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接B49版)
2011年,本公司本外币债券组合折合年收益率3.51%,比2010年上升60个基点。投资收益率上升主要是人民币市场自2010年四季度进入加息周期后,新增债券投资收益率上升和浮息债券陆续按新的基准利率重定价所致。2011年,本公司买入返售类资产和信用拆放等融资业务折合年收益率4.62%,比2010年同期上升221个基点。
截至2011年末,本公司自营投资规模达4,414.44亿元,比上年末增长18.08%,受托理财收入14.21亿元,比2010年增长61.66%;贵金属业务收入3.17亿元,同比增长超过6倍。
业务拓展
2011年,在金融市场业务领域,本公司积极探索通过加强业务创新、提升报价能力、优化平盘策略和改进交易手段等方式实现持续、稳定、风险可控的长期盈利。本公司今年先后推出了黄金牛熊证、人民币计价纸黄金产品、黄金远期套保业务、双货币远期结售汇、带敲出的远期外汇买卖等创新型交易产品,在满足客户避险需要的同时,打造新的盈利点。报告期末,本公司获外汇管理局授权“银行间市场人民币外汇期权”、“对客人民币外汇期权”、“银行间市场远期做市商”、“银行间市场掉期做市商”四项重要业务资格,囊括了外汇管理局颁布的全部衍生产品交易资格。在传统理财领域,本公司继续保持强劲增长的势头,2011年,发行理财产品3,438只,理财产品销售额达30,179亿元,较去年增长82.75%,期末余额为2,480.68亿元,较年初增长41.53%。
3.6.4 永隆集团业务
永隆集团整体经营概况
截至2011年12月31日止期间,永隆集团综合税后溢利为港币18.57亿元,较2010年增长37.71%,主要由净利息收入所带动,非利息业务收益也有显著增加。2011年实现净利息收入为港币20.89亿元,较2010年增长36.58%;净息差为1.47%,较2010年増加14个基点。非利息净收入为港币13.56亿元,较2010年增长26.14%;其中服务费及佣金净收入为港币4.86亿元,较2010年增长13.99%;保险营业净收入港币8,322万元,较2010年下跌4.13%;外汇买卖净收益为港币3.56亿元,较2010年增长24.41%。信贷损失减值为港币1.17亿元,较2010年港币8,518万元增长37.79%,主要原因是2011年有一笔可供出售证券减值港币2,802万元,另外2010年包含了其他信贷损失回拨港币1,307万元,也増加了2年的差距。营业支出为港币11.48亿元,较2010年增长11.65%;2011年的成本收入比率是33.34%,较2010年下降6.15个百分点。
截至2011年12月31日,永隆集团总资产为港币1,638.51亿元,较2010年底增长19.53%;净资产为港币144.95亿元,较2010年底增长13.69%;贷存比率为61.85%,较2010年年底下降4.48个百分点。于2011年12月31日,永隆集团资本充足比率为13.86%,核心资本充足比率为9.63%,报告期内流动资金比率平均为43.32%,均高于监管要求。
永隆集团详细财务资料,请参阅刊登于永隆银行网站(www.winglungbank.com)的永隆银行2011年报告。
3.7 风险管理
近年来,本公司围绕“全面性、专业性、独立性、制衡性”四大原则,践行“二次转型”,加快建设以风险调整后的价值创造为核心的风险管理体系,积极探索全面风险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逐步建立“以文化为核心、以战略为导向、以全局为视角、以长效为标准、以现实为依托”的科学的风险管理架构。信用风险管理实施全流程优化与基础管理全面提升,资产质量保持良好,减值准备充足,信用成本稳定;市场风险管理措施到位,流动性安全有保障,银行账户利率、汇率风险控制在限额内,金融市场业务风险处于可承受范围;操作风险、合规风险、信息科技风险、声誉风险防范与管理得力,风险管理意识和能力显著提高,未发生重大操作风险事件、合规事件、法律案件和重大信息系统运行事件,信息系统运行总体平稳。
3.8 外部环境变化及应对措施
3.8.1 经营环境、宏观政策变化的影响及经营中关注的重点问题
1、 关于利率及存款准备金率
