说
  •  
    2011年12月5日   按日期查找
    4版:观点·专栏 上一版  下一版
     
     
     
       | 4版:观点·专栏
    房地产市场有多大调控承受力
    中国式超越:铸造非价格竞争优势
    提请推举
    来自中小股民群体的人大代表
    落袋才是真:高管年末忙抛股
    外论一瞥
    雷科夫法官有话说
    更多新闻请登陆中国证券网 > > >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400-820-0277) 。
     
    稿件搜索:
      本版导航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收藏 | 打印 | 推荐  
    中国式超越:铸造非价格竞争优势
    2011-12-05       来源:上海证券报      作者:梅新育

      通过在基本平等互利的基础上入世,堪与尼克松访华取消对华全面贸易禁运、美国给予中国永久性正常贸易关系(PNTR)相提并论,是新中国对外经贸发展史上的三大利好。随着中国在世界贸易体系中循序渐进赢得更大谈判能力,中国经济的稳定器作用扩展到了东亚之外。

      梅新育

      “1990年代以来经济全球化的最大赢家”——国际上的这一评价堪称对中国入世十年成就的最好总结。通过在基本平等互利的基础上入世,中国对外经贸赢得了更可预见的发展环境,堪与尼克松访华取消对华全面贸易禁运、美国给予中国永久性正常贸易关系(PNTR)相提并论,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对外经贸发展史上三大利好。

      入世以来,中国对外经贸取得了长足发展,尤以对外贸易、特别是出口贸易规模加速扩张表现抢眼。在入世前的1991年至2001年间,中国出口额从719.10亿美元上升至2660.98亿美元,增长270%,年均增幅14.0%;2002年,中国出口便猛增22.4%,2001年至2010年间,中国出口从2660.98亿美元上升至15777.89亿美元,增长493%,年均增长21.9%。2000年至2008年间,世界出口年均增长12%,中国出口年均增长24.4%。这意味着出口部门为中国国民创造了更多就业机会,中国产业赢得了更大规模效益和更多高成长机遇,有了更大的概率铸造非价格竞争优势,去超越曾不得不高度依赖的价格竞争策略和廉价劳动力、廉价土地之类“优势”。

      出口贸易的持续高速增长,直接拉动了中国的经济增长。2002年至2010年间,在始于西方国家的IT泡沫破灭冲击余波荡漾之际,不久又遭遇次贷危机—欧美主权债务危机冲击,而且一直遭受初级产品行情持续高涨的压力,中国GDP增长率在这9年中仍有5年超过10%,另外4年也全都在9%以上,外向型经济发达的中国东南沿海地区,整体经济生活的繁荣富庶几乎不让中等发达国家。另一方面,出口贸易持续高增长也使中国得以彻底摆脱自鸦片战争前夜以来困扰中国160年以上的国际收支逆差压力,宏观经济由此赢得了良好的稳定性。虽然持续巨额贸易顺差和天文数字的外汇储备貌似给我们带来了众多困扰,但胖子的烦恼与饥民的烦恼有着本质的不同。

      就总体而言,入世之后,国内产业遭受的冲击不如入世前普遍担忧的那么大。典型如汽车工业,入市前普遍担忧这将面临最大冲击,结果是中国已连续数年位居世界最大汽车生产国和销售市场之列。同时,也正是对“入世”后中国外向型经济前景的乐观预期,推动了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猛增。在国际收支平衡表上,2001年中国对外直接投资流出70.92亿美元,比上年(22.39亿美元)猛增217%;而据商务部、国家统计局、国家外汇管理局历年联合发布的《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统计公报》,2010年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净额(流量)为688.1亿美元,连续九年保持增长势头,年均增速高达49.9%,已超过日本(562.6亿美元)、英国(110.2亿美元)等老牌对外投资大国,跃居当年全球第五大对外直接投资母国,占全球当年流量的5.2%。

      对外贸易绝对规模、增速远超其他各国和地区的结果,是中国在世界贸易体系中排名不断提升。1950年,中国出口总值排名全球第27位,1980年列第26位,1990年列第15位,2001年列第6位,2004年至2006年位居世界第三,2007年升至第二,2009年以来已稳居世界第一。这为中国在世界贸易体系中循序渐进赢得更大谈判能力奠定了坚实基础;也意味着中国越来越有能力超越此前被动的“与国际惯例接轨”,而去推动确立更加公平合理、更符合我们期望的贸易规则,进而加快改善中国在国际经贸利益分配格局中的地位。在多哈回合谈判中,世人已开始看到了这个趋势。那种常见的中国仅是贸易大国而非贸易强国的说法,多少失之偏颇,虽说“大”不等于“强”,但可持续的“强”只能以“大”为基础。

      在规模扩张的同时,中国对外贸易商品结构持续优化,出口额中工业制品所占比重不断提升,技术含量较高的机电产品占比显著提高;进口额中初级产品所占比重则不断提升,工业制品占比则不断下降。即使考虑到2002年以来国际市场上初级产品牛市启动、初级产品进口价格持续大幅上涨的因素,按数量衡量,中国初级产品进口的增长也相当惊人。入世以来,中国制成品出口进一步远远超过初级产品出口。按照联合国《国际贸易标准分类》(SITC)分类,入世前的2000年,中国出口中初级产品占10.2%,工业制品占89.8%;2010年,中国出口中初级产品占比降至5.2%,工业制品占比提高到94.8%。2000年至2010年,中国出口额中机械及运输设备占比从33.1%提高到49.5%,占比提高16.4个百分点,而工业制品总体占比提高5个百分点。

      中国入世同时又是贸易伙伴的福音,因为中国出口贸易的空前扩张,也伴随着进口和对外直接投资的高增长。根据中国《海关统计》和世贸组织2009、2010年《世界贸易报告》数据,2000年至2008年间,世界进口年均增长12%,中国进口年均增速则高达22.4%。2009年,世界进口萎缩24%,中国进口只下降了11.2%。2010年,中国进口增幅更高达38.7%。时至今日,中国已跃居世界第二进口大国,国内消费连续10年保持两位数或接近两位数增幅,从而使中国得以凭借强大进口能力带动贸易伙伴经济增长。在入世前的东亚金融危机期间,中国经济就发挥了东亚经济稳定器的作用;在2008年以来的全球性金融经济危机中,中国经济的稳定器作用扩展到了东亚之外。正是中国强大的进口需求带动多个国家和地区较快走出了萧条,以至于在德国这样的欧洲经济火车头,2009年下半年以来奇迹般的经济复苏被不少舆论称作是“中国制造”的。

      (作者系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副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