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市场博弈的不对称之二十八
上周提出的七个问题是这样来评分的:回答凡有一个6或7,就加一分;总分越高者自视越高,或自信过度。但反过来,回答1 或2 是否说明自信不足,过于萎缩被动?我的体会是,回答3至5是适度的,其中4和5 又比4和3 要好。为什么?进取总比退缩好,尤其市场和赛车纵有许多不确定因素,总得积极进取。人生的旅程,好比是在没有航图的大海航行,总得有信念指引,盘算得当地冒点险,才能行得远。
况且,心态在1和2的人,达不到目的多次受挫之后,也很容易为形势忽悠,从“保守”或“谦谨”一下子跳到“冒进”或“大胆”,输得可能更惨。有不少人在股市和楼市涨势初成时慑于风险不敢出手,却在看到同事和邻居连连得手后,一变而为大胆,刚一下注就被“套住”,成了“击鼓传花”中烫手山芋的窝主。这类人在市场的博弈里往往“垫底” ,对人对己都是憾恨之事。
解释人类的风险决策行为,卡尼曼(和特维斯基)的“前景理论”是块新基石,却不容易弄懂。笔者在读管理博士时就已知道“前景理论”,但直到现在,商学院和经济系从不教“前景理论”,几乎也不它把列为参考文献。只是一个偶然的机会,我在数学系的研讨会上旁听到特维斯基教授的客座报告,才得知有此理论。这个基础性的杰出贡献,帮助心理学家卡尼曼破天荒地得到了2002年的诺贝尔经济学奖(特氏已于1996年病故)。我当时听到“前景理论”是激动不已,可20年后才算真正弄明白它的机理。
卡尼曼在回顾这段经历时说,他和特氏从经济和金融的基础教科书里,发现市场风险决策的理论模型,前提假设竟然如此不符合人做决策的实际心理,令人难以置信。同时他们感到异常惊喜,找到了扬名立万的突破口!其中的教训是,真想要有大创新,就得挑战固有理论的基本前提假定,质疑它是否严重背离事实?可惜在今天,囿于惯性和惰性,标准课本的风险理论和模型能有效采用“前景理论”的还是稀少,以卡尼曼的话,是“既定理论诱导的盲区”的缘故。为了剖开这块“和氏璧”,我设计了下面一对风险决策的问题。
A和B,在昆山工作的高科技白领,都是某歌星的粉丝。那歌星在上海大剧院的专场演出是多年来的一次,两人都渴望开车去听。A比较幸运,买到了一张平价票500元;B没弄到票,就问A是否愿意割爱以1000元让给他,A不愿意。演出当天上午传来消息,上海受到“海葵”袭击,下午起将有大风暴雨。这时B接到了A的email,表示愿意500元出让这张票。
1、如果你是B,你愿意要票吗? a. 要 (500 元); b. 要 (低于500元); c. 白要(0元); d. 不要(低于0元);
2、如果你是A,你愿意出让票吗? a. 出让 (500 元); b. 出让(高于500元); c. 出让(低于500元); d. 白送(0元)。
仔细体会一下,你对怎样计算自己的风险偏好会有新的体认。惯常的风险管理偏好成本分析里,A和B对该歌星的偏好并没改变,但“海葵”来袭,风险成本顿时加大,于是去听演出会的效益起了变化。
设身处地扮演A或是B的角色,虽然两者偏好相仿,但他们感受到的“海葵”风险却很不一样,由于位置不同,你的选择是高度一致的。从B的位置出发,选择 b、c 甚至d的倾向很高;而在A看来,会尽量避免选择c和d,因为这无异承认亏损。正是这种“怕输”(loss aversion)心理,扭曲了人们在博弈中的理性行为。这一关键,被卡尼曼和特维斯基牢牢地抓住,并揭示了出来,形成了风险决策中独特的前景理论。
前景理论有三个基础:1. 报酬递减原理;2. 参照水平原理(reference point or adaptation level);3. “怕输”原理。前两个原理尽人皆知,任何经济学初级课程一开始就会启蒙说,要素或投入的回报是递减的;而同样收入1万元带来的满足,对于不同参照点的人大不相同,带给身价10万的人要远大于身价1000万的人的。我们以前提到过的瑞士数学家伯努利根据这个原理,在260年前就揭开了“彼得堡保险之谜”(大多数人愿意投保而只有一小部分人乐意承保)。
卡尼曼把“怕输”原理加了进来,观察到人在风险中做决定时,在“赢”和“输”的不同“前景”下,选择会发生剧烈逆转:预期有赚时倾向于规避风险,但在预期要赔时,行为丕变,会大胆去拥抱风险。他们并且发觉,一般人平均赔1万元的痛苦要赚2.5万元甚至赚10万元方能补偿得了。
“博弈输赢大不对称”,是以前的风险理论没注意到的,同金融投资理论中人们一般都讨厌风险的假定有着很大的差距,能帮助我们理解市场上许多“非理性”的行为。我们下期接着解释。
(作者系美国加州州立大学(长堤)商学院教授,美国华裔教授学者学会(南加州)秘书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