2011年,人民银行先后三次提高存贷款基准利率,其中1年期定期存款利率和1年期贷款利率均累计上升75BP,活期存款利率累计上升14BP。提高存贷款基准利率对本公司NIM水平产生正面影响:一方面,由于本公司贷款重定价期限相对较短,且加息推动市场利率同步上行,使资产业务收益率显著受益于加息过程;另一方面本公司活期存款占比较高,加息对存款成本率的冲击相对较小。
展望2012年,预计货币政策较2011年有所宽松。由于最近几次加息对本公司NIM的正面影响仍将保持一段时间,预计2012年本公司NIM水平将保持相对平稳。为稳定本公司NIM水平、管理本公司在未来降息周期面临的NIM波动风险,本公司已采取一系列表内外管理措施,包括调整资产负债结构、运行衍生工具进行利率风险对冲等。
2011年上半年,央行连续六次上调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并于8月底宣布扩大存款准备金交存范围,包括我行在内的中小银行需从2011年9月至2012年2月,分六个月按规定进度将各项保证金存款纳入存款准备金交存范围。上述紧缩和规范性政策对我行流动性管理造成了较大影响,导致流动性长期处于相对偏紧的运行态势。我行积极通过加大负债拓展力度,加强资产负债结构调整等措施,有效缓释流动性风险,确保了流动性运行的安全稳定。至2011年末,我行适用的法定存款准备金率为19%。随着经济增长放缓和通胀回落趋势的基本确认,预期货币政策将出现逐步放松,预计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将在2011年12月和2012年2月两次下调的基础上进一步下调。随着流动性的逐步释放,我行将积极优化资产负债结构,保持资产负债的协调平稳运行。
2、 关于地方政府融资平台贷款
2011年本公司严格遵循监管要求,持续加强地方政府融资平台贷款风险管控。认真贯彻执行中国银监会“四贷、四不贷”降旧控新政策,对平台客户实施严格的分类管理;采取限额与名单制双重管理模式,制定平台贷款限额及余额不得增加的组合管控目标;上收平台贷款审批权限,实施“总行统一审贷与统一放款核准”的双重审核机制,细化授信审批要求,提高准入标准,放款核准严守合规底线;积极推进平台贷款公司治理、抵押担保、贷款期限、还款方式和贷款利率等全面整改,审慎稳妥进行平台贷款的退出管理;加快平台贷款压缩清收力度,严格风险分类,提高拨备覆盖,积极防范潜在风险。报告期内,本公司地方政府融资平台贷款总量下降,结构持续优化,资产质量稳定向好。截至2011年12月末,本公司地方政府融资平台贷款余额1,141.83亿元,比上年末减少209.62亿元,占本公司贷款总额的7.46%,比上年末下降2.58个百分点;不良贷款率0.15%,比上年末下降0.10个百分点。
2012年,政府正积极推进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债务管理长效机制建设,本公司将按照总量递减,分层管理,严守合规底线,防范实质风险的原则,扎实推进平台贷款降旧控新工作,认真落实“支持类、维持类、压缩类”分类管理制度,实施差异化管控政策,持续推进平台贷款风险防控。
3、 关于中小企业贷款
发展中小企业信贷是本公司“二次转型”的战略重点之一,截至报告期末,本公司中小企业贷款余额4,682.82亿元,占境内企业贷款总额的 53.22%,比上年末上升3.50个百分点;不良贷款率1.17%,比上年末下降0.29个百分点。其中,小企业贷款余额2,023.81亿元,占境内企业贷款总额的23.00%,比年初提高3.95个百分点;年增量535.78亿元,占境内企业贷款年增量的54.30%,增幅36.01%;不良贷款率1.11%,比年初下降0.28个百分点。
2011年我国个别地区出现了民间高息借贷引发的小企业资金链断裂,更多的小企业在经济下行期面临成本刚性上涨、市场需求不足、技术升级缓慢、经营资金紧张等困难。本公司因应市场环境变化,在加快发展小企业信贷业务的同时,也加大了此类业务的风险排查与预警处置力度,通过加快完善小企业信用风险管理体系、推进风险经理协同作业、加强贷款用途及企业经营资金流向监测、建立预警信号触发的风险快速反应机制等一系列措施,及时排查与防控小企业信贷风险。排查情况显示,本公司由于长三角区域中小企业贷款占比较高而风险相对突出,其他地区总体良好,未出现区域系统性风险,小企业信贷客群及行业投向结构总体优化,风险基本可控。
