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封面
  • 2:焦点
  • 3:焦点
  • 4:要闻
  • 5:要闻
  • 6:海外
  • 7:金融货币
  • 8:证券·期货
  • 9:证券·期货
  • 10:财富管理
  • 11:财富管理
  • 12:观点·专栏
  • A1:公 司
  • A2:公司·热点
  • A3:公司·纵深
  • A4:公司·纵深
  • A5:公司·动向
  • A6:公司·地产
  • A7:研究·市场
  • A8:上证研究院·宏观新视野
  • A9:股市行情
  • A10:市场数据
  • A11:信息披露
  • A12:信息披露
  • A13:信息披露
  • A14:信息披露
  • A15:信息披露
  • A16:信息披露
  • A17:信息披露
  • A18:信息披露
  • A19:信息披露
  • A20:信息披露
  • A21:信息披露
  • A22:信息披露
  • A23:信息披露
  • A24:信息披露
  • A25:信息披露
  • A26:信息披露
  • A27:信息披露
  • A28:信息披露
  • A29:信息披露
  • A30:信息披露
  • A31:信息披露
  • A32:信息披露
  • A33:信息披露
  • A34:信息披露
  • A35:信息披露
  • A36:信息披露
  • A37:信息披露
  • A38:信息披露
  • A39:信息披露
  • A40:信息披露
  • A41:信息披露
  • A42:信息披露
  • A43:信息披露
  • A44:信息披露
  • A45:信息披露
  • A46:信息披露
  • A47:信息披露
  • A48:信息披露
  • A49:信息披露
  • A50:信息披露
  • A51:信息披露
  • A52:信息披露
  • A53:信息披露
  • A54:信息披露
  • A55:信息披露
  • A56:信息披露
  • 筹备历时四年 最后方案两周前落定 两只黄金ETF火速获受理
  • 股权质押升级大宗交易
    “神秘私募”实为融资类信托
  • 上涨预期仍需整固 股基未现机构大额申购
  • 股权质押融资个股群体渐大
    投资机会蕴藏其中
  • 三大基金公司
    均开通货基T+0赎回业务
  • 最牛收益超300%商品期货私募异军突起
  •  
    2012年12月19日   按日期查找
    10版:财富管理 上一版  下一版
     
     
     
       | 10版:财富管理
    筹备历时四年 最后方案两周前落定 两只黄金ETF火速获受理
    股权质押升级大宗交易
    “神秘私募”实为融资类信托
    上涨预期仍需整固 股基未现机构大额申购
    股权质押融资个股群体渐大
    投资机会蕴藏其中
    三大基金公司
    均开通货基T+0赎回业务
    最牛收益超300%商品期货私募异军突起
    更多新闻请登陆中国证券网 > > >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400-820-0277) 。
     
    稿件搜索:
      本版导航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收藏 | 打印 | 推荐  
    上涨预期仍需整固 股基未现机构大额申购
    2012-12-19       来源:上海证券报      

      ⊙记者 丁宁 ○编辑 于勇

      

      尽管12月以来大盘屡屡上演激进式上涨行情,但从机构对基金投资的热情来看,至少从目前说,尚未确立乐观预期。记者从多家排名靠前的大中型基金公司处了解到,近期并未出现普遍意义上的机构大额申购权益类基金产品的现象,申赎总体平稳。业内人士表示,这或许暗示,行情整固仍需时间,当下机构投资者的热情还未完全点燃。

      机构“投基”仍谨慎

      “这两天客户的关注度和交流频率在提升,但短期看新增资金还是不明显。”沪上某基金公司市场部人士告诉记者,尽管大盘阶段性反弹,但旗下权益类基金产品尚未出现明显的机构大额申购。

      沪上另一家基金公司内部人士透露:“此前倒是有一些资金进来申购指数基金,但是上周上涨之后又出现了部分赎回。”在该人士看来,机构目前的态度依旧犹豫:“指数一下子上去那么多,可能需要一个确认的过程,短期内机构还未出现群体性亢奋情绪。”

      感受到这种“犹豫”情绪的不止上述两家公司。记者从多家排名靠前的大中型基金公司处了解到,目前尚未出现普遍意义上的机构大额申购权益类基金产品的现象,大多数受访基金公司都表示申赎情况相对平稳。

      “之前某保险公司出手阔绰‘投基’,我们旗下一只绩优股基也得到几千万的申购,但是仅此而已。”南方某家中型基金公司内部人士告诉记者:“虽然行情有所回暖,但至少从我们公司的申购情况看,机构情绪还没有‘兴奋’起来。”

      北京一家基金公司机构部人士也表达了相似的看法。“近期旗下分级基金较为活跃,但是普通权益类基金申购并不明显。而杠杆基金注重短期收益,交投活跃显示投资者对阶段性行情的看好,后期如何现在仍需观察”。

      基金小幅自购

      近期市场的初步回暖使得“偏多”预期再度升温,在此背景下,一些基金公司四季度以来的自购行为也为市场所关注。

      华宝兴业近期公告称,将于12月20日申购旗下5只基金,申购金额分别为16万元、25万元、60万元、54万元和20万元,合计175万元。

      无独有偶,11月份,兴全基金运用固有资金认购了兴全商业模式优选基金1000万元。谈及自购原因,兴全内部人士表示,一个重要原因是基于当前的宏观环境所考虑,随着国内宏观经济筑底迹象明显,A股市场风险也逐渐释放,股票型基金配置进入一个较佳时点。

      不过从历史公告看,四季度以来基金自购旗下股基的例子并不多。数据统计显示,截至目前,10月份以来基金公司共涉及自购基金18只(另有2只基金由基金公司起先自购产品转化而来),其中大部分为新基金,而新基金中又有相当一部分属于固定收益类产品。

      与此同时,四季度以来还有不少基金公司赎回原先自购的基金份额,共涉及基金17只。从规模看,10月以来基金公司自购旗下产品呈现净赎回状态。统计显示,四季度以来基金运用固有资金认购/申购旗下基金共3.65亿,赎回自购基金共计5.56亿。

      分析人士提醒,基金公司自购是其运用自有资金进行投资的一种方式,希望投资能够保值增值。“如果说出于营销发行方面的考虑,自购不一定代表基金公司对后市的看法,那么较为普遍的赎回,或许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理解成其对行情走势的谨慎预期”。