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头版
  • 2:要闻
  • 3:财经新闻
  • 4:财经海外
  • 5:公司
  • 6:市场
  • 7:互动
  • 8:书评
  • 9:股市行情
  • 10:市场数据
  • 11:专版
  • 12:信息披露
  • 13:信息披露
  • 14:信息披露
  • 15:信息披露
  • 16:信息披露
  • 17:信息披露
  • 18:信息披露
  • 19:信息披露
  • 20:信息披露
  • 21:信息披露
  • 22:信息披露
  • 23:信息披露
  • 24:信息披露
  • 25:信息披露
  • 26:信息披露
  • 27:信息披露
  • 28:信息披露
  • 29:信息披露
  • 30:信息披露
  • 31:信息披露
  • 32:信息披露
  • 今天,理解幸福的核心概念到底是什么?
  • 经常情绪失控,
    不胜酒力却不肯停杯
  • 从中国企业标杆迈向国际范儿
  • ■披沙录
  •  
    2012年1月7日   按日期查找
    8版:书评 上一版  下一版
     
     
     
       | 8版:书评
    今天,理解幸福的核心概念到底是什么?
    经常情绪失控,
    不胜酒力却不肯停杯
    从中国企业标杆迈向国际范儿
    ■披沙录
    更多新闻请登陆中国证券网 > > >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400-820-0277) 。
     
    稿件搜索:
      本版导航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收藏 | 打印 | 推荐  
    经常情绪失控,
    不胜酒力却不肯停杯
    2012-01-07       来源:上海证券报      作者:史亚仙
      《失算的市场先生》
      ——泡沫年代与后泡沫年代
      詹姆斯·格兰特 著
      徐伟民 刘雁 译
      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
      2011年3月出版

      ——格兰特笔下的市场先生形象

      ⊙史亚仙

      

      “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但今年不同往年,或许看过美国巨片《2012》的人都不禁要问:新年的钟声会给世人带来新的希望,还是将敲响世界末日的警钟?这就是预言的力量。先撇开世界末日不论,谁不会为自己的明天计划和打算呢?

      《失算的市场先生——泡沫年代与后泡沫年代》一书的面世,为其作者——美国著名财经评论家詹姆斯·格兰特(James Grant)赢得了“预言家”的美誉。该书出版于2008年美国次贷危机爆发之后,其中收录的文章都选自由格兰特创办并主笔的半月刊《格兰特利率观察家》(Grant’s Interest Rate Observer)。当多数人仍被市场的迷雾和虚假的繁荣遮住双眼的时候,格兰特已一次次吹响了警示的号角。但可悲的是,预言家的价值往往在预言实现之后才被常人所认识。无怪乎格兰特也在书中自嘲为“卡珊德拉”(Cassandra,希腊神话中的预言家,被阿波罗诅咒,预言百发百中却无人听信),还戏称该行业远不及对冲基金业有利可图。尽管相比于“预言家”,格兰特更偏好于自己“观察家”的称呼。

      细论起来,是证券分析的开山鼻祖本杰明·格雷厄姆(Benjamin Graham)最早创造了本书的主角——“市场先生”。 在哥伦比亚大学执教期间,格雷厄姆让学生想象和一位患有狂躁抑郁症的市场先生共事:阳光普照时,他纠缠着你将手上的股份卖给他;一旦夜幕降临,他又要求你把他手中的股份买回去。那么,在被追随者奉为“神算子”的利率观察家眼中,市场先生又是什么样子呢?

      在格兰特犀利、睿智而不失幽默的文笔之下,市场先生的形象不仅与古典经济学中的有效市场理论格格不入,而且还好像经常会情绪失控。读完《失算的市场先生》,我们仿佛看到一个贪得无厌、饥不择食的浪荡子,今朝有酒今朝醉,只顾欢场尽兴,不胜酒力却不肯停杯,酩酊大醉之后引致了一场场政府的噩梦和投机者的狂欢,却被一脸无辜地置于被告席上。如此看来,南海泡沫、郁金香效应、1929年大崩盘、1987年黑色星期一、20世纪末的科技股泡沫,以及 2007年至2008年次贷危机,市场先生频频“失算”也就在所难免了。

      “一场严重的投机暴乱,唯一必不可少的元素正是人类自身。”“对历史的无知所带来的麻烦并不包括人类总是会重蹈覆辙。因为历史是周期性的,不重复犯错的唯一途径就是不去围绕特权打转。无知于历史的人会碰到的麻烦在于,每碰到一个周期性的转折,此人都会惊奇不已,像孩童般连连惊叹。” 格兰特在书中如是说。诚然,追思也好,懊恼也罢,凡夫俗子多为事后诸葛,但至少为了在泡沫再次破灭时不至于“像孩童般连连惊叹”,我们不妨且来做一次格兰特的信徒,看看预言家手中的水晶球显现了哪些有关中国的图景:

      “当中国被越来越多的制造商视为高工资国家时,你就知道世道变了……失望的外国投资者们抱怨着上涨的人民币汇率、被削减的出口商品税收优惠、严厉的新劳动法,以及中国意图限制国内通胀的其他措施…… 从中国沿海出逃的制造业‘难民们’并非没有其他选择,但问题是那些备选的低成本地区—— 如中国西部、越南等 ——不像中国沿海那么便利。工资成本的削减已经部分地被更高的物流开支所抵消。总而言之,世界好像已经穷尽了反通胀的成本结构。”

      连续数十载追踪联邦基准利率和金融世界的变迁,在警示货币缺乏可靠支撑、美联储主席的一言堂、信贷的无节制扩张、金融工程师滥用其点石成金术、华尔街评级系统和风险管理体系漏洞百出的同时,格兰特似乎更忧心于作为金融系统守护者的中央银行掌门人的能力以及全球供应链的脱节。稳定物价、充分就业、促进经济增长和平衡国际收支,这些货币政策的终极目标,在他看来绝非易事:“货币政策的历史是一个永久的水深火热的故事。力图稳定物价经常会导致金融的不稳定(比如,美国的20世纪20年代、90年代和日本的20世纪80年代)。尽管我们现在想不起任何一家央行曾直接以资产价格为目标,但我们很肯定该目标制会最终导致物价膨胀。”

      在本书的末尾,格兰特大胆预言:“更高的利率和通货膨胀即将到来,而经济‘大稳健时期’(Great Moderation)已离我们而去。”

      这一次,格兰特的预言还会成真吗?且让我们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