为积极响应国家关于商业银行改善小微企业金融服务的政策要求,有效推进本公司“二次转型”战略,根据《中国银监会关于支持商业银行进一步改进小企业金融服务的通知》(银监发〔2011〕59号)和《中国银监会关于支持商业银行进一步改进小型微型企业金融服务的补充通知》(银监发〔2011〕94号)等政策,本公司申请发行总额不超过200亿元金融债券,专项支持小微企业信贷投放。至2012年3月14日,债券募集资金总额200亿元已经全额划入本公司账户,发行工作顺利完成。
2012年,本公司通过制定小企业专项授信政策,优选抗周期产业,推进风险经理协同作业机制,坚持还款第一性与多渠道缓释相结合的授信模式,优化小企业审查和贷后管理模板,落实事件触发式的贷后管理机制等综合管控措施,积极防范小企业授信区域性、系统性风险。
4、关于房地产开发贷款及保障房贷款风险管控
2011年国家房地产调控政策延续,国内房地产行业景气回落,发展商资金链趋紧,银行贷款风险不断积聚,本公司未雨绸缪,积极采取应对措施:以“两个不超”严控房地产开发贷款总量,即增幅不超过企业贷款平均增幅、占比不超过全部贷款总额的7%;实施名单制管理,严控房地产集团和商用地产开发贷款;提高项目准入标准和资本金比例,总行集中审批及放款核准,优选项目;贷后实施封闭管理和动态风险排查,对违规开发商及时停贷;保障房授信重点选择支持地方财政收入较强的环渤海、长三角、珠三角地区的直辖市、省会城市和计划单列市,同时要求项目已纳入政府年度保障房建设计划、审批手续齐全、与政府签订的回购协议可保障全部贷款本息的按时足额偿还,并采取封闭管理模式。上述措施的有效实施促使房地产贷款总量压缩、结构优化,报告期内,本公司企业房地产贷款余额下降,不良贷款实现双降、风险基本可控;此外,保障房贷款以棚户区及垦区危房改造贷款为主,无关注及不良贷款。
2012年,国内房地产市场仍存在较多不确定性因素。本公司将认真落实差别化的住房信贷政策,按照压总量、调存量、控新增的总体原则,统筹布局对公房地产贷款存量与增量,优化结构,支持普通商品住宅的建设或开发,重点支持个人居民首套自住普通商品住宅,加强项目销售回款管理,加强以房地产为抵押的各类贷款管理,积极防范该领域授信风险。
5、 关于贷存比监管
2011年,本公司年日均贷存比为74.63%,时点贷存比为71.80%,均控制在75%以内。目前受宏观形势影响,包括本公司在内的商业银行普遍面临存款增长的压力。本公司长期以来始终坚持存款立行理念,高度重视负债业务发展,加强资产负债管理,促进资产负债业务协调发展。2011年,顺应形势变化,本公司采取预算管理、平衡计分卡、内部资金转移定价、适当加大费用支持力度等综合措施,进一步强化考核,促进存款业务平稳增长。同时,为进一步改善资产负债期限配置结构,本公司进一步强化总行司库的运作与管理,择机叙作发行债券、协议存款和国库定期存款等主动负债业务,负债来源及期限持续优化。
2012年,本公司将继续根据资产负债管理和流动性管理需要,继续大力支持负债业务发展,多元化拓展资金来源,比如根据监管政策导向,加大债券发行力度,支持小微企业贷款业务发展;合理摆布资产负债结构,适当安排协议存款等主动负债规模;推动交叉销售和业务联动,发挥跨境业务优势,吸收跨境资金来源;促进产品创新,努力提供和丰富满足客户多样化需求的产品体系,挖掘潜在资金来源;完善同业业务考核模式,促进同业负债业务的健康发展;此外,本公司将继续适当控制资产扩张规模,深化资产结构调整,加大存量业务的挖潜力度,并适时开展资产证券化业务,促进资产负债业务的协调发展。
6、 关于资本管理
2011年,本公司持续强化资本集约化经营管理策略,不断提高资本使用效率及资本管理水平,全年资本充足率持续满足监管要求。截至2011年12月31日,集团口径资本充足率11.53%,较年初提升0.06个百分点,核心资本充足率8.22%,较年初提升0.18个百分点;银行口径资本充足率11.28%,较年初提升0.07个百分点,核心资本充足率8.74%,较年初提升0.04个百分点。
