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头版
  • 2:两会特别报道·要闻
  • 3:两会特别报道·热点聚焦
  • 4:两会特别报道·区域点睛
  • 5:两会特别报道·区域点睛
  • 6:产经新闻
  • 7:财经海外
  • 8:观点·专栏
  • 9:公 司
  • 10:公司纵深
  • 11:公司前沿
  • 12:创业板·中小板
  • 13:专版
  • 15:专版
  • 16:专版
  • 19:专版
  • A1:市 场
  • A2:市场·新闻
  • A3:市场·机构
  • A4:市场·动向
  • A5:市场·资金
  • A6:市场·期货
  • A7:市场·观察
  • A8:市场·调查
  • B1:披 露
  • B2:股市行情
  • B3:市场数据
  • B4:信息披露
  • B5:信息披露
  • B6:信息披露
  • B7:信息披露
  • B8:信息披露
  • B9:信息披露
  • B10:信息披露
  • B11:信息披露
  • B12:信息披露
  • B13:信息披露
  • B14:信息披露
  • B15:信息披露
  • B16:信息披露
  • B17:信息披露
  • B18:信息披露
  • B19:信息披露
  • B20:信息披露
  • B21:信息披露
  • B22:信息披露
  • B23:信息披露
  • B24:信息披露
  • B25:信息披露
  • B26:信息披露
  • B27:信息披露
  • B28:信息披露
  • 2012:证券市场的艰难复苏与证券研究的转型发展之路
  • 纠结中今年将呈现
    “牛皮市”格局——三十大证券研究所负责人纵论2012年A股市场
  • 目前有深度的研究报告
    实在是凤毛麟角
  • 证券研究员应是
    揭露上市公司问题最好的人选
  • 研究短期化 管理大牌化——业内反思券商研究员培养模式
  • 加强对行为金融的研究
  • 寻找差异化研究的道路
  • 从投顾到卖方再到投顾
  • 基本面原因
    解释短期波动会出很多问题
  •  
    2012年3月14日   按日期查找
    15版:专版 上一版  下一版
     
     
     
       | 15版:专版
    2012:证券市场的艰难复苏与证券研究的转型发展之路
    纠结中今年将呈现
    “牛皮市”格局——三十大证券研究所负责人纵论2012年A股市场
    目前有深度的研究报告
    实在是凤毛麟角
    证券研究员应是
    揭露上市公司问题最好的人选
    研究短期化 管理大牌化——业内反思券商研究员培养模式
    加强对行为金融的研究
    寻找差异化研究的道路
    从投顾到卖方再到投顾
    基本面原因
    解释短期波动会出很多问题
    更多新闻请登陆中国证券网 > > >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400-820-0277) 。
     
    稿件搜索:
      本版导航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收藏 | 打印 | 推荐  
    目前有深度的研究报告
    实在是凤毛麟角
    2012-03-14       来源:上海证券报      

      ⊙海通证券首席经济学家 李迅雷

      

      如果资本市场发展到像美国这样高度发达阶段,卖方研究员的价格高一些是可以接受的。但美国资本市场早就已经全球化了,而我们的A股市场依然还处于本土化阶段。研究员薪酬水平过高的话,容易导致研究员的浮躁心理。现在卖方分析师的价值到底有多少是研究报告的价值,又有多少是他营销的价值。

      我也经常看我们研究员的报告,一个是写的东西太短,短期化的东西比较多,然后缺乏比较深入的研究。报告数量出的太多、速度太快,但是从基本逻辑来看还是存在一些问题。比如说一讲到中国的某个行业,就拿美国的数据和日本的数据,这样的一个国别间的比较是不是有可比性确实不得而知。其实,如果你花上一个月时间来认真做研究的话,相信你的研究报告应该会写得更好一些,但是我们往往在很短的时间内就把报告写出来了。

      还有一个深度的问题,证券研究报告还是需要有深度的,但至少我所看到的研究报告以浅的居多,深的报告也有,但实在是凤毛麟角。举个例子来说,研究员写报告经常引用PMI指数,有人看到PMI指数已经连续几个月回升了,就写研究报告称中国经济已经见底。可是你对PMI里面的每一个细项有没有做过研究?中国的PMI与美国的PMI有什么区别?中国PMI的枯荣线应该是在50,还是在50以下,还是50以上?中国的PMI指数从制作到现在才7年时间,只有很短的历史,在这样的背景下研究员就拿PMI这项指标来形成中国经济是否已经见底的结论,论据显然还是不够充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