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头版
  • 2:要闻
  • 3:焦点
  • 4:产经新闻
  • 5:财经海外
  • 6:观点·专栏
  • 7:公 司
  • 8:公司纵深
  • 9:公司前沿
  • 10:创业板·中小板
  • 11:特别报道
  • 12:产业纵深
  • A1:市 场
  • A2:市场·新闻
  • A3:市场·机构
  • A4:市场·动向
  • A5:市场·资金
  • A6:市场·期货
  • A7:市场·观察
  • A8:市场·调查
  • B1:披 露
  • B2:股市行情
  • B3:市场数据
  • B4:信息披露
  • B5:信息披露
  • B6:信息披露
  • B7:信息披露
  • B8:信息披露
  • B9:信息披露
  • B10:信息披露
  • B11:信息披露
  • B12:信息披露
  • B13:信息披露
  • B14:信息披露
  • B15:信息披露
  • B16:信息披露
  • B17:信息披露
  • B18:信息披露
  • B19:信息披露
  • B20:信息披露
  • B21:信息披露
  • B22:信息披露
  • B23:信息披露
  • B24:信息披露
  • B25:信息披露
  • B26:信息披露
  • B27:信息披露
  • B28:信息披露
  • B29:信息披露
  • B30:信息披露
  • B31:信息披露
  • B32:信息披露
  • B33:信息披露
  • B34:信息披露
  • B35:信息披露
  • B36:信息披露
  • B37:信息披露
  • B38:信息披露
  • B39:信息披露
  • B40:信息披露
  • B41:信息披露
  • B42:信息披露
  • B43:信息披露
  • B44:信息披露
  • B45:信息披露
  • B46:信息披露
  • B47:信息披露
  • B48:信息披露
  • B49:信息披露
  • B50:信息披露
  • B51:信息披露
  • B52:
  • B53:信息披露
  • B54:信息披露
  • B55:信息披露
  • B56:信息披露
  • B57:信息披露
  • B58:信息披露
  • B59:信息披露
  • B60:信息披露
  • B61:信息披露
  • B62:信息披露
  • B63:信息披露
  • B64:信息披露
  • B65:信息披露
  • B66:信息披露
  • B67:信息披露
  • B68:信息披露
  • B69:信息披露
  • B70:信息披露
  • B71:信息披露
  • B72:信息披露
  • B73:信息披露
  • B74:信息披露
  • B75:信息披露
  • B76:信息披露
  • B77:信息披露
  • B78:信息披露
  • B79:信息披露
  • B80:信息披露
  • 熊市之相:投连险2011年挣扎记
  • 十二年两起两落
  • 投连险之“辛”路轨迹
  •  
    2012年1月18日   按日期查找
    A8版:市场·调查 上一版  下一版
     
     
     
       | A8版:市场·调查
    熊市之相:投连险2011年挣扎记
    十二年两起两落
    投连险之“辛”路轨迹
    更多新闻请登陆中国证券网 > > >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400-820-0277) 。
     
    稿件搜索:
      本版导航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收藏 | 打印 | 推荐  
    投连险之“辛”路轨迹
    2012-01-18       来源:上海证券报      

      ⊙记者 赵铃 ○编辑 毛明江 邹靓

      

      十二年前的1999年,投连险在中国还是一个新名词,鲜有人知晓其身家背景。但这丝毫不影响它被引入中国后的发展“星”路,林宇(化名)就是第一批追“星”者。

      2000年6月,在保险营销员的推荐下,二十出头的林宇将某保险公司推出的国内第一款投连险抱回了家。当时的他并不懂投资,“听营销员说,这款产品是国内创新产品,在他们公司卖的相当火,而且收益非常高。我想,跟着大伙买不会错,能赚钱就行。”

      诚然,对于像林宇这类没有时间又缺乏投资经验的人群来说,投连险无疑是一个很好地介入权益性市场的机会,它的面市意味着在保险和证券这两大金融市场之间建立起了有机联系。

      投连险有“基金中的基金”之称,它由保险公司的投资经理从市场上的公募基金中筛选出多支优秀的基金进行搭配、组合而成。每款投连险下设多个不同类型账户(股票、混合、债券、货币四大类),可供不同风险偏好的投资者进行调转。

      然而,人们往往把“投连”后面的“险”字轻易带过。事实上,它是集保障和投资于一体的一种新形式的寿险产品,保障也是它较之于基金的优势之一。其实投连险中的保障扣费往往比一般相似保险产品的价格要优惠一些。

      但就是这样一款适合自己的理财产品,林宇把它“贱卖”了。“刚买那会儿,收益确实不错。但到2002年左右,股市不行了,投连险账户收益开始出现亏损。本来还想等等看的,但看到新闻说,因为销售误导,很多人排队退保,我也就去退了,为此还扣了不少杂七杂八的费用。”

      林宇说,现在想想,当初的退保冲动,其实很不划算。如果他把这款产品捂到现在,那么,累计下来将是一笔非常可观的收益。

      事实上,投连险本适宜长线投资。之所以出现“一窝蜂买”、“一窝蜂卖”的现象,主要和推出的时间及消费者的投资习惯和心态息息相关。

      通常而言,保险公司推出投连险的时点,会选择在资本市场回暖或趋热时,因此多数产品短期内都会出现收益飘红的迹象。而国人的投资习惯于盲目跟风,热衷于人云亦云,加快了产品红利效应的传播速度,容易形成盲目抢购风。然而,一旦资本市场寒潮袭来,产品红利缩水,又形成一波退保潮,为保险投资失败交了一笔不菲的学费。

      需要提醒投资者的是,投连险账户具有相对稳定的资金管理规模,适宜进行长期资产配置,一年内的回报率排名情况虽然能够直观地展现该账户当年内的管理能力,但是持续、长久、稳定的收益情况能够更加全面地反映其整体管理水平。

      华宝证券分析师赵恒珩分析说,投连险较高的进出门槛为其进行长期资产配置提供了条件,因而投连险的长期收益率是值得投资者期待和关注的。

      若是将比较区间拉长,看看投连险五个交易年度的表现,你会发现,不少投连险产品的五年累计回报率都跑赢了可比基金。以泰康进取型账户为例,最近五年累计回报率达338.18%。与其相似的还有平安保证收益账户,除2011年排名第三外,一直稳居货币型账户榜首,最近五年累计回报率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