中国银监会将于2012年颁布实施《商业银行资本管理办法》,预计在资本定义、风险资产计量及资本充足率最低要求等方面较当前政策有所趋严。本公司于2011年编制完成《招商银行2011-2015年资本管理中期规划》,规划中已统筹考虑新资本监管政策影响,并于2011年下半年启动350亿元的A+H配股融资,用于弥补未来几年可能的资本缺口。根据资本规划安排,完成350亿元A+H配股融资后,在持续坚持资本集约化经营策略、保持适当风险资产增速和相对稳定的现金分红比例情况下,通过内生资本积累,本公司将于2015年实现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一级资本充足率及总资本充足率分别达到8.5%、9.5%和11.5%的资本规划目标。
7、 关于非利息净收入
受益于“二次转型”的有效推进,本公司中间业务持续快速发展,现已逐步建立起较为丰富的产品体系和日趋稳健的收入结构。2011年,本公司充分挖掘原有渠道和产品的潜力,积极创新新产品和新渠道,以优质服务和主动营销克服外部环境的不利影响,在财富管理及投行等业务带动下非利息净收入保持较快增长。2011年,本公司实现非利息净收入181.90亿元,较去年增长41.17%;非利息净收入占营业收入比重为19.74%,较去年上升0.85个百分点。财富管理手续费及佣金收入47.10亿元,较去年增长48.67%,其中:受托理财收入14.21亿元,同比增长61.66%;代理基金收入11.80亿元,同比下降0.84%;代理保险收入10.32亿元,同比增长18.12%;代理信托计划收入8.46亿元,同比增长333.85%。
整体来看,近几年中国经济快速发展、人民币国际化、国民收入的持续提高,为中间业务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外部环境与机遇。但从另一方面看,资本市场走势的不确定性、监管政策的可能变化以及银行业产品同质化竞争,也对中间业务发展提出挑战。
2012年本公司将进一步促进收入结构优化,紧紧抓住市场机遇,积极推动新兴及跨境中间业务的发展,不断强化信用卡、财富管理、资产管理等产品的竞争优势,并通过深化预算管理,加强绩效考核,突出价值导向,促进中间业务持续健康发展。
收入增长策略主要包括,一是巩固既有的优势业务,比如本公司的银行卡、网上银行、财富管理、资产管理等业务在同业中均具有一定的竞争优势,是本公司手续费收入的主要来源;二是重视新兴业务的投入,加强产品创新,顺应乃至创造市场需求,不断挖掘新的收入增长点。三是夯实客户基础,拓展优质客户,优化客群结构,并不断加强交叉销售和业务联动,实现客户资产结构的多元化,增加客户留存度,确保业务扩展和收入增长的来源;四是提高服务品质,提升用户体验,坚持服务立行、口碑营销的理念,确保经济效益和品牌价值同步上升。
8、 关于成本收入比
2011年,本公司高度重视对成本费用的控制,进一步加强提升费用使用效率的导向,在预算编制中设立成本收入比控制上限,强化重点监测费用项目管控,加强资本性支出的管理,通过实施财经纪律大检查等工作进一步提升公司财务管理的规范程度和费用管理的精细化水平。全年成本收入比有较大幅度下降,费用效率显著提升。
2012年,本公司将紧密契合二次转型要求,结合管理会计运用,进一步深化成本管理,继续优化财务资源配置,突出导向、顺应改革,促进资本、盈利和业务发展的良性互动,全方位提升财务管理水平。
3.8.2 二次转型的成效分析
面对2011年更趋复杂的外部形势,本公司扎实推进“二次转型”,取得了良好成效:
资本使用效率持续提高。截至2011年末,本公司资本充足率为11.28%,比年初提高0.07个百分点;核心资本充足率为8.74%,比年初提高0.04个百分点;平均净资产收益率(ROAE)为22.07%,比上年提高1.69个百分点;税后风险调整后的资本回报率(RAROC)为22.50%,较上年提高2.27个百分点。
贷款风险定价水平提升较大。截至2011年末,本公司新发放人民币一般性对公贷款加权平均利率(按发生额加权,下同)浮动比例比上年提高11.66个百分点;新发放人民币零售贷款加权平均利率浮动比例比上年提高了16.05个百分点。
经营效能持续改善。截至2011年末,本公司成本收入比为36.20%,较上年下降3.59个百分点;人均税前利润102万元,较上年增长32.47%;网均税前利润5,212万元,较上年增长28.53%。
高价值客户占比不断提高。截至2011年末,本公司金葵花及以上客户数(指月日均总资产在50万元以上的零售客户数)为78.32万户,较年初增长16.88%;私人银行客户数较年初增长30.50%;高价值公司客户数占比提升至14.21%,比年初提高5.51个百分点。
