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头版
  • 2:要闻
  • 3:焦点
  • 4:特别报道
  • 5:产经新闻
  • 6:财经海外
  • 7:观点·专栏
  • 8:公 司
  • 9:公司纵深
  • 10:公司前沿
  • 11:上证研究院·宏观新视野
  • 12:产业纵深
  • A1:市场封面
  • A2:市场·新闻
  • A3:市场·机构
  • A4:市场·动向
  • A5:市场·资金
  • A6:市场·期货
  • A7:市场·调查
  • A8:市场·观察
  • B1:披 露
  • B2:股市行情
  • B3:市场数据
  • B4:信息披露
  • B5:信息披露
  • B6:信息披露
  • B7:信息披露
  • B8:信息披露
  • B9:信息披露
  • B10:信息披露
  • B11:信息披露
  • B12:信息披露
  • B13:信息披露
  • B14:信息披露
  • B15:信息披露
  • B16:信息披露
  • B17:信息披露
  • B18:信息披露
  • B19:信息披露
  • B20:信息披露
  • B21:信息披露
  • B22:信息披露
  • B23:信息披露
  • B24:信息披露
  • B25:信息披露
  • B26:信息披露
  • B27:信息披露
  • B28:信息披露
  • B29:信息披露
  • B30:信息披露
  • B31:信息披露
  • B32:信息披露
  • B33:信息披露
  • B34:信息披露
  • B35:信息披露
  • B36:信息披露
  • B37:信息披露
  • B38:信息披露
  • B39:信息披露
  • B40:信息披露
  • B41:信息披露
  • B42:信息披露
  • B43:信息披露
  • B44:信息披露
  • B45:信息披露
  • B46:信息披露
  • B47:信息披露
  • B48:信息披露
  • B49:信息披露
  • B50:信息披露
  • B51:信息披露
  • B52:信息披露
  • B53:信息披露
  • B54:信息披露
  • B55:信息披露
  • B56:信息披露
  • “东强西弱”格局依旧 中国经济迈向V型软着陆
  • 国际大行
    解析2012年四大热点话题
  •  
    2012年1月5日   按日期查找
    4版:特别报道 上一版  下一版
     
     
     
       | 4版:特别报道
    “东强西弱”格局依旧 中国经济迈向V型软着陆
    国际大行
    解析2012年四大热点话题
    更多新闻请登陆中国证券网 > > >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400-820-0277) 。
     
    稿件搜索:
      本版导航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收藏 | 打印 | 推荐  
    “东强西弱”格局依旧 中国经济迈向V型软着陆
    2012-01-05       来源:上海证券报      作者:⊙记者 朱周良 ○编辑 王晓华

      “2011年虽然已经过去,但留下了太多有关金融市场和全球经济前景的问号。鉴于此,2012年将注定是一个充满挑战的年份。”在最新发布的《2012的全球市场》展望报告中,德银负责企业和投资银行业务的全球总裁贾因用了这样一番话开头。

      上述表态也是各国际大行对于今年世界经济形势判断的共同基调。尽管如此,在近期发布的全球展望报告中,德银、瑞银、渣打、汇丰、野村、美银美林等大行仍认为今年全球经济有望保持相对稳定增长,而支撑全球增长的最大力量,就是以中国为首的新兴市场。各大行普遍预计,中国经济有望在2012年实现软着陆,全年增长约在8%左右。

      在各大机构的描述中,中国经济未来一年的走势基本上呈现先抑后扬的“V字型”。

      ⊙记者 朱周良 ○编辑 王晓华

      “东强西弱”

      仍是全球主题

      渣打银行全球首席经济学家李籁思用了“东强西弱”一词来为该行2012年的全球经济展望报告做主题。

      “2012年两种速度的经济发展将会继续,一种是西方继续疲弱,另一种是东方保持稳健。复苏将出现在东方,而西方能够感受到。”李籁思在上述报告的开头写道。他进一步指出,2012年上半年,欧洲和西方的问题将拖累全球经济增长;而到下半年,中国和其他新兴经济体的强劲增长应会拉动全球经济增长。“如果有人需要实力均衡从西向东转变的证据,那这就是证据。”

      野村证券的全球分析团队则在题为《全球复苏遭遇欧元陷阱》的最新报告中指出,在其2012年的全球预期中,熟悉的“双轨”复苏仍将是活跃的主题。

      “新兴市场的活跃表现主要归功于中国,当然还有印度的功劳。”根据野村的数据,如果依购买力平价来衡量,2011年全球经济增长可能有42%来自中国,而估计2012年中国之于全球经济的贡献还要略高一些。野村预计,中国和印度合计将占2012年全球经济增长的近60%。

