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金经理集体调整”
再谈
“基金经理集体调整”
⊙本报记者 周宏
近日,一些基金公司先后公布了基金变更的公告。恰逢春节年后,一些人事在年度结束后也出现调整并不奇怪。
不过,今年有些现象比较有意思,根据一些媒体总结,2012年1月以来,已经有80多个基金的基金经理发生变更。其中,掌管者“换帅”的基金有68只。而且,今年有一个现象比较普遍,就是在一些中小型基金公司里发生了所谓“基金经理集体调整”的现象。仅在3月1日这一天,就有4家公司的基金经理发生变动。4家公司均为上海的基金公司。
对于基金经理变更这个事情本身来说,从过去几年的经验看,短期比较中性的,但并不意味着一定对基金业绩有负面作用,因为确实有些基金有考核因素、有末位淘汰因素,等等。
但从长期来看,一个基金公司如果经常性更换基金经理比率比较高,那多半不是个对业绩有帮助的事。
原因呢?很简单,基金经理接手基金是需要磨合期,如果一个基金一直处于磨合期,无论其接任的基金经理如何能干,也很难发挥其作用。相反,如果,其只是隔了较长时间变更一次,那么,在消化掉过渡期的成本后,接任基金经理的业绩能力就能比较明显地体现出来。而是否超越前者,就决定了这次更换是否成功。
不过,关于基金经理集体变动这个事情,还是让人比较关注。
印象中,历史上发生过基金经理集体变动的公司,大多不是非常正常的原因。有的公司是总经理更换,导致投资团队集体出走,公司被动更换。有的是公司被新团队接手,自然只能大幅更换对产品业绩影响巨大的基金经理团队。
对于这类公司而言,业绩通常都是个“双刃剑”。过于巨大的变化,往往意味着过于尖锐的历史矛盾,或是当下并不佳的公司治理,这个从中长期来说,对公司的运行是个巨大的考验,值得基金持有人睁大眼睛关注。
历史上还有过,某公司老总突发奇想,进行基金的“掌门人”对换。这个事情很像是过去,证券公司“定期更换交易员”的思路。对于基金经理的任命来说,如此对换怎么都找不到过于合适的理由。不过,时间久了,这种做法也少了,投资者也就渐渐淡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