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头版
  • 2:要闻
  • 3:焦点
  • 4:焦点
  • 5:财经海外
  • 6:产经新闻
  • 7:观点·专栏
  • 8:公 司
  • 9:公司纵深
  • 10:公司前沿
  • 11:特别报道
  • 12:上证研究院·宏观新视野
  • A1:市 场
  • A2:市场·新闻
  • A3:市场·机构
  • A4:市场·动向
  • A5:资金·期货
  • A6:市场·调查
  • A7:信息披露
  • A8:市场·观察
  • B1:披 露
  • B2:股市行情
  • B3:市场数据
  • B4:信息披露
  • B5:信息披露
  • B6:信息披露
  • B7:信息披露
  • B8:信息披露
  • B9:信息披露
  • B10:信息披露
  • B11:信息披露
  • B12:信息披露
  • B13:信息披露
  • B14:信息披露
  • B15:信息披露
  • B16:信息披露
  • B17:信息披露
  • B18:信息披露
  • B19:信息披露
  • B20:信息披露
  • B21:信息披露
  • B22:信息披露
  • B23:信息披露
  • B24:信息披露
  • T1:汽车周刊
  • T2:汽车周刊
  • T3:汽车周刊
  • T4:汽车周刊
  • T5:钱沿周刊
  • T6:钱沿视点
  • T7:钱沿聚焦
  • T8:钱沿广角
  • 2011银行理财:
    “狂飙突进”的一年
  • 债市2011“变脸”快 今年债券类产品仍受宠
  • 2011年:让金价飞
  •  
    2012年1月12日   按日期查找
    T8版:钱沿广角 上一版
     
     
     
       | T8版:钱沿广角
    2011银行理财:
    “狂飙突进”的一年
    债市2011“变脸”快 今年债券类产品仍受宠
    2011年:让金价飞
    更多新闻请登陆中国证券网 > > >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400-820-0277) 。
     
    稿件搜索:
      本版导航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收藏 | 打印 | 推荐  
    2011银行理财:
    “狂飙突进”的一年
    2012-01-12       来源:上海证券报      作者:⊙记者 金苹苹

      ⊙记者 金苹苹

      

      回顾刚刚过去的2011年,理财市场上最受人瞩目的非银行理财产品莫属。这个此前一直处于“配角”地位的理财品种,在市场环境颇为恶劣的2011年大放异彩,一举成为市场明星。

      与以往相比,银行理财产品在2011年的突出特点是短期化和高收益率。而这,也成为其吸引投资者的最重要“武器”。

      双重吸引力

      普益财富数据库显示,截至2011年12月下旬,银行发行的理财产品已超过2.5万款。西南财经大学信托与理财研究所副所长李勇估计,银行理财产品在2011年全年的累计发行规模超过20万亿,余额超过7万亿。而2010年这组数据是,银行理财产品发行1.2万款、发行规模为7万亿、余额超过3.4万亿。

      在发行规模大幅增长的同时,理财产品预期收益率也不断攀升。统计数据显示,2011年前三季度,理财产品发行平均预期收益率为4.14%,其中有16款产品预期最高收益率超过10%,3307款产品最高预期收益率超过5%。

      不仅如此,银行理财产品的短期化特色也颇为突出。整个2011年,尤其是2011年的上半年,短期化产品几乎占据银行理财产品总量的“大半壁江山”。据统计,2011年前三季度,3个月以下期限产品占比为64%,而1年期以上产品占比不足3%,其中1个月以下的超短期产品达33.5%。

      在受到相关政策影响后、超短期产品发行量剧减的2011年11月,这一特色依然明显。普益财富统计显示,2011年11月,1个月以下期的理财产品发行量占比出现下跌,下跌幅度达11.38%,但占比仍达到15.54%。与此同时,1个月至3个月(含)期产品发行量占比上涨5.85%,达46.06%;3个月至6个月(含)期产品发行量占比上涨0.54%至26.21%;6个月至1年(含)期产品占比上涨3.40%;1年以上期产品占比上涨1.14%。综合这些数据可以发现,3个月(含)以下期产品的发行量在整个银行理财产品的发行体量中仍占据了61.6%。

      通过对这两个特征的描述,不难发现,在资本市场持续低迷震荡、且楼市遭遇调控的2011年,收益稳健且流动性较好的银行理财产品,得到投资者青睐而超常规发展也是情理之中的事情。

      监管之剑频“出鞘”

      值得注意的是,虽然银行理财产品在2011年成为理财市场的“黑马”而备受青睐和关注,但是它突出的两大特色,也成为其频繁遭遇监管治理的重要原因。

      由于2011年的通胀压力持续高企,使得市场对于加息的预期一直存在,也从某种程度上加剧了投资者对于银行理财产品的需求。同时,2011年不断上调的存款准备金率,也让市场的流动性不断从紧。加上严格的存贷比监管要求,资金紧张的各家银行纷纷推出高收益的超短期理财产品“揽储”。尤其是在月末、季末等考核期节点上,这类产品更是大行其道。

      不过银行利用超短期理财产品“揽储”进行监管套利的行为也引起监管部门的注意。2011年6月底,银监会将理财资产池中涉及委托贷款、信托转让、信贷资产转让、监管套利的票据、以及高息揽存、银银合作等行为,列为“违规”的模式,要求银行进行自查和整改。9月30日,银监会下发《进一步加强商业银行理财业务风险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再次禁止以高息揽存的方式调节监管指标。11月11日,在第四次经济金融形势通报分析会上,银监会再次强调“严禁通过发行短期理财产品变相高息揽储、规避监管要求、进行监管套利”。而银行理财产品,也在监管层出手规范后,在谋求创新的同时,更注重以其稳健特色吸引客户。

      对于2012年的市场格局,李勇预计,银行理财以及固定收益类信托等具保本特征的产品规模或将持续增长。在2012年经济形势仍然缺乏确定性的前提下,具保本特征的银行理财产品仍是资金流入的重点领域之一。如此背景下,一方面银行等理财机构会响应市场需求,发行更多稳健型产品来维持和扩大市场占有率;另一方面监管层将更严格地关注这个积聚了更多资金和客户的领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