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头版
  • 2:要闻
  • 3:特别报道
  • 4:特别报道
  • 5:财经新闻
  • 6:专版
  • 7:观点·专栏
  • 8:公司
  • 9:市场
  • 10:市场趋势
  • 11:开市大吉
  • 12:广告
  • 13:圆桌
  • 14:上证研究院·宏观新视野
  • 15:信息披露
  • 16:信息披露
  • 17:信息披露
  • 18:信息披露
  • 19:信息披露
  • 20:信息披露
  • 21:信息披露
  • 22:信息披露
  • 23:信息披露
  • 24:信息披露
  • A1:基金周刊
  • A2:基金·基金一周
  • A3:基金·市场
  • A4:基金·基金投资
  • A5:基金·视点
  • A6:基金·焦点
  • A7:基金·专访
  • A8:基金·封面文章
  • A10:基金·特别报道
  • A11:基金·投资者教育
  • A12:基金·投资者教育
  • A13:基金·晨星排行榜
  • A14:基金·互动
  • A15:基金·研究
  • A16:基金·海外
  • 2012风险与机遇相伴而来
  • 2012基金业四大悬念
  • 2012机遇或许在最悲观之后
  • 2012明星机构策略盘点
  •  
    2011年12月26日   按日期查找
    A8版:基金·封面文章 上一版  下一版
     
     
     
       | A8版:基金·封面文章
    2012风险与机遇相伴而来
    2012基金业四大悬念
    2012机遇或许在最悲观之后
    2012明星机构策略盘点
    更多新闻请登陆中国证券网 > > >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400-820-0277) 。
     
    稿件搜索:
      本版导航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收藏 | 打印 | 推荐  
    2012机遇或许在最悲观之后
    2011-12-26       来源:上海证券报      

      

      ⊙本报记者 周宏

      

      2011年即将过去,2012年已经踏步走来。对于A股市场的所有投资者乃至基金从业者而言,2011年都是巨大的考验。而2012年的考验似乎更大。

      对于A股市场的担心是所有悲观情绪的根源。所谓,一切担心出股市。如果对2011年末的市场展望作个统计的话,2012年的全部A股投资者的年度策略整体是偏向灰暗的。身处卖方的券商研究机构几乎是一边倒的中性偏空策略,无论是“震荡”,还是“没有系统性机会”之类的措辞,都隐晦的表达着,研究分析机构对于未来宏观经济的悲观,以及由此带来的对市场观点的谨慎。

      值得庆幸的是,历史规律显示,市场一致的预期经常是错误的。无论是2005年,还是2007年,还是更早的2001年,市场对于多空机会的判断,尤其是拐点的判断大多是错误的。因此,至少有一半的可能,A股市场明年会有一定的表现。这个观点也和我们本期最新辑录的市场资深人士和大牌公私募基金是一致的。

      而证券基金行业自身,面对的很多行业性的结构性的问题,预计也将在2012年继续延烧,对于身处其中的诸多精英而言,有些担忧也是非常正常的。

      突出的问题应该是经营层面,经历了2008年的全市场暴跌、2009年的意外反弹,以及2010年和2011年的连续的震荡下行。基金这个理财产品对于投资者的吸引力正在不断下降。反映到具体层面就是,基金销售愈来愈难,基金因促进销售而支付的成本愈来愈高。

      一个直观的业内数据是,过去1年,各基金因为销售而给予的渠道的尾随佣金的比率,平均上升了10个百分点。这直接导致基金行业的盈利水平明显下降。在年末盘点了2011年的总体账目以后,2012年的基金行业财力投入和竞争态势必然有大变化。

      基金的募集发行则是另外一个考验所在,在管理层基本放开基金审核之后,2012年的基金发行呈现空前的发达且杂乱的状况。发达的解释是,2012年初一度成为基金发行历史上最为密集的时候,诸多基金公司纷纷把握发行机会争相多发快发产品(当然,这个势头在2011年中,股市降温后一定程度上有所退烧)。总体上说,基金发行的速度背后带有一种盲目的对于规模增长的热情,而似乎欠缺对于市场长线状况和发展节奏的把握。

      说杂乱,则是2012年基金募集发行的产品募集的趋势也经历了好几个方向性的变化,从债基到股基到混合型基金,从保本基金到商品基金、分级基金再到年终货币基金发行热。回过头来总结后发现,无论是哪个阶段性的趋势,都不能算是非常理性的行为。当基金管理公司对于规模的热衷和发行市道的低迷构成了一个错综复杂的局面后,基金的发行步点的凌乱就不可避免。越来越多的业内发行,更多的体现为一种行业内的竞争行为,而不是长线的事业规划。有些时候,这是行业自身生存的需要,有些时候,不免短视之嫌疑。

      当基金行业不再强势发展后,身处其中的从业人员势必出现不稳定的迹象。所以,可以预计的是,自2008年以来,基金行业经历的一轮轮的人员外流仍将持续。(当然,客观地说,也有不少人才流入)。2007年行业的极度狂热以及2008年的瞬间降温,构成了基金行业人才的第一轮“夺门而逃”,2009年的宏观调控和监管风暴是第二轮,2011年后,这个趋势变的隐晦、低调但更加暗流涌动。

      2011年是基金公司当家人(总经理)变化最剧烈的年份。(上海一个地区一度有6家基金公司总经理虚位以待)。但同时,所有准备转身离去的身影,都有意的放慢了脚步。所以,我们看到那些标志性人物在离去时会召开新闻发布会,会表示“仍然关心老东家”,会做很多很多,但不变的是,震动依然难免。时钟拨到2012年,我们仍然难以看到这个局面有所变化。

      2012年还有很多考验,比如,行业内的监管风暴,基金重仓股的安全,市场热点的变化,基金创新的步伐和方向。投资者的评价等等。基金行业的问题或许还有很多,但是不能掩盖的是,作为资产管理市场的发展方向,基金行业仍有巨大的空间——大概率上。

      记得一位基金行业的“资深人士”曾说过,基金行业最低迷的时候,不是现在而是本世纪初。对比当时行业面临真正的经营坎坷,现在的问题多数应该是可以解决的问题,只要事件抓得紧。

      从这个角度出发,2012年或许真的没有那么“寒冷”。或者,我们身处黎明前最冷的时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