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投资者买得更明白些
2012-08-24 来源:上海证券报
⊙记者 郭素 ○编辑 张亦文
基金产品“名不副实”现象由来已久。最出名的案例出自某基金公司门下:一只主题为“大盘精选”的基金却主要投资于中小盘股票。此外,某基金公司旗下的“量化”主题基金,也一度被质疑为伪量化。记者在翻阅某款名为“中小盘”的基金产品时也发现,其前五大重仓股几乎清一色“招保万金”大盘地产股。
对此,投资者的第一感觉是什么?或许有一种答案是,基金卖的产品“货不对板”。
现在,基金标题名称越来越让人“看不懂”。比如,“社会责任基金”、“低估值高增长基金”、“可持续发展基金”。怎么鉴定及量化“社会责任”、“可持续发展”?与其理念相关的上市公司的标准如何设定?投资范畴是否设限?这些都没有个明确说法。
如果这是真的创新到无可厚非,怕就怕在,只是“新瓶装老酒”,投资标的与普通股票基金无甚差别,只是一种噱头而已。
某资深基金人士指出,基金名称“名不副实”或有几方面原因,一是为了营销而取“先锋”名称。二是,基金经理实际操作风格与契约不匹配。再或者,为了追求更好的业绩,不惜不顾契约规定,打起“擦边球”。
“基金名称应该让投资者看得更明白些。一时的噱头终会过时,唯有回归投资本源,才有长久生命力。也莫拿基金契约不当回事,毕竟契约精神是基金行业的第一要义。”上述人士如是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