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评贺显南《与妖股共舞》
⊙潘启雯
股民们通常把那些走势奇特、怪异的股票称为“妖股”。它们的走势往往与大盘相悖,完全不符合基本的技术分析规律,不合常理,让人难以琢磨——明明基本面并不怎么样,股价却连连爆出涨停。当年第一个冲上百元大关的“亿安科技”,所谓德隆系三驾马车“合金股份”、“湘火炬”、“新疆屯河”等,都是沪深股市历史上著名的妖股。从某种程度上说,这些妖股的涨跌停板曾寄托了一些利益集团的“爱恨情仇”,更埋葬了不少投资者的眼泪与梦想。
在《与妖股共舞》中,广东外语外贸大学经济学教授贺显南以“一位旁观者”的身份,记录了对妖股乱象的冷眼思考:“妖股只是一种表现和载体,承载着投资市场非常复杂的利益群体的利益关系,是投资生态系统的重要一环。”
妖股绝非凭空而来。贺显南认为,妖股正是当代社会经济发展状况的某种写照。主要表现有五:其一,是大量热钱投资活动在股市中的具体表现。在大量热钱的推动下,农产品、房地产、收藏品等都曾演绎过价格暴涨的故事,和田玉价格10年上涨了1000倍。虽然人们对此已熟视无睹,但从“蒜你狠”、“豆你玩”到“姜你军”,也能体会到妖股凶猛的深厚社会背景。凡有资金涌入的地方,都有炒作的明显痕迹。其二,也是法律和监管不严、不规范的产物。在沪深股市,操纵者手眼通天,监管者心慈手软,早已不是秘密。其三,是股市大扩容背景下大资金的自我保护。比如,小盘股每经过30%左右的拉升以后会有一次10%幅度的调整,呈现了进三退一的节奏。值得注意的是,小盘股在进三的时候,大盘股会原地踏步甚至倒退;而在小盘股退一的时候,大盘股则会有补涨机会。就总体的情况而言,大盘股一步三回头,进一步盘三步,而小盘股是进三步退一步。累计下来,两者差距便越来越大,强弱之势泾渭分明,大盘股和小盘股的对立并没有发生任何改变。市场的分歧与其说是做多与做空的分歧,不如说是将钱投在大盘股还是小盘股上的分歧。两者之间的跷跷板效应,从根本上说,这是市场不断扩容、资金面紧张造成的。如果将总体上属于小盘妖股的表演放在市场扩容、投资者缩容的背景下分析,也可以将其视为大资金自我保护的一种需要。其四,现行股市发行、退市制度的缺陷造就了妖股。其五,妖股还是市场参与各方的利益载体。这里的“市场参与各方”包括四个方面的核心:因资产重组而产生的各种妖股对公司所在地地方政府的利益;妖股的题材——资产重组不论最后是否成功,大股东都将获得较为丰厚的利益;妖股重组成功,有助于缓解投资者对监管部门失职的指责;妖股的不时表演,尤其是大幅度上涨,往往能刺激市场人气,带来较大成交量,有助于劵商获得更多佣金收入。
“概念的想象力决定妖股究竟能够有多妖”是贺显南重点探讨的一个核心问题。人们大抵认为,妖股之妖在资金操纵,但操作者要想成功,还必须有其他投资者尤其是中小投资者愿意追随。操纵者不能强迫投资者跟随,只能利用各种噱头诱骗。为此,股市发明了无数动听的词汇,编造了一个个神话般动听的故事。
且看中银国际标准版软件和广发证劵至诚版软件中的板块概念:云计算、电子支付、卫星导航、新能源、新材料、循环经济、低碳经济、智能电网、三网融合、物联网、抗癌、超级细菌、航母、军工航天等。这些概念具有吸引力的原因不外乎两个方面:一是与科学技术的最新发展紧密相连,使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理念深入人心;二是体现了中国经济结构调整的发展趋势,有着浓厚的政府扶持背景。事实上,在沪深股市,以这些概念为噱头的炒作经久不息最根本的原因在于,新技术的应用和新产业的发展,其未来的成长空间究竟有多大,普通投资者以现有知识并不能完全把握,只能人云亦云,随波逐流,从而形成跟风态势。
妖股的表演终有谢幕时分,结局无非两种。一种是继续为妖,继续修炼。一些ST股票保壳成功,就避免了退市的命运,或是轰轰烈烈地重组完成之后,公司经营状况仍无根本好转,股价最终玩了一趟过山车,又退回原点。又或者,公司重组最后被证明只是子虚乌有,抑或最后时刻宣布重组失败。凡此种种,都会使得公司股价再度陷入低迷。
另一种结局是麻雀变凤凰,公司经营峰回路转,开启了一个新篇章。“妖股成精”的诀窍在于公司背后有个实力雄厚的大股东,或者公司进入了一个发展前景广阔的新行业,公司新管理层励精图治开创发展新局面等。不过,历史上也有一些看似实力非常雄厚的大股东,常将公司弄得一塌糊涂,甚至不断掏空上市公司的实例。因此,与妖股共舞,弄清大股东的动向尤其重要。
妖股,说复杂,犹如一团乱麻,剪不断,理还乱;说简单,又像小葱拌豆腐,一清二白。在贺教授看来,尽力回避暴跌风险的最好办法就是,“踩准节拍与妖股共舞”。当然,与妖股共舞,需要具备敢于挥手一搏的大勇气、敢于承受风险的大担当,更要具备驾驭投资规律的大智慧,以此洞察妖股的完整生长周期,把握其产生、成长、演变和衰竭的蛛丝马迹,力求未雨绸缪,进退自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