不良贷款率持续下降。截至2011年末,本公司不良率为0.58%,比年初下降0.11个百分点,始终维持低位水平。
3.9 前景展望与措施
2012年,国内外经济金融形势仍然复杂多变。从国际看,欧债危机持续蔓延,国际金融市场动荡不安,大宗商品价格大幅震荡,一些主要经济体经济增速下滑,新兴市场国家通胀压力仍然较大,各种形式的保护主义愈演愈烈,世界经济复苏的不稳定性不确定性上升;从国内看,经济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矛盾和问题依然突出,经济增长下行压力与物价上涨压力并存,中小企业生产经营困难加重,跨境资本流动面临诸多变数,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和房地产市场风险加大,经济结构调整任务艰巨,宏观调控难度增大。
尽管复杂的经营环境对本公司经营管理构成了诸多严峻挑战,但与此同时,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本公司发展也面临不少良好机遇,经济社会加速转型,消费观念发生变化,社会财富快速积累,金融市场不断变革,人口老龄化社会来临,人民币国际化稳步推进,移动互联迅速普及,这些都孕育着银行许多新的业务与盈利增长点。
面对新形势下的机遇和挑战,本公司将按照“切实把握历史机遇、深入推进二次转型”的工作指导思想,采取“扩大既有优势、变劣势为优势、打造特有优势、开发潜在优势”的发展策略,进一步推进改革、加强创新,比拼服务、提升管理,加快实现传统的外延粗放型经营方式的彻底转变。本公司2011年自营存贷款经营计划已基本完成,根据当前经营环境,2012年本公司自营贷款计划新增2,050亿元左右,自营存款计划新增2,500亿元左右。本公司2012年拟采取的经营措施为:一是大力巩固零售银行领先优势,进一步夯实客户、渠道、队伍和服务基础,实现在私钻业务、小微企业、信用卡业务、交叉销售、移动支付等方面的重点突破。二是突出批发银行发展重点,下力气抓好对公负债业务,全面落实小企业业务发展战略,调整优化大中型客户结构,推动中间业务发展再上新台阶。三是持续改进资产负债管理和资本管理,深化管理会计运用,整合完善境内一级分行绩效考核体系。四是全面提升信用风险、流动性风险、市场风险、操作风险、声誉风险管理水平,强化内控合规与案件防范。五是切实加强人力资源管理与员工培训,落实员工关爱措施。六是加快打造IT新优势,强力推进流程优化与资源整合。七是深入推进永隆银行整合与转型工作,稳步推动国际化综合化经营。
第四章 股本结构及股东基础
4.1 报告期内本公司股份变动情况
■
截至报告期末,本公司股东总数596,037户,H股股东总数44,327户, A股股东总数为551,710户,全部为无限售条件股东。
截至2012年2月29日,本公司股东总数575,088户,H股股东总数44,980户,A股股东总数为530,108户,全部为无限售条件股东。
4.2 前十名股东和前十名无限售条件股东
■
注:(1)香港中央结算(代理人)有限公司所持股份为其代理的在香港中央结算(代理人)有限公司交易平台上交易的招商银行H股股东账户的股份总和。
(2)上述前10名股东中,招商局轮船股份有限公司、深圳市晏清投资发展有限公司、深圳市楚源投资发展有限公司同为招商局集团有限公司的子公司;广州海运(集团)有限公司是中国海运(集团)总公司的全资子公司。其余股东之间本公司未知其关联关系。
4.3 公司第一大股东及其母公司情况
(1) 招商局轮船股份有限公司。本公司第一大股东招商局轮船股份有限公司成立于1948年10月11日,注册资本人民币22亿元,法定代表人为傅育宁先生。招商局轮船股份有限公司是招商局集团有限公司的全资子公司。该公司主要从事水上客、货运输业务;码头、仓库及车辆运输业务;各类交通运输设备、零配件、物料的销售、采购供应;船舶、客货代理业务、海上国际货运业务等业务;另外也从事与运输有关的金融、保险、信托业务的投资与管理。
(2) 招商局集团有限公司。招商局集团有限公司直接持有招商局轮船股份有限公司100%的权益,是本公司第一大股东的母公司,法定代表人为傅育宁先生。招商局集团有限公司是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管理的国有重要骨干企业之一,该公司的前身是轮船招商局,创立于1872年中国晚清洋务运动时期,曾是对中国近代民族工商业现代化进程起到过重要推动作用的企业之一。目前该公司已经成为一个多元化综合性企业集团,其业务领域包括交通基建、园区开发、港口、金融、地产、物流等。
