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头版
  • 2:要闻
  • 3:焦点
  • 4:年终特稿
  • 5:财经海外
  • 6:产经新闻
  • 7:观点·专栏
  • 8:公 司
  • 9:公司纵深
  • 10:公司前沿
  • 11:创业板·中小板
  • 12:年终特稿
  • A1:市 场
  • A2:市场·新闻
  • A3:市场·机构
  • A4:市场·动向
  • A5:市场·资金
  • A6:市场·期货
  • A7:市场·观察
  • A8:市场·调查
  • B1:披 露
  • B2:股市行情
  • B3:市场数据
  • B4:信息披露
  • B5:信息披露
  • B6:信息披露
  • B7:信息披露
  • B8:信息披露
  • B9:信息披露
  • B10:信息披露
  • B11:信息披露
  • B12:信息披露
  • B13:信息披露
  • B14:信息披露
  • B15:信息披露
  • B16:信息披露
  • B17:信息披露
  • B18:信息披露
  • B19:信息披露
  • B20:信息披露
  • B21:信息披露
  • B22:信息披露
  • B23:信息披露
  • B24:信息披露
  • B25:信息披露
  • B26:信息披露
  • B27:信息披露
  • B28:信息披露
  • B29:信息披露
  • B30:信息披露
  • B31:信息披露
  • B32:信息披露
  • B33:信息披露
  • B34:信息披露
  • B35:信息披露
  • B36:信息披露
  • B37:信息披露
  • B38:信息披露
  • B39:信息披露
  • B40:信息披露
  • 底部信号再现? 社保新增百亿入市资金
  • “稳中求进”释义
  • 每日关注
  • 险企首发可转债 平安融资压力暂缓
  • cnstock
  • 忧虑清盘红线 私募抄底偏“手软”
  •  
    2011年12月21日   按日期查找
    A1版:市 场 上一版  下一版
     
     
     
       | A1版:市 场
    底部信号再现? 社保新增百亿入市资金
    “稳中求进”释义
    每日关注
    险企首发可转债 平安融资压力暂缓
    cnstock
    忧虑清盘红线 私募抄底偏“手软”
    更多新闻请登陆中国证券网 > > >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400-820-0277) 。
     
    稿件搜索:
      本版导航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收藏 | 打印 | 推荐  
    险企首发可转债 平安融资压力暂缓
    2011-12-21       来源:上海证券报      作者:⊙记者 黄蕾 ○编辑 于勇

      ⊙记者 黄蕾 ○编辑 于勇

      

      偿付能力步步下滑,是今年悬在保险机构头上的“达摩斯之剑”,时刻面临着融资压力的释放。继密集发行次级债后,保险公司开始盯上另一融资工具——可转债。和公开增发相比,可转债有一段时间转股期,对市场冲击相对要小。

      保险公司首个可转债发行计划浮出水面。中国平安昨晚宣布董事会审议通过了资本规划的相关议案,拟发行可转换为公司A股股票的可转债,发行总额不超过260亿元。可转债期限为发行之日起六年,票面利率不超过3%。此发行议案还需获得股东大会审议通过及相关监管机关批准。

      值得注意的是,发行次级债已成为近年来保险业融资的主要途径,而可转债是保险公司历史上的“头一遭”。这主要是因为:根据保险公司发行次级债新规,保险公司可以发行次级债,但不能以集团名义发行。

      但现实的问题摆在眼前。除旗下子公司偿付“吃紧”外,中国平安集团的偿付能力也出现下滑。据了解,截止到今年10月底,中国平安的偿付能力充足率为170.7%。受近两个月股市萎靡所累,预计目前的偿付能力进一步下滑。

      据知情人士透露,融资计划的制定始于一个月前。最初的打算有两个:一是发行可转债,二是发行混合资本债。但考虑到市场接受程度、审批周期等因素后,最终选择了前者。

      以今年10月底的数据静态测算,假设此次拟发行的260亿元可转债全部转股,中国平安的偿付能力充足率可升到194.9%。预计募集到的资金会用来充实旗下子公司尤其是寿险公司的资本,截至10月底,平安人寿、平安财险的偿付能力分别为153.2%、171%。

      但关键的问题是,在可转债未转股之前,能否计入偿付能力,关于这一点,保监会目前并无明文规定。据本报记者了解,就这个问题,中国平安方面将积极与监管部门沟通探讨可转债计入附属资本的可能性,若监管部门同意该等条款,将直接提高中国平安的偿付能力,而不必等到转股之后。

      可以说,对于亟须夯实资本的中国平安来说,发行可转债是股市不佳情况下的无奈之举。但此次如能成功发行,其未来两三年内的偿付能力将保持一定的充足率,其向股市直接融资的需求就会减小。

      从市场接受程度来看,可转债自发行结束之日起6个月后方可转换为公司股票,而实际转股时间又取决于公司股票的表现和投资者的偏好,所以和公开或定向增发相比,可转债的摊薄效应将逐渐释放,因而相对来说对市场的冲击要小。

      如中国平安能成功发行可转债,对于其他两家亦有融资需求的A股保险上市公司来说,亦可在股市不佳时拿来效仿。但对于诸多未上市的保险公司而言,次级债依旧是其解决融资饥渴的“救命稻草”。

      可预见的是,如果资本市场持续低迷,保险业偿付能力下滑的问题将继续蔓延,发债将成为保险业的一种常态。

      (更多分析见A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