      瑞银则强调,尽管当前国际经济局势复杂多变,但有一个“最容易的预测”就是——新兴世界仍将继续处于升势。

      “2012年的亮点在于新兴市场。”以拉里·哈撒韦为首的瑞银全球经济团队如此总结。该行提炼出了2012年的经济预测三大主题,其中之一就是“新兴世界”,即新兴经济体的不俗表现及其与日俱增的经济重要性。瑞银认为,这主要得益于新兴经济体的资产负债表及长期增长基本面更强。

      当然,换个角度来看,正是由于中国经济在全球的重要性日益提升,围绕其增长前景的任何新增不确定性,都较以往更加明显地牵动着全球投资人的神经。

      “中国已成为全球经济增长的中流砥柱,是岌岌可危的全球复苏的唯一希望。”野村的分析师们这样写道,“所以我们非常担心中国经济硬着陆的风险”。渣打的李籁思则指出,尽管世界经济变得更加分化,但没有任何地区能够完全不受其他地区的影响,这样的状况在2012年仍将继续。

      中国经济软着陆成机构共识

      只不过,多数机构依然认为,中国经济不大可能在今年出现硬着陆,以经济温和降速、通胀回落为特征的“软着陆”,是更大概率事件。而在各大机构的描述中,中国经济未来一年的走势基本上呈现先抑后扬的“V字型”。

      德银在《2012的全球市场》报告中指出,中国经济增长在今年年初很可能加速下行,主要受到出口增长大幅下滑以及房地产市场活动进一步减弱拖累。预计第一季度的GDP环比年率增长可能降至接近甚至稍低于7%,但在年内余下时间有望反弹至9%左右,从而使得全年的增速达到8.3%左右。2010年全年,中国经济增长了9.1%左右。

      事实上,德银注意到,2011年年底,中国的年化经济增速已减缓至7%。但该行认为,中国经济不会出现硬着陆。德银认为,市场夸大了中国的房地产、银行和中小企业领域所包含的风险。

      野村的经济学家认为,受房地产和出口疲软的影响,2012年上半年中国经济将明显减速,一季度和二季度的GDP增速可能分别放缓至7.5%和7.6%。下半年,在政策放松以及保障房投资提速的带动下,经济将加快增长。

      瑞银则认为,中国的增速已在减慢,但相信中国经济将会成功实现软着陆,这就意味着在经济增长速度维持6%以上的同时,通货膨胀将会出现回落。瑞银指出,中国的居民、企业及中央政府资产负债表强劲,生产率基本面稳健,决策者有足够空间能迅速有效地对表明经济过度疲弱的迹象做出回应。

      “我们预计中国经济在未来数月将继续减速,这是对2010年初以来的政策调控的滞后回应,也是出口环境转弱(由于欧元区衰退)的结果。”瑞银的报告称。

      政策效应或下半年显现

      就具体增速来说,渣打银行的中国研究团队预计,中国2012年的实际GDP增长可能为8.1%,2013年有望升至8.7%。汇丰则认为,中国可能放松政策以保持未来数年的GDP增速达8%以上。美银美林认为,尽管面临强劲逆风,但中国2012年有望成功软着陆,实现8.6%左右的经济增长。相比之下野村稍稍悲观一些,该行预计中国2012年GDP增速将下降至7.9%,但2013年有望回升至8.2%。

      多家大行都认为,随着内外部经济环境恶化,中国可能在上半年放松政策,但其效果可能要到下半年比较明显地体现出来。

      汇丰以“全面宽松稳增长”作为2012年中国经济的基调,称中国的通胀压力和增长动能均明显放缓,要求加大政策宽松的力度。

      根据德银的预期,中国的CPI通胀今年上半年会骤降至3%,远低于去年第四季度的5%,主要受到农产品等商品价格下跌影响。野村预计中国2012年全年平均通胀率为4%。

      汇丰称,中国今年将放松货币政策,与之前的数量紧缩相对应,此轮放松也将以数量宽松为主导,预计今年上半年中国的准备金率还将下调150个基点;同时,税收减让和财政刺激政策也将登台以“保八”,且财政政策可能在此轮政策宽松中发挥重要作用。瑞银也预计,中国2012年初将出台财政政策支持。

      野村则指出,中国今年的政策将会放松,但只会“有序小幅”放松,政策的影响更多要到下半年才会显现。

      但野村等机构也注意到,中国现在大规模放松政策的先决条件更加“苛刻”。只有当经济增速低于7%,当局才会加大降息幅度并出台大规模的财政刺激措施,但这样的情形并非各大行的基本预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