本公司无控股股东及实际控制人,本公司与第一大股东之间的产权关系如下:
■
注:截至2011年12月31日,招商局集团有限公司间接持有本公司股份比例合计为18.63%,其中持有A股占本公司股份比例为18.43%;持有H股占本公司股份比例为0.20%。
第五章 财务报告
5.1 与最近一期年度报告相比,会计政策、会计估计和核算方法发生变化的具体情况。
不适用。
5.2 重大会计差错的内容、更正金额、原因及其影响。
不适用。
5.3 与最近一期年度报告相比,合并范围发生变化的具体说明。
无重大变化。
5.4 董事会、监事会对会计师事务所“非标准审计报告”的说明。
不适用。
招商银行股份有限公司董事会
2012年3月28日
| 2010年12月31日 | 报告期内 | 2011年12月31日 | ||
数量(股) | 比例(%) | 变动 | 数量(股) | 比例(%) | |
一、有限售条件股份 | - | - | - | - | - |
二、无限售条件股份 | 21,576,608,885 | 100.00 | - | 21,576,608,885 | 100.00 |
1、人民币普通股(A股) | 17,666,130,885 | 81.88 | - | 17,666,130,885 | 81.88 |
2、境内上市外资股 | - | - | - | - | - |
3、境外上市外资股(H股) | 3,910,478,000 | 18.12 | - | 3,910,478,000 | 18.12 |
4、其他 | - | - | - | - | - |
三、股份总数 | 21,576,608,885 | 100.00 | - | 21,576,608,885 | 100.00 |
序 号 | 股东名称 | 股东 性质 | 持股数 (股) | 占总股本比例% | 股份 类别 | 报告期内增减 (股) | 持有 有限售条件股份数量(股) | 质押或 冻结(股) |
1 | 香港中央结算(代理人)有限公司(1) | / | 3,854,145,855 | 17.86 | H股 | 7,774,516 | - | - |
2 | 招商局轮船股份有限公司 | 国有法人 | 2,675,612,600 | 12.40 | 无限售条件A股 | - | - | - |
3 | 中国远洋运输(集团)总公司 | 国有法人 | 1,341,336,551 | 6.22 | 无限售条件A股 | 57,196,395 | - | - |
4 | 深圳市晏清投资发展有限公司 | 国有法人 | 636,788,489 | 2.95 | 无限售条件A股 | - | - | - |
5 | 广州海运(集团)有限公司 | 国有法人 | 631,287,834 | 2.93 | 无限售条件A股 | - | - | - |
6 | 深圳市楚源投资发展有限公司 | 国有法人 | 556,333,611 | 2.58 | 无限售条件A股 | - | - | - |
7 | 中国交通建设股份有限公司 | 国有法人 | 383,445,439 | 1.78 | 无限售条件A股 | - | - | - |
8 | 上海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 国有法人 | 368,079,979 | 1.71 | 无限售条件A股 | - | - | - |
9 | 中海石油投资控股有限公司 | 国有法人 | 301,593,148 | 1.40 | 无限售条件A股 | - | - | - |
10 | 河北港口集团有限公司 | 国有法人 | 258,470,781 | 1.20 | 无限售条件A股 | - | - | - |
10 | 中国海运(集团)总公司 | 国有法人 | 258,470,781 | 1.20 | 无限售条件A股 | - | - | - |
10 | 山东省国有资产投资控股有限公司 | 国有法人 | 258,470,781 | 1.20 | 无限售条件A股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