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封面
  • 2:焦点
  • 3:要闻
  • 4:特别报道
  • 5:特别报道
  • 6:海外
  • 7:金融货币
  • 8:证券·期货
  • 9:证券·期货
  • 10:财富管理
  • 11:观点·专栏
  • 12:调查
  • A1:公 司
  • A2:公司·热点
  • A3:公司·纵深
  • A4:公司·纵深
  • A5:公司·动向
  • A6:公司·融资
  • A7:研究·数据
  • A8:专版
  • A9:股市行情
  • A10:市场数据
  • A11:专 版
  • A12:信息披露
  • A13:信息披露
  • A14:信息披露
  • A15:信息披露
  • A16:信息披露
  • A17:信息披露
  • A18:信息披露
  • A19:信息披露
  • A20:信息披露
  • A21:信息披露
  • A22:信息披露
  • A23:信息披露
  • A24:信息披露
  • A25:信息披露
  • A26:信息披露
  • A27:信息披露
  • A28:信息披露
  • A29:信息披露
  • A30:信息披露
  • A31:信息披露
  • A32:信息披露
  • A33:信息披露
  • A34:信息披露
  • A35:信息披露
  • A36:信息披露
  • A37:信息披露
  • A38:信息披露
  • A39:信息披露
  • A40:信息披露
  • A41:信息披露
  • A42:信息披露
  • A43:信息披露
  • A44:信息披露
  • A45:信息披露
  • A46:信息披露
  • A47:信息披露
  • A48:信息披露
  • A49:信息披露
  • A50:信息披露
  • A51:信息披露
  • A52:信息披露
  • A53:信息披露
  • A54:信息披露
  • A55:信息披露
  • A56:信息披露
  • A57:信息披露
  • A58:信息披露
  • A59:信息披露
  • A60:信息披露
  • A61:信息披露
  • A62:信息披露
  • A63:信息披露
  • A64:信息披露
  • A65:信息披露
  • A66:信息披露
  • A67:信息披露
  • A68:信息披露
  • A69:信息披露
  • A70:信息披露
  • A71:信息披露
  • A72:信息披露
  • A73:信息披露
  • A74:信息披露
  • A75:信息披露
  • A76:信息披露
  • A77:信息披露
  • A78:信息披露
  • A79:信息披露
  • A80:信息披露
  • A81:信息披露
  • A82:信息披露
  • A83:信息披露
  • A84:信息披露
  • A85:信息披露
  • A86:信息披露
  • A87:信息披露
  • A88:信息披露
  • A89:信息披露
  • A90:信息披露
  • A91:信息披露
  • A92:信息披露
  • 银行股:泥泞的沼泽?还是即将绽放的玫瑰?
  • 中国银行业的壁垒还将长期存在
  • 矫枉必然过正:
    对银行业认识的群体性错误
  • 巴菲特投资银行股的三大逻辑分析
  • 当心银行股的低估值“陷阱”
  • 银行股短期有交易机会
    趋势机会尚待观察
  • 风险提示
  • 研究会互动
  •  
    2012年8月7日   按日期查找
    A8版:专版 上一版  下一版
     
     
     
       | A8版:专版
    银行股:泥泞的沼泽?还是即将绽放的玫瑰?
    中国银行业的壁垒还将长期存在
    矫枉必然过正:
    对银行业认识的群体性错误
    巴菲特投资银行股的三大逻辑分析
    当心银行股的低估值“陷阱”
    银行股短期有交易机会
    趋势机会尚待观察
    风险提示
    研究会互动
    更多新闻请登陆中国证券网 > > >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400-820-0277) 。
     
    稿件搜索:
      本版导航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收藏 | 打印 | 推荐  
    巴菲特投资银行股的三大逻辑分析
    2012-08-07       来源:上海证券报      

      ⊙刘建位

      

      全球金融危机的爆发,让美国以及欧洲的大银行出现了重大危机,政府不得不出手救助,银行股股价一落千丈,至今很多仍然在低位挣扎。但所谓危中有机,最近4年巴菲特增持富国银行24亿美元、买入美国银行50亿美元优先股。巴菲特正是在别人恐惧时贪婪,才得以低价买入最好的银行。

      分析一下过去20多年巴菲特的投资,可总结为三点,具体来看:

      第一,巴菲特长期重仓持有银行股。

      2007年巴菲特投资组合为总市值688亿美元,其中5只银行股市值197亿美元;2011年投资组合总市值662亿美元,其中5只银行股市值198亿美元,以富国银行和美国运通持仓最重。不仅如此,巴菲特持有银行股的时间周期也非常长。富国银行持有至今已23年,美国运通银行、M&T银行持有至今也已经21年。

      第二,巴菲特选择银行股的标准非常高。

      1、业绩一流:巴菲特1991年大量买入富国银行时用两个业绩指标来评价,“过去的净资产收益率(ROE)和总资产收益率(ROA)都要优秀。”2008年金融危机之后,巴菲特第一大银行重仓股富国银行过去三年ROE为11.6%、10.4%、11.9%,ROA为1%、1%、1.2%,逐年增长;运通银行过去三年ROE则为16%、26%、28%,ROA为1.7%、3%、3.3%,同样逐年增长。

      2、管理一流:巴菲特强调管理对银行业绩影响很大,“银行业并非我们偏爱的行业。如果资产是股东权益的20倍,那么一个只是涉及一小部分资产的错误就能够毁灭掉很大部分的股东权益。”这也是目前国内投资者对于银行股的诟病所在。财务杠杆同时放大了管理上的优势和劣势,所以巴菲特对以“便宜的”的价格买进一家管理糟糕的银行毫无兴趣,他唯一的兴趣是以合理的价格买进管理良好的银行。

      3、规模一流:2011年巴菲特投资组合中6大银行资产规模在美国排名分别是,美国银行排第1,富国银行第4,合众银行第10,纽约梅隆银行第11,美国运通第19,M&T银行第29,都是规模很大的银行。巴菲特之所以只投资大银行,是因为银行业规模优势非常重要,而且规模越大银行越难被收购,股价往往更加便宜。

      第三,巴菲特都是在银行股价大跌之后趁机大量买入。

      巴菲特1990年买入富国银行时市盈率不到5倍:“1990年我们能够大规模买入富国银行,得益于当时一片混乱的银行股市场行情……在投资者纷纷抛售逃离银行股的风潮中,我们才得以投资2.9亿美元买入富国银行10%的股份,我们买入的股价低于税后利润的5倍,低于税前利润的3倍。”

      巴菲特在2012年致股东的信中强力看好银行业,对其持有的银行未来发展充满信心。他在信中说:“美国银行业正在起死回生。”(作者系汇添富基金公司首